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绿道是城市开放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绿道的概念、绿道规划方法论和绿道规划发展史为理论基础,对重庆市江北区滨江景观带内的坡度、坡向、径流、用地类型等进行分析,讨论该区域内绿道建设的适宜性、影响因子、可连接板块等。  相似文献   

2.
绿色交通和低碳交通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两种形式,绿色交通侧重于生态环境,低碳交通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绿道规划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较好的实现了绿色低碳的结合。长株潭绿道规划体系的构建可依托生态绿心区的形成和系列绿色低碳的服务配套,从区域和城乡规划层面对绿道的选线和定位进行构建,从生态修复和规划控制对绿道的选线和定位进行构建,从绿色低碳交通构建对绿道规划进行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历史城区的绿道品质,优化非机动车出行环境,对自行车绿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自行车绿道系统的特性,按照空间形态特性将历史城区的自行车绿道系统分为单元、廊道及节点等3类要素,通过自组织映射图模型、最短路算法、旅行推销员算法及自行车路阻函数等,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建立了基于赋权系数的自行车绿道系统规划方法,并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对西安市主城区自行车绿道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可以构建成包括22条骑行廊道、总长度142.6 km的自行车绿道网络,证明提出的方法能建立适用于历史城区出行特性的自行车绿道系统。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绿道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针对历史文化型绿道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演绎。以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为例,从绿道的文化演绎载体、文化体验层次以及文化演绎手法3个方面,探讨了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即运用再现、抽象、隐喻及象征等多种文化演绎手法,根据人的4个文化体验层次,将历史文化元素在绿道游径、主题节点及景观设施等文化演绎载体中体现出来,从而将文化表达融入绿道建设中,将文化体验整合于绿道游憩活动中。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作为城市绿道设计的重要手段,将散落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出来,使人们在感受绿道的生态游憩作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的自然绿地及人工绿地以及山体、水体为研究对象,引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概念并运用城市绿道规划、城市风道规划理论,对呼和浩特市绿色开放空间进行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建设城市北侧大青山生态屏障、构建中心城区边缘的生态绿楔、规划五横五纵带状生态通廊、设置三条环状生态绿道、拓展城市绿地、丰富景观文化内涵,可以增加市区的氧气量,改善市区的通气状况,提升城市景观效果,为城市的生物迁徙和能量的流动提供通道,增加各类绿地斑块的连接度,方便市民游憩。  相似文献   

6.
追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进和评述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归纳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理论与实践之间严重脱节、规划理论中基本信念与基本认识存在误区、城市规划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规划理论研究的特征困境,即人类价值系统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分歧。最后,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认识和操作两个层面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与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逻辑的行政规划的缺位或不到位,导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惯性。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规划及与之相应的权益利益的保护是与我国行政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相契合的,并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性是我国行政规划理论的滥觞;劳动利益原则是我国行政规划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肇庆市绿道建设和绿道休闲旅游的发展,给当地社区环境以及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并随着社区离星湖和城区空间距离的增加而总体递减,同时这种影响尚处于初期阶段.结合当地社区居民对绿道的关注点和我国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趋势,加强肇庆绿道的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多视角下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初探——以龙岩大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道路联系着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城市中担负交通的主要设施,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文章以龙岩大道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理论,绿道规划思想,结合其自身性质,从视觉美学,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植物造景等方面进行城市道路景观整合,基于多视角下探求新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以期为完善现代城市道路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由于气候变暖趋势加剧,适应气候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论逐渐产生并应用于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等领域,旨在通过“与自然合作”的方式增强城市适应力与灾害抵御力、协调社会与环境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外关于NbS的研究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而国内该领域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对城市维度NbS相关规划的内容制定与实践运用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以欧洲典型高密度城市巴塞罗那为例,从规划实践角度,基于已有理论范式概括城市层面NbS运用的多重效益,梳理该市相关规划文件,介绍巴塞罗那在城市尺度采取的主要NbS措施,剖析其实践方法、制度优势与特点,以期通过总结巴塞罗那市的NbS实践经验,为将来我国城市制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与西方在城市景观建设的艺术风格与城市功能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式园林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具有自我的、私有的和封闭的基本属性。分析了西方城市景观的服务对象扩大到全体社会的社会功能对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冲击和影响,以及生态恢复性设计、公众自助景观环境和城市绿道网络系统等设计理念对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意义,进而提出中国城市景观应具有西方式的社会功能和中国式园林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江南水乡休闲绿道建设——以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绿道及休闲绿道研究情况的分析,探讨了休闲绿道建设的意义,阐述了休闲绿道对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特殊作用,强调了节能环保的非机动车道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花桥地区独特的气候及地理风貌,将休闲绿道引入到花桥的新城建设中,并针对其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提出了休闲绿道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了语言规划及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定义及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方法:地位规划的方法--行政方法,自上而下;本体规划的方法--学术方法,自下而上;传播规划的方法--多种方法,上下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是“三农问题”的灵魂,农村基础设施定位与环境规划战略息息相关,随意性中国新农村设施带来直接和潜在的短期和长期损失,依据科学定位塑造环境规划,避免环境恶化,增强现代技术的集聚效益和自然历史的传承。文章对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规划的内涵的界定,分析中国新农村环境规划与塑造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在联系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关系,提出选择适应的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需求进行环境规划理念创新的对策与建议,农村资源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环境规划的战略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利用,以期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的环境规划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介绍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三个突出的特征与经验:是一系列法规、制度的集合,较好地协调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关系;是SPZ技术的成功运用,较好地协调了不同行政级别规划的关系;行政区域规划与流域规划同步编制,较好地协调了社会经济区划与自然区划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德国空间规划的管理体制注重构造空间整治规划与城市建设指导规划的协同机制,它集中体现在协同机制的法律基础、协同机制的组织制度基础、协同机制的程序制度基础以及实现协同机制的途径与工具等方面。从德国空间规划协同机制角度出发,与我国空间规划现行的机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改善我国空间规划协同机制诸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