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机交互演进中逐步发展出人机亲密关系,机器摆脱其工具身份而作为情感主体之一参与其中。基于豆瓣“人机之恋”小组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在人与机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机器情感表现出技术逻辑支配、商品化本质和亚文化社群联结等特征。同时,“人机之恋”作为一种赛博情感,对人类的现实情感构成了巨大的伦理挑战:人类在情感萌生过程中投射理想的自我,建构理想的情人。面对这种新型亲密关系及其情感表现,我们在理解的同时需要加以反思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虚拟化亲密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不仅因为其文化逻辑对于“女性向”大众文化来说是构成性的基础逻辑,而且因为,以虚拟化亲密关系为消费主轴的大众文化内在地介于文化与经济学维度之间。想要完整地理解这个现象,就需要一个能够恰当地连接文化文本与经济学机制的理论框架。斯迈思与福克斯的“受众商品”理论是一个较好的经济学切入点,但需要修正其关于“剥削”和“数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拉康的话语理论,可以恰当地建立起虚拟化亲密关系中文化的力比多经济与经济学之间的连续性。最终,其中文化的力比多经济可以理解为经济学过程在想象/幻想维度衍生出的一个“副循环”。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学生分离个体化的现状及其与亲密关系适应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分离与个体化测验量表和亲密关系适应量表,对山西某大学350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1份.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大学生分离个体化水平处于中等程度左右;(2)在分离个体化卷入焦虑、拒绝依赖、自我中心和寻求养育维度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3)消极分离个体化中的各维度及其总分和积极分离个体化的各维度及其总分均与亲密关系适应间呈显著相关;(4)健康分离、拒绝依赖、卷入焦虑及消极分离个体化的总分对亲密关系适应的相应层次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生为被试,通过使用亲密关系和利他行为的内隐联结测验程序,研究个体的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性。通过访谈和实验,得出的结论为:个体的亲密关系和利他行为的内隐态度显著;亲密关系与内隐利他行为的相关性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扎根理论以N市F小学六年级G班为个案,分析班级评价中学生的地位分化及其运作机制。据此提出一项关系模型,抽象出四类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地位分化的运动轨迹。依循关系主义方法论,研究发现班级评价实践是一个由公共关系和亲密关系所建构的二重关系空间。在公共关系的显在驱动和亲密关系的潜在调节下,学生群体占有地位资本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显著差异,处于优势地位的“学霸生”和“班干部”能够主动参与评价实践,持续积累巩固或提升地位的资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守己者”和“叛逆者”被迫卷入地位竞争的“游戏场”,却始终受到二重关系的“裹挟”而难得自主,分别展现出拮据维持和消极抛弃地位资本的姿态。  相似文献   

6.
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的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及其归因,84对恋爱关系伴侣和80对已婚伴侣完成了关系满意度量表和冲突中的行为反应及归因问卷。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亲密关系伴侣在冲突中的行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已婚夫妻比恋爱关系伴侣之间在冲突中的行为和原因归因上存在更多差异。冲突的解决和避免应考虑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7.
虚拟资本拜物教是对虚拟资本崇拜的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是将虚拟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颠倒为虚拟资本脱离劳动而自行增殖的错误认识。虚拟资本拜物教在实践中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脱实向虚”的发展趋势、政治上金融霸权主义愈演愈烈、文化上为个人主义开辟道路。新时代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践行“合和”金融共享理念、抵制西方金融放任背离社会公正的自由化思潮,是警示我国防止滋生虚拟资本拜物教,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吉登斯对性、爱、民主关系的思想,吉登斯批评了赖希、马尔库塞、福柯关于消除性压抑的思想,认为应当恢复男女之间的"纯粹关系",这种"纯粹关系"经由"浪漫之爱"而成为稳固的、自觉的亲密关系,这样的亲密关系才是与自治的、自觉参与的、和平的民主同构的.因此,民主根植于个人生活的自然性--性、爱、纯粹关系中,生活政治的基础和目的正在于个人生活的自然.  相似文献   

9.
亲密关系中个体自身利益与伴侣、关系的利益可能发生冲突,面临这种困境个体需要选择自我保护或者关系增进的交往目标,权衡是否要作出自我牺牲以维护关系。心理学研究以趋避冲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自我保护和关系增进目标的趋避性质,并指出趋向动机支配的牺牲行为对牺牲者、牺牲受益者及关系质量都具有积极影响,而逃避动机驱动的牺牲则可能产生消极后果。在评论有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今后应该深入探讨趋避动机在亲密关系不同阶段的表现与作用,细化当前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演出过多部电影、电视剧的实力派演员袁咏仪与多个男演员合作过拍戏,她坦言老公张智霖是对手戏的“拒绝往来户”,皆因工作时两人都挺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因为亲密关系不宜发泄,这样不仅影响到工作,也会影响到生活。所以两人只合作拍过电视剧《草民县令》,之后就发现不可以再合作了。  相似文献   

