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十世纪前期,在美国诗坛上活跃着三位都来自美国伊利诺州的诗人: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卡尔·桑德堡、伐切尔·林赛。他们三人形成了美国新诗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流派——芝加哥诗派。三人中最杰出的是卡尔·桑德堡。和当时许多美国诗人向欧洲文化学习,到欧洲寻找灵感,吸取营养的发展道路不同,桑德堡投身于美国工业社会,投身于美国人民的怀抱,向现实生活挖掘诗歌创作的源泉。他的诗歌直接反映了美国工业文明的进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工、种族、经济竞争、政治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所以,诗人兼批评家的路易斯·安特美尔在1923年把桑德堡称为“工业美国桂冠诗人’(‘the Laureate of industral America’)。  相似文献   

2.
新疆兵团诗歌随着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而产生,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而壮大。20世纪80年代,新疆兵团诗歌成为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即“新边塞诗”。新疆兵团的“新边塞诗”起源于进疆部队军旅诗人创作的诗歌。在六十年的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新边塞诗”是历史上西域边塞诗的继续。“新边塞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20世纪90年代衰落。“新边塞诗”的兴起、形成、高潮与衰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既与新疆兵团社会成员的军人身份有密切关系,也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3.
当许多诗人和评论家正在津津乐道关于诗的音乐感与韵律时 ,卡尔·桑德堡却默默地走着另一条路。他在短诗《雾》的创作中放弃了抑扬顿挫 ,没有引经据典 ,却以朴实的文字、单纯的意境 ,营造出一个神秘而寂静的幻象空间。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留学美国,直接置身于美国意象派营造的新诗运动的文化氛围之中,引燃了诗歌创作的激情;他深受意象主义诗学理论和弗莱契、罗厄尔等意象派诗人的直接影响,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意象诗;他注重以意象主义诗歌为摹本,努力创造出浓丽、繁密、含蓄、典型的诗歌意象,逐步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意象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5.
就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材料,闻一多所涉猎的外国诗人大致有拜伦、雪莱、埃兹拉·庞德、艾米·洛威尔、凡尔哈伦、丁尼生、勃朗宁、勃朗宁夫人、惠特曼、桑德堡、赫士曼、哈代、曼斯菲尔德、叶芝、狄斯黛尔等。这些诗人对闻一多的影响当然并不都是一样的。 惠特曼、桑德堡、丁尼生及勃朗宁伉俪的诗只是开拓了闻一多先生的视野,没有构成闻一多先生诗歌艺术的主流;赫士曼、哈代、曼斯菲尔德、叶芝、狄斯黛尔诸诗人或以辞藻、或以思想、或以形式影响着闻一多,在闻一多的诗歌中不时折射出他们美丽的彩虹。但是真正对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起了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济慈和美国的意象派诗人的诗歌。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21世纪以来惠特曼研究的成果与主流发展趋势,侧重评述了几部有影响的专著,包括《重写惠特曼》。文章首先概述了20世纪70年代后惠特曼研究的发展状况,解读对惠特曼的研究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关联,并着重阐释了美国的惠特曼研究者缘何坚持不懈努力研究这位诗人,将其推崇为民族诗人,希望通过他来展现美国的民族个性与想象力。本文认为:除了惠特曼的诗歌及其具有远见卓识思想自身所拥有的价值和意义,美国惠特曼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也促使惠特曼在21世纪的地位与使命不断得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对中国唐代隐逸诗人寒山的诗歌翻译拉开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寒山热现象的帷幕,斯奈德及“垮掉的一代”对寒山的文学接受既有跨越时空的沟通与共鸣基础上的还原,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跨文化传播中基于各自文化传统、文化语境与创作个性而产生的误读与异变,这在双方对待自由、自然、社会和宗教的同中有异的态度、理念及追求上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苏南冲突的政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许多中外学者曾就此著书立说,这些成果包括大量著述和学术论文。本文中,笔者将学界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历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前人的宝贵研究成果值得珍视,但是其不足之处依然在所难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弗洛伊德主义在美国有广泛的市场,心理分析似乎成了美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自白派诗人来说,精神分析是他们非常乐意借助的分析自我的方法,有时他们甚至在按精神分析的模式写作。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80-90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门类。中国大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正式推展生命教育,全国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基于目前许多大学生已经出现的生命困顿的情况,在大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及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对宋诗的批评,元氏从"风雅正体"着眼;严氏从"别材别趣"着眼。关于纠正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弊端的措施,元氏主张开阔视野,写真景,咏真情;严氏主张学习盛唐诗歌,重在"兴趣"。在宗唐方面,元氏不分时段,继承面广,侧重于表达的内容,对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多选中、晚唐诗也予肯定,对韩愈诗推奖甚力;严氏划分时段,独推盛唐,侧重于内容的表达,对王安石诗选、韩愈诗作极为不满。  相似文献   

