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般而言,人们把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称作“历史唯物主义”,并视之为“哲学”——“历史哲学”.但是,不少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不具有“哲学性”;而且马克思本人也明确反对把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称为“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认为它是“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科学.所以,我们需要在历史科学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进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直接立足于人类现实的社会存在,不仅超越了先验反思的普遍历史观念,而且颠覆了绝对思辨的世界精神王国,最终发现了人类社会的现实历史规律。因此,回溯康德先验历史哲学的界限,把握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完成,重新理解马克思批判历史科学对以往历史哲学的超越,是一条通达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3.
涂成林 《学术研究》2003,2(12):47-52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认识论,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分水岭,也意味着历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样以历史本体论为研究重点,并且包含了历史认识论的萌芽和胚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既是当代社会实践、现代科学与哲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基于"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来揭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审视人类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事件的"历史科学"。"资本批判"不仅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原初语境,而且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枢纽,将"历史唯物主义"提升成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形态,即正是"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赋予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新"之所在。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理论视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内涵、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现象学”是《回到马克思》一书“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为了这个发现 ,作者质疑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上的合法性 ,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构建上不成功。但是 ,作者发现的“历史现象学” ,只不过是马克思透视本质的经济分析方法。这样 ,所谓“历史现象学”就难免在内容上以经济学遮蔽哲学 ,在名称上又以哲学遮蔽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著作中含有大量对历史本身的思考,历史是人类活动不可绕过的时间空间,马克思的历史思想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马克思历史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思想涉及多种话语体系,其中有四种称谓值得关注:从新旧哲学区别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证主义与结构主义角度,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科学;从历史整体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哲学;从历史概念出发,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理论.四种称谓和范式,展现了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多重维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历史 科学与历史哲学相统一、历史理论与历史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看待马克思历史思想,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推动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7.
张丽 《理论界》2012,(5):66-67
在历史哲学视域内,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本文在简单介绍西方历史哲学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马克思唯物性质的历史思想,拟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今历史哲学研究思潮下的理论生长点,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著作中含有大量对历史本身的思考,历史是人类活动不可绕过的时间空间,马克思的历史思想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马克思历史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思想涉及多种话语体系,其中有四种称谓值得关注:从新旧哲学区别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证主义与结构主义角度,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科学;从历史整体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哲学;从历史概念出发,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理论.四种称谓和范式,展现了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多重维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历史 科学与历史哲学相统一、历史理论与历史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看待马克思历史思想,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推动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9.
胡沫 《江汉论坛》2012,(6):109-116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科学是指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而不是满足于历史碎片的堆积。它超越了以往历史哲学的思辨性,从哲学的思辨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使历史科学具有现实的批判维度,从而真正成为一门现实科学。但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是实证的批判哲学而不是纯然的实证科学,批判性始终是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本质特征。这种批判性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批判对象上的现实性;批判方法上的总体性;批判路径上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10.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质争论应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思维范式,继续深化对其科学性何以可能的元理论问题进行追问。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早已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思维视界,他在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了社会历史科学内涵理解的新高度。在此,历史科学的可能性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性和价值性问题。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马克思历史科学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实证主义科学的扬弃中建立起来的,凸显了把自然史与人类史辩证统一起来的内在张力,突破了西方学者把科学同实践、价值以及意识形态同历史科学简单对立起来的理论困境。因此,在审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阐释和学科建设上,我们必须破解科学主义的教科书思维方式,凸显辩证法的自我批判内涵和精神价值旨趣。深入挖掘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内涵是我们把握马克思历史科学的钥匙,也有益于在我们时代的意识形态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总体性质的最新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表示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 ,而且是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在这些新的理解中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 :张一兵把历史唯物主义叫作“历史现象学” ,俞吾金则把历史唯物主义叫作“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而刘福森则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历史生存论”。  相似文献   

13.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在的处境 ,我们需要将老问题转换成新的提问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正是这一要求的反映。在解读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诉求及其历史基础问题时 ,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成政治哲学 ,也体现了马克思“实现”哲学的要求 ,其实际的理论效果则是消解各种形而上学假设。本文比照列奥·施特劳斯和理查德·罗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构性阅读来反观以现代性旨趣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路 ,以示警戒。  相似文献   

15.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推广论”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基础和核心论”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见解实际上倡导了一种逆向的“推广论”,即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础理论应用到自然界,从而推广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两种见解的共同点是:把哲学的世界整体图景抽象地分割为自然、社会、思维三大块,辩证唯物主义对应的是“自然”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对应的则是“社会”部分,这就把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破坏了。本文认为,这两种见解坚持的都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对应于狭义的社会概念。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就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对应于广义的社会或社会生活(即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整体世界),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和本真精神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16.
王友洛 《中州学刊》2006,4(4):146-150
青年马克思哲学转变的方向和新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现实的人”与“个人自主活动”)是理解和阐释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同时也是“现实人的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重要视角。(1)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转变并不像流行说法认为的那样,是从唯心主义转向了主张物质第一性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尔后又把这种“纯粹”的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政治实践的“《莱茵报》时期”遭遇“苦恼的疑问”以后,通过批判、发展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从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实行哲学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现实的人”则是建构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切入点”。(2)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因遗忘了“个人自主活动”这一重要范畴而缺乏主体向度,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的人”是如何“历史地”发展的。马克思则通过“个人自主活动”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科学地说明了全部社会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掀起了一场存在论革命,实现了由认识论境域向感性本体论这一存在论新境域的转变。马克思对认识论的彻底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成立的先决条件,而且马克思对知识的理解也彻底转向了存在论。这样,历史唯物主义消解了人类认识的思辨维度,知识的存在论性质由此被揭示为实践意识的观念形态。马克思还尝试建设一门真正的实证知识,它是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同一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8.
自然和人的关系构成了哲学史难以解答的"历史之谜"。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观念作为前提,从而缔造了一个思辨哲学的神话。费尔巴哈等人虽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但难以逾越其批判对象,这和其哲学前提的非现实批判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前提,从而动摇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及其体系。将历史和人民统一起来、将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到了偶然性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关于"偶然性"的理论论述,借助阿尔都塞晚年所提出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可以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出全新的解释,也能回应理论界对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目的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由恩格斯命名的,他和马克思用"科学"话语规定的新唯物主义同义,而"历史科学"是三种"科学"话语中最为学界所关注的。晚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表述的"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呈现出历史科学与纯粹实证科学的差别。梳理"哲学科学"的发生发展思路,探究晚年恩格斯这一规定的深刻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特质及其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