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靠单一的种养为主的自然农业产品农业已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带动地方经济繁荣才是问题的关键。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大至国家、地区,小至市县、乡镇,其经济发展无不是以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起来的。本文结合地方实际,就经济发达地区支柱产业选择与培育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支柱产业”是发展地区经济的认识前提 在如何看待农村支柱产业问题上,目前至少存在两种片面认识:其一是把支柱产业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同起来,这是不确切的。在实际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被称为支柱产业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其实不过是简单粗放的家庭式经营的种养业,很难在地方经济的繁荣中起龙头作用;其二是简单地把农民的种养业面积和户数的多少或产量的大小当成支柱产业的评判标准,因而产生误识,以为地方已有了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现实并非如此,几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了,农民仍是一年又一年重复单一老化的种养业,生产方式未有什么大转变,地方经济也没有什么大起色,更不用说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壮大了。严格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应在整个区域(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2.
当今我国农村正由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化,农业也正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江苏是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生产水平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生产优势,正确地认识存在的问题,更好、更快地向市场农业及“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以通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经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经济差异显著,十多年来我国各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些区域内部和外部联系甚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年代初进行的全国农业区划在许多方面显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农村区域经济工作和研究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农业领域,而应当超越农业从  相似文献   

4.
泉州市民生产品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逐步在六大传统支柱产业中形成了十五大民生产品制造基地,成为泉州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也存在着“散、小、低、弱”等问题。为此,要采取措施,促进民生产品制造基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区域当量方法分析安徽淮北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并作出评价认为,安徽淮北地区与全国平均经济水平相比相当落后。表现为人口密度高,垦殖指数高,人口城市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仍保持在传统农业类型。与周边地区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按“十五”期间的增长速度,落后五年以上。为走出经济低谷,提出了慎重选择支柱产业,发挥区域农业优势,突破资金短缺瓶颈,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必须认清农业主产区的特殊性,切实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特点、比较优势及市场需求变动趋势,矫正“逆比较优势”的产业选择偏差,由传统的“纯工业”发展模式转换为“以农为本”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与农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门类,使区域内丰富密集的农业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互补的产业结构和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加工制造产业链,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中部崛起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刘刚  刘慧 《调研世界》2012,(8):11-14
近年来,从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多个领域增速比较分析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实现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且“西高东低”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但是,各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可持续性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区域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利用“成本洼地”优势和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实现经济的科学崛起,东部地区则依靠体制机制、人才、创新等优势实现经济加速转型.  相似文献   

8.
生产的区域化或经济区域化,是各个地区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特点,建立与这种特点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广泛开展地区间的分工协作。每个地区都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行业、项目、产品,充分体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势,体现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大之后,广西自治区党委召开七届四次全会,决定实施区域经济战略,我认为,这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一条新思路,符合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的要求,符合广西的区情,对发展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一、区域化是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正外溢制度公共品,是中国对构建世界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框架下“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通过农业产能合作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对区域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是保障“一带一路”倡议框架稳健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亚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该地区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联系的研究发现:一是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能力相对较低,但该地区农业资源和畜牧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二是该地区资本形成、R&D投入以及单位土地劳动力密度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三是该地区对华农产品、丝绸贸易、棉花出口依赖程度较大,进口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四是当前中国与该地区农业产能合作主要路径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平台建设、政府合作框架以及中方提供农业贷款援助。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已形成一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然而,部分地区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照搬照抄、盲目发展等现象。根据各地区自然务件和经济条件等要素特征,结合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农业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五区十五基地”格局,明确安徽省农业区,并根据各区优势确定其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定位及各区适宜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期形成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这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略论农业中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商品优势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现阶段,我们有必要探讨农业中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以及向商品优势的转化。农产品的商品优势的确立要以产品优势为前提,而产品优势又是以资源优势为前提,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弄清它们的转化关系及其转化条件,对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发展商品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在新世纪之初开始实施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新一轮战略性调整,本文通过对陆河县新田镇2001年与2004年农业方面的相关数据比较来研究分析当地农业产业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竞争力弱等。政府应合理调整该镇的区域布局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地方农业特色,培养龙头企业,形成地区农产品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集中化程度在波动中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其中小麦的集中化程度最高,稻谷最低.粮食区域布局的变动主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地区集中和转移.南方稻谷优势区域继续稳固、东北稻谷重要性凸显,小麦产区逐渐向中部地区集中,玉米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原地区集中.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农业科技、地理环境约束、区域差异和人地矛盾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演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个区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区域分工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部地区从“顾全大局”的服从地位转变为“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角地位。中部地区在全力推进工业化以实现快速崛起的同时,仍然不能放弃其农业主导、生态优势和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中央政府也应该继续加大对中部地区这三个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情况,基于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域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从时空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排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有所下降;从静态角度来看,11省(市)农业生产效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较大;从动态角度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而技术效率的拉动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在空间上的农业生产效率前沿面逐渐由中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转移,总体呈现“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四 )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地区。“八五”以来 ,农业继续得到发展 ,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产业集中。在农业中 ,畜牧业、种植业份额下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渔业的份额上升 ,林业的份额略有下降 ,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看 ,农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下降 ,其中畜牧业、种植业下降 ,林业和渔业在全国比重稳步上升。从产业看 ,东南沿海种植业、畜牧业的优势在减弱 ,林业和渔业的优势在增强。从产品看 ,原来专门化系数已低于全国平均水…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及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中亚国家与我国西北地区毗邻,被称为“第二面包”的马铃薯在中亚国家有较大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战略为西北地区马铃薯出口中亚国家搭建了较好的平台,西北地区可利用其先天性的地理位置优势、出口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等向中亚国家出口马铃薯产品。除了稳定传统鲜薯产品出口优势之外,西北地区还应通过境外投资、技术援助等方式带动马铃薯加工品、种薯及马铃薯附加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依据能值理论与方法,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数据,计量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值、产出能值等系统指标,通过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可持续指标等能值指标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状况,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性良好、具有农业绿色发展竞争优势、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等结论,据此提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SBM超效率DEA模型从效率视角测算了1993—2017年间中国28个省(市、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讨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距及其差异来源,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考察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看,1993—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第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区域差异逐渐增大,且主要由区域间的不平衡造成,其次为区域内部的不平衡,超变密度的贡献逐渐降低。第三,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呈“双峰”分布特征,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历由“双峰”到“单峰”再向“双峰”分布的转变,极化趋势开始显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经历了“双峰”分布到“单峰”分布的转变,两极分化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