12.
沈德潜的诗除了反映现实的诗作值得肯定之外,其诗集中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和怀古咏史诗也同样具有特色,值得重视。沈德潜笔下的吴地山水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描写其他地区山水的诗兼李、杜、韩等人山水诗之长,并富有理趣。其田园诗熔铸陶诗和盛唐诸公田园诗之神,并能自开生面。其怀古咏史诗则使事典切,诗境浑厚,能翻出新意。沈德潜备受诟病的歌功颂德诗、应制诗在其诗集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即使是这类诗,也不宜一笔抹杀。研究、评价沈德潜的诗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多多自创作伊始就非常注重对语言的思考,创作早期他关注语言的神性本质、自主性等本体问题。侨居国外期间,他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心灵之"光("aura),积极地探索语言的无意识结构与诗与人与环境的关系。新世纪归国后多多则把对语言的思考与历史、生命、死亡、诗歌等多方面联系起来,对语言自身的内在力量有了更深的诗性体验。通过分析多多在不同时期对诗歌语言的思考和言说可探讨语言与诗人的关系及此关系对其创作的影响,并在诗人的思考中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八世纪以来,李白以其浪漫主义诗歌,备受世人追捧,无论是诗歌内容还是艺术境界,都开创了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为此他也被后人景仰、神化、仙化、异化。但我们透过其诗歌只看到他人生的一面,要全面还原认识李白,须从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的角度去整体考察。文章以巴蜀文化为基点考察李白的"民间性现象",以及服丹对他创作狂想的刺激作用,并指出他的创作动力或来自于这种药理作用。文章推翻传统认识,在全面观照李白生平的基础上,大量搜集、引用可靠材料,融入对李白的总体论述中,力图以材料说话,论证李白身上的"民间性",及出蜀后,不容于中原官方正统文化的悲剧人生。但这恰恰造就了他成为了不同于杜甫这样的中原诗人的大唐"孤星"。  相似文献   

15.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逐渐自觉,诗歌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诗人们更加注重诗歌“缘情”这一原始功能与本质。作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寒士诗人,鲍照在作品中倾注了其大量的个人情感与思想,从而使得诗歌的个体性与主体性分外鲜明,以自我意识、个性意识、自由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为内容的主体意识成为鲍诗的一大特色,并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袁枚针对乾嘉诗坛学问化风气所露出的弊端,抗声提出诗主性灵,非关学问,反对在诗中填书塞典。但他又强调书笈典籍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的一部分诗歌也颇有书卷味。袁枚本欲纠治乾嘉诗坛以学填诗的流弊,然而在乾嘉学风和诗风的影响下,他对诗歌学问化做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他的批评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矛盾性和妥协性。  相似文献   

17.
李邺嗣是明末清初浙东学派的重要人物和著名遗民诗人,与黄宗羲亦师亦友,交往密切。特殊的时代和丰富的诗歌唱和活动,使李邺嗣对唱和诗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诗歌唱和的重要性,以“由是知古今诗家,故未有单行者也”为立足点,使诗歌唱和成为甬上遗民诗人构建自我生存空间和获得精神欢娱的独特方式。他提倡的“群”与“和”的诗歌理念,不仅是其唱和诗创作实践的心灵指导,也是他作为遗民诗人社会生存方式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18.
《苕溪渔隐丛话》是以文献价值著称的宋代诗话总集,胡仔在书中以扶持"诗道"为己任。前人对其"诗道"之所指尚未及探究。其"诗道"即诗学批评之道,即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唐宋诗人及其诗歌,意在给陷入发展困境的宋代诗学指出向上一路。他主张创新,兼取唐宋,提出"师少陵而友江西"的观点,这些至今仍闪烁着宋代诗学批评的理性光芒!  相似文献   

19.
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他在《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他特别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诗与史密不可分,关乎世运升降、时政得失之诗,自古备受重视,“诗史合一”乃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范型之一,生逢唐朝盛衰巨变之际的杜甫,将此传统发扬光大。杜诗向有“诗史”之誉,他的作品表现出以诗证史、补史、括史、题序并举、融序于题等特质,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蕴涵更深广的时世内容,诗歌的社会功能与认知功能由此得到高度强化。“心诚”乃诗史之根本,诗人不粉饰、不回避,以血诚为诗,强烈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以及厚重的社会历史意识亦于此而得以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