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中心论认为,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环境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这种观点遇到了非人类中心论的挑战.作为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人类中心论是必要的,但是不充分的.它为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理由.深层生态学的发展是环境伦理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只有当人们也同时把保护环境理解为人的"自我完善"的一个内在要素、并承认自然存在物的道德地位的时候,自然环境才能从价值的根上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
刘文英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蕴涵在"参赞化育"这一命题中,并集中进行了两点阐释,其一是人类参赞化育的前提以及人类何以能够参赞化育,其二是人类以何种方式参赞化育。刘文英先生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为"泛仁论的生态伦理",认为儒家主张人类以道德自觉的方式来参赞天地自然万物的化育,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建立一种具有道德情感的和谐关系,并由此承担起参赞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刘文英先生不同意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归结为人类中心论,但在笔者看来,人类中心论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内涵,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只能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而儒家式的人类中心论,则是以人类的道义为中心,其结果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承担起责任义务和付出道德关怀。刘文英先生所概括的"泛仁论的生态伦理"思想,事实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类中心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道义型"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 ,环境问题已从社会生活问题的边缘走向中心 ,引起人们对自己的主体地位、理性观念深刻的反思。笔者认为 ,断定“人类中心论”是环境恶化的主要思想根源 ,论证依据显得单薄。何况不存在一成不变内涵命题的人类中心论 ,有必要对它进行科学的梳理与界定 ,尤其是要以批判的态度去超越和扬弃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人类强大主体经济王国基础上的人类中心论。当代人类中心论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旨在实现人的完整本质和需要同自然之多维价值的全面联系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 ,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 ;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 )人合一 ,并要求人们在“制 (顺 )天命而用之”的同时 ,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 ,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论与现时代的生态危机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中心论否定自然的独立价值,这种思想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使生态系统恶化。而生态中心论认为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的独立价值,保护自然物种的多样性,这是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论的理性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人类中心论的曲解密切相关,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类中心论的合理重构。合理重构人类中心论必须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确立人的社会目的,确保人的整体利益,提高人对自然的责任心。新人类中心论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人类的主导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国家不应直接借用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而应该借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立足于捍卫自身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厘清在当代全球生态治理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从“全球”和“地方”两个层面思考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价值立场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是情感主义,其理论有浓重的文学色彩或宗教色彩。非人类中心论不是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理解人,而是局限在生态学、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人;不是具体地在社会制度文化中认识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将其归因于抽象的人性,将人类中心主义误读为“物种利己主义”。将生态学与伦理学相混淆,非人类中心论的环境伦理学几乎是将生态学理论生搬硬套到伦理学领域的产物。因其易于导致憎恶人、仇视人的错误结论,故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以人类自身为研究的出发点,却不以人为中心;又以生态学知识为基础,却不以自然为中心,透过生态科学对自然整体的了解,重新审视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事实,得出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是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的结论,基于这种认识来思考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及环境问题,分析批判了当今环境伦理学界存在的“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环境道德是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对人的环境行为具有调节功能,可促使人们惩恶行善,保护环境。国民的环境道德面貌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环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自然是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应从人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种整体主义的环境哲学,体现着当代哲学范式的转向: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向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转向。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和诘难,根源就在于没有这种哲学范式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工程师经常会遇到“是维护人类利益还是保护动物”这一问题。文章针对一具体案例,说明泰勒生物中心论为工程师处理上述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可以作为他们走出环境伦理困境的思想基础。结论是:泰勒的生物中心论对于工程师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保护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间是一种继承与颠覆的关系 ,前者主要表现在语言论、形式研究等方面 ,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核心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上 ,通过对“逻各斯中心论”支柱“语音中心论”和“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 ,彻底颠覆了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传统 ,使我们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一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上还是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主。但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提供给人类一种伟大的智慧: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就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类之外;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与人的关系之外;要解决地球的问题,就必须突破“地球中心论”,必须置身地球之外。换言之,不突破“地球中心论”,不突破“人类中心论”,恐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不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恐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是打破各种“中心论”的一把利剑;它使中国哲学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痛苦中心论”、“生命中心论”,更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顿在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生物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论,它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在其中的地位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罗尔斯顿在自然价值论中对人类采取了“双维度”的定位,既肯定了人类主体在自然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高于一切主体性价值。自然价值论对我们在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多元文化辩论的主要分歧在于以欧洲中心论为代表的“统一性第一”的观点和以非洲中心论为代表的“种族性第一”的观点。前者强调美国文化的整体性,并以欧洲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后者强调美国文化的种族性,认为在文化本体的构成中种族根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元文化大辩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最直接地表现在人文教育领域的变革。尽管从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到新兴的非洲中心论的转变是一种矫枉过正的结果,多元文化辩论本身已使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和文化遗产。美国文化正在经历从一个核心到多个中心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生态生产力尊重自然的全面价值和权利;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产实践中,生态生产力要求人类树立生态伦理意识;履行保护环境的伦理义务;承担保护环境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