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的稳定、和谐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农村和谐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农民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并提出了农村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建设农村社会工作队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国家长期实行不平衡的城乡发展战略,"兴工抑农"、"兴城抑乡"的体制和政策,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及低规模化,农产品结构性剩余矛盾突出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一要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新战略,重点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二应通过发挥好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的作用,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等,着力解决好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发轫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益破产的农民和日益凋敝的农村。以农立国论、工业立国论、农工协调论和文教兴农论对农业、工业、工业化之于农业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并且形成了五种不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观点和发展道路的梳理、比较和评析,我们获得深刻的思想启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在农民和农村;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条件;要重视现代科技力量;要有统一的领导力量和科学的战略规划;要独立自主地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回望并反思20世纪上半叶的思想论争,对于今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清信 《金陵瞭望》2007,(23):72-7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从而使农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的发展局面。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把农村村庄综合整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因为村庄综合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并拥有基本一致的目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作用巨大且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经营、科技意识;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进程,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的优质化、商品化、市场化水平;增强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7.
安开根 《金陵瞭望》2006,(23):27-28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人文绿都”目标,凸显了全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市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打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也对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是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课题.也是农业部门为建设和谐南京发挥作用的空间所在。发展都市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农民群体的和谐发展、和谐农业的产业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推进,为和谐南京的建设作出贡献。和谐的南京新农村.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从农林部门承担的职能看.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运用价格杠杆,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必然要求继续深化价格改革,理顺城乡价格关系,将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与运用价格杠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消除制约城乡和谐发展的价格障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公共产品供给和小城镇建设,不断降低农民在城乡的生产生活成本和发展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结构;必须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1.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极大地推动了双边各层次宽领域的经贸交流。然而,“国家年”活动的举办可能不会很快给两国贸易带来任何具体的效果。针对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全面分析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态势,提出了日益凸显的两国贸易不平衡与贸易摩擦问题将具有长期性等观点,并对维护我国对俄贸易产业经济安全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学报编校一体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校对的工作量、编辑的文化素质、编校联系、学报编校的特殊性、减少编辑工作失误、校对工作的发展等方面来看,高校学报编校一体,是可能而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利的。但也存在有忽视校对工作的学科和术科价值之嫌,编辑校对知识与技能缺乏、因熟悉校对内容而导致校对失误,对编辑工作的负面影响等一些问题和缺憾。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扬长避短,使编校一体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以牛粪为原料的堆肥试验过程中,加入生物活性水,具有消除臭味、缩短发酵时间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①从温度变化的角度来看,牛粪、鸡粪、猪粪以7:2:1配料比例搭配,加入生物活性水进行堆肥效果最好.②生物活性水的加入使堆肥过程的pH值稍有下降,减少了NH4 -N的挥发损失,使养分得到保持.③加入生物活性水后的堆肥产品,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权在国际上普遍定义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我国学术研究及地方立法基本也是这种观点。这一定义是西方"主―客"两分思维方式和片面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环境中心主义"倡导的自然的权利、动物的权利,也不可取。环境权应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权利,包括人享有良好环境、享有损害赔偿等请求权的财产性权利和通风、采光、瞭望、享有清洁空气、安宁等具体人格权,也包括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议、监督、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权利及后代人视为享有的环境权。在环境权反思重构视阈下,我国应实行旅游兴国、自然再生、促进生物多样化的绿色化政策,制定景观法、自然再生促进法、产品包装回收利用法等绿色化法律。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进行了回顾 ,以示其辉煌 ,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提出我们应该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会道德的兴衰与罗马帝国的兴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世代相袭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不仅是罗马民族崛起的精神动力,而且对于当时城邦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海外霸权的确立和大量的财富流入罗马,导致罗马社会道德沦丧,传统美德逐渐消失,并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可见,罗马帝国的兴衰与社会道德的变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道德精神,将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与内化,增强人文道德教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分析高校学生的教育现状,研究专业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结合《机床数控技术》课程,实践专业精神与人文道德精神教育融合内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对文化、情感和喻体等感知方面的不同,也表现在对时间、空间、色彩和方位等取向上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翻译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