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民族自治地方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民族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形塑了民族文化中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朴素思想,由此积淀的少数民族习俗、禁忌以及民族习惯法蕴含着诸多与现代环保法理念高度耦合的积极因素。面对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过度耗费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软约束”已不能全面担当民族自治地方环境资源保护的重任。民族自治法规——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式制度和“硬约束”——既有利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建设,又有效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环境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2.
“味”成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有其现实与历史人文的必然性。现实世界本身的丰富性,及审美关系中主体赋予超过客体自性的丰富性,为用“味”概括艺术表现现实的审美层面提供了原发性潜质。言意关系及其极大艺术表现力为“味”用于诗论审美提供了表现中介。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与文化思维取向等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则决定了“味”意蕴由生理向精神、审美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藏民族装饰图案艺术受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民俗影响,具有显著的民族“属性”。同时,根据藏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其文化内容和审美特征又蕴涵了中华传统母文化的“共性”。通过分析藏民族装饰图案的取材内容、艺术表现方式,从图案的起源、图案的寓意等角度,阐释西藏民族装饰图案审美的“属性”和“共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但若“单一”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本过高且缺乏吸引力,应对其进行“系统”开发,比如以流域为纽带等。本文详细论证了“酉水旅游带”的开发,特别应明确该旅游带的“文化主题”、系列个体旅游点的“文化主题”及其联系。  相似文献   

5.
盛唐、“盛唐气象”与盛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从审美活动的整体构成着眼,盛唐时期就并非如有些论者所认为的,是隋唐美学或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低潮或沉寂阶段。相反,它是隋唐前期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空前兴盛与繁荣的阶段,在艺术审美的许多领域里,盛唐都具有它的创见性,既实现了对其时代艺术审美的理论自觉,又产生出对其以后美学思想的开启作用。而“盛唐气象”更将中国古典审美文化推向了雄浑与秀丽统一、“风骨”与“兴象”并重的丰厚境界和最高巅峰,并以其充盈圆熟、高苍浑朴的博大精神及多维指向,开启着中唐时期、甚至整个隋唐后期艺术审美的历史转换和更新。  相似文献   

6.
青海,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以其广袤、博大、丰富和神奇著称于世。自古以来这里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原汉族文化和西部少数民族交汇的地区。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歌曲,而各民族民歌风格迥异,在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谓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研究要想在本世纪创出中国的特色、实现本土化的学术建构,显然不能固守西方的传统,但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美学研究更不能固守汉族美学的传统,而应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视野,必须加紧研究少数民族的审美理论与实践,使汉族美学与少数民族美学相结合,使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多民族、多元审美文化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对于建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学科,完善中国美学学科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那么,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学,便成为我们思考、申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能否在世界文化之林始终具有持久的魅力,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厚度和内涵的深度及其影响力的强度,而且取决于该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感情和态度,即是否能始终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对本民族的灿烂文化予以继承、丰富和发展。审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审美成熟的标志。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用保守的固定不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所固有的东西。既要求保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特点,又要求从世界的、时代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有益的东西。这是文化艺术民族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待审美民族性的科学态度。要注重培育审美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少数民族人权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现代化背景下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更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以恩施州为例,我们发现,该州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保护这些资源,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恩施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全方位措施:提高本民族成员认识,形成“文化自觉”;强化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制度保护以及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我们设计发展创新之路上的可研究利用的源泉。而在这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的艺术大海中,现代视觉设计可以吸取大量的少数民族织锦图案抽象几何构成形式、造型、色彩,以此来丰富其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设计可能是扎根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本色的设计思想,民族文化将成为一种图式或设计元素,从而体现设计师的民族风范和民族内涵。  相似文献   

12.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 ,基于传统的、民族的革新观念早已深入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之中 ,众多艺术作品从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形式的融合中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与文化身份象征。“西化”大潮中 ,艺术家越发地认识到文化身份、精神家园的重要性。“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这句文化流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根基性的民族文化的自身魅力。在笔者与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学报封面设计者黄景涛讲师的晤谈中 ,黄老师深入地分析了民族文化 ,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中那些带有地域性、原始、神秘、独特的文化价值。他认为广西右江民族师…  相似文献   

14.
甘肃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佛教寺庙文化、民间文学艺术、民俗文化、文物古迹等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发挥少数民族与偏远地区比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资源开发型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区域旅游中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致富的有力因素,在作为旅游资源来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也会发生转变,诸如文化转型、商品化等现象。在这种双重境地中,必须有一个双赢的措施,保证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原生态”保护,并以此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悲鸿作为近现代美术史上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其所有重要的行为和言论,大都是围绕着“改良中国画”这个理想进行的,这与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密不可分。徐悲鸿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本能的民族情怀,同时又具有西方的审美心理与知识结构。他在选择运用西画合理因素改良中国绘画时,既坚持对中国画表现形式和绘画手段的改良,又有所选择地运用了西方写实手法与造型观念,并且结合本土的文化资源与民族特点,坚守民族艺术特有的笔墨语言,在绘画创作上始终体现着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美丽神奇、独具魅力的彩云之南,是中国西部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边疆民族省份。这里民族众多,25个世界少数民族有15个,为全国独有;这里物产资源丰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民族文化宝库”之美誉。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历史条件,使云南成为多民族文化产业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罕见的民族文化聚宝盆,一个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活态民族博物馆,一个遗产存留丰富、形态多圆多样的独特文化大观园。  文化宝库上天恩赐  云南高原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澜沧江、怒江、金沙…  相似文献   

18.
彝族文化研究虽已成就斐然,但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而近乎空白的新课题。现通过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挖掘、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资源以充实现有的美学研究内涵;进而探索各少数民族审美研究的新路向,为建构少数民族美学作准备;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的研究向深广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画艺术在迎接这一挑战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存在,将直接决定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和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全球化就是要包容差异,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民族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无论中国画怎样“走向世界”,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民族性。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就在于它具有的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写意中的“精气神”、笔墨精神、绘画语言的高度程式化与抽象化。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文化激荡中,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质和独特审美范式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这些年来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形成为支柱产业,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中有部分是含金量很高的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旅游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作用巨大,但少数民族文化却无应有的学科地位。文章主要观点,“旅游经济”或“民族经济”难以包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设立“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学科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