11.
数字劳动是数字化时代全新的劳动范式,然而数字劳动在表明劳动层次跃升的同时,也在数字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重构中演变出以劳动数据商品化、剥削过程隐蔽化、劳动自觉迷失化、主体关系对立化为表征的劳动异化。从异化劳动视域出发,发现数字劳动异化生成于资本与技术的嵌合,受控于数字资本权力统摄的平台资本,掩盖于消费文化的景观霸权,迷失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虚假幻象。基于此,提出数字劳动异化的破解路径在于:重构数字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从技术反噬回归技术反哺,推动数字技术为经济发展赋能;破除数据资本权力意识形态幻象,唤醒数字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未来应通过打造技术与人本耦合的新逻辑,推动“人向自我”的全面复归,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经济。  相似文献   

12.
邢墨 《社区》2012,(23):6-6
从古到今,文人与书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他们读书、买书、著书、藏书,书是他们陋室里孤窗下心灵的慰藉,是可以倾心的伙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从不曾失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伍君仪 《社区》2013,(33):53-53
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产生猜疑、嫉妒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让你担心对方可能隐藏着什么。然而,如果事实证明伴侣是清白的,另一方的疑心还没法消散,甚至越演越烈,就可能是病态的嫉妒,在胡思乱想中“证实”了伴侣的不忠。精神病学家提醒,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发病早期也会出现猜疑和嫉妒,宜及早诊治。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人们对于夫妻这种亲密关系有着许多雅称,蕴涵着美好而真诚的祝福。"秦晋"这个称呼源于春秋时期,当时,秦国和晋国世代结为姻亲,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两姓联姻称为"秦晋之好",用来表示美满而和谐的夫妻关系,也将人间对所有夫妻的祝愿之情蕴涵于其中。"朱陈"也是古代人们对于夫妻的雅称之一。朱陈本来是古代的一个村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题为《朱陈村》的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朱陈”这两个字用来作为联姻的代称,同时也用来指夫妻。  相似文献   

15.
家务劳动是包含所有家务工作在内的一种劳动形式,它也创造使用价值。家务劳动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消费者的直接同一性;二是劳动的极端非专业性;三是封闭性。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有3个方面: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最终得以实现的起始环节、终端环节,家务劳动最直接地关系到人的价值。当今,家务劳动主要朝着自动化、社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教育能否制度化是近代教育家为了争取劳动者大众受教育权而引发的争论。为此,留下了“合流说”、“并列说”、“创新说”和“兼办说”等观点。回顾这些思想,能使我们认真思考国民教育制度的内涵,重视学制以外各阶层劳动民众素质的提高,发展各种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教育事业,为劳动者大众谋取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孙东 《山西老年》2008,(7):52-52
美国心脏权威欧宁胥,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坚持每天做10件事,对健康大有好处:再忙也要和家人聊天:不管外面的生活多么多彩多姿,每个人都需要与家人拥有可以打开心扉、分享心事的亲密关系。所以,不管再忙,每天也要和家人聊聊天,滋养彼此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虚拟数字人将成为新的“创作”主体,并对传统版权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同人工智能一样,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生成的内容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且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符合“形式”上的“作品”要件。那么,可版权性与否的关键就落在对于独创性要件的证立上。判断虚拟数字人生成内容的独创性,应秉持主观主义标准,重点考察其生成内容的过程中是否包含个性化创作空间。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生成内容的过程兼具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有别于单纯的人类或AI“创作”,本质是一种人机协作。当下ChatGPT4.0等大语言模型及提示工程技术的发展迅猛,人机协作模式正在逐渐替代单纯的人类或AI“创作”成为主要创作方式。人机协作模式下,只要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个性化创作空间不会被机器智能所侵蚀,那么虚拟数字人生成的内容就符合独创性要件,具有可版权性。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使人类迈入“智能+”时代。从批判“异化劳动”到提出 “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思想在“智能+”时代已具有经验的现实。“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消灭异化劳动”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软工作”兴起意味着劳动复归为一定程度的人的本质活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出现了有利于劳动的趋势。“智能+”时代,“软工作”兴起,变革僵硬的劳动制度、建立新的劳动认知框架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应遵循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劳动正义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信息革命以来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的不断嬗变确证了“智能+”时代是复归人的本质时代。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动条款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显见,具体表现为:涉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在数量上不断攀升,缔约国家结构上更加多元,劳动条款内容上愈益丰富,“差异化”特征逐步显明。“强制型”模式和“友好型”模式是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动条款发展的主要模式,各具特点。“强制型”模式下,劳动条款争端适用包含有强制性制裁措施的一般争端解决机制,并已付诸实践;“友好型”模式下,缔约方在劳动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劳动条款争端不适用一般争端解决机制,主要采取政府磋商和审查等“友好型”的解决办法。我国纳入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不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应转变观念,在未来区域贸易协定中更多地纳入劳动条款;制定更丰富的条款内容,强调差异化、合作性;警惕发达国家将劳动条款与贸易过度挂钩,防止以贸易制裁方法解决劳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