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关系在经历池田内阁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到佐藤内阁时期出现突然的降温和滑坡。导致中日民间贸易关系出现突变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实施改变了日本战后在亚洲的贸易结构,使得中日贸易关系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为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和升级,美国要求实现日美远东战略换肩,这促使日本对其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加强对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配合。  相似文献   

2.
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结束后 ,美苏冷战加剧 ,美国对日政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原来“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改革”转变为“积极扶植日本复兴” ,而 1947— 1948年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冷战与美国对日主导思想的变化、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美国国内因素等三方面因素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它确立了美日冷战盟友关系 ,对美、日国内政治以及中国的内战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据日美双方2015年4月公布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日美同盟将发生质变:由防御/威慑性同盟转变为威慑/进攻性同盟,由"区域性同盟"转变为"全球性同盟",由日美双边同盟转变为"日十美+X"同盟。日美同盟的质变是在国际格局调整背景下,日美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美国试图通过推动同盟质变来护持霸权,更有效地应对中国崛起。日本期待通过同盟关系的调整,倒逼日本国内摆脱"战后体制"的政治和立法进程,"建设强大的日本",最终达成摆脱"战后体制"的战略目标。日美同盟的质变将给全球格局的调整、亚太地区的安全态势、日美同盟本身、日美两国及中国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是战后维持日美同盟关系的奠基石.随着日美关系的不断演变,日美安保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日美安保体制再一次经历严峻的考验.1996gu月,日美两国签署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成为冷战后时期日美同盟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本文试图对日美安保体制的发展演变作一简单梳理,并加以评析.一鉴于二战的历史教训,1945年8月2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了《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明确声称:美国的政策是“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使日本不论在军事上、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永远不能成为自己在…  相似文献   

5.
奥巴马总统是在美国深陷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亚洲政策调整以及美国推行巧实力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制定出美国的对日政策,奥巴马总统的对日政策体现在政治上加强和深化美日同盟,经济上美日大力合作共同对付经济危机,军事上虽然出现裂痕但是并未影响到美日军事同盟关系;最后文章阐述了美国对日政策对亚洲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民政府《对日和约草案》是中国政府预备参加对日和会的谈判方案,该方案基本体现了中国社会和政府以维护亚太和平为出发点,联合英、美、苏共同构建东北亚政治秩序的愿望。这一愿望后来被东北亚局势的变化和美国扶持日本的战略所打破。由美国操纵达成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以无视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和东北亚历史关系以及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中盟国形成的三个法理文件的态度,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全面损害了中国领土及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重大利益,也为东北亚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相似文献   

7.
日美安全体制是联系战后日美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影响世界战略格局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研究战后日美关系的基本格局、走向出发,结合对国际形势和日美两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论述日美安全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比较日美安全体制在建立初期以美国为中心的单向结构和60年代后转变为日美相互合作依赖的双向结构;同时对这种变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台湾是中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与美日等外部势力的干预而出现台湾问题,同时也衍生出了特殊的美日台关系。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着力推动"重返亚太"战略,其主要内容即是强化与扩展其亚太同盟关系,通过加强其亚太盟友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来有效遏制中国"威胁",从而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与其他核心利益。在美国亚太战略的作用下,马英九当局的对日政策呈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受到马英九当局固有对日认知态度的影响,台日关系出现明显疏远的一面,甚至一度陷入僵局。但是,另一方面亦可以发现在奥巴马政府加紧推动"重返亚太"战略的背景下,处于美国"亚太再平衡"结构中的台日关系因应美国亚太利益需要也在某些实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整体来看台日关系维持着一种"冷中有热"的特殊微妙状态。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美日台关系本质上还是从属于中美日关系的大框架。  相似文献   

9.
日美同盟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是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对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更是对过去的超越;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观诉求。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里根总统任期内,美国对日基本政策是:深化与日本的同盟关系,让日本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缓解美日贸易摩擦,减少美日贸易逆差;鼓励日本加强防务,促使日本分担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里根总统任期内,美国对日基本政策是:深化与日本的同盟关系,让日本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缓解美日贸易摩擦,减少美日贸易逆差;鼓励日本加强防务,促使日本分担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日俄战争时期日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美日远东政策、西奥多@罗斯福与日俄战争、日本宣传外交与美国、<桂太郎-塔夫脱协定>的评定四个方面阐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分歧点.最后依据前两部分的分析得出结论日美均是赢家,真正的输家是沙俄.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对其质量管理的影响表现在危机意识、团队及学习等方面,美国文化与其质量管理的关系表现在注重逻辑思维、崇尚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等方面。借鉴日美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我国企业在质量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考察世界经济中的日美关系首先想确认一下日美关系的座标。在不远的将来,日美关系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究竟若何? 这里想介绍两个有代表性的事实。一是根据西方的经济预测,在1990年左右,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苏联。二是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对远  相似文献   

15.
日美安保条约确定了战后日美关系的基本体制 ,日美关系由太平洋战争时的武力对决 ,变成为战败的日本以恭顺的姿态自动地编入美国的世界战略体系之中。日本以向美军提供战略基地为代价 ,取得了美国对日本的战略保护。在这层关系中 ,日本发动战争的罪责及在道义上、物质上对被侵略国家的负债 ,都被掩饰了。最近 ,日美安保体制适用范围一再扩大的趋向 ,证实了日本在安保体制的保护下已经形成窃喜心理 ,并且已经对东北亚的地域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日美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来的日美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矛盾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摩擦时有加剧,但双方将会尽力控制在不至于引起根本关系发生破裂的限度之内,协调与合作将是日美关系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日谈判,以往国内的研究,多以美日间在中国问题上的角逐为中心内容,而忽略了美日谈判与轴心联盟的关系。其实,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对日谈判的最初动因,尤其是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看待其远东政策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层面,美日两国对中国都采取了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但在具体举措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在保持其对华原则分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将中国纳入其中的“利益攸关者”政策。日本则在美日同盟关系的框架内,强化了对华政策,安倍新首相则提出了“战略互惠”的中日关系的架构。基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今后应加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推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来美欧关系围绕一系列多边和双边问题产生的裂隙不断扩大。美欧矛盾的实质在于缺乏对手的美国欲强化其单极霸权地位,而逐渐走上政治联合和统一的欧洲则越来越不能容忍霸道的美国对自己扮演独立角色意愿的漠视。美欧在一系列问题上越来越公开化的争吵特别是法德的反美立场不仅对大西洋联盟构成严峻挑战,也对当今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同床异梦的大西洋联盟能否维持显然值得人们认真思索。  相似文献   

20.
美国和日本虽然都是市场体系的国家 ,但在就业制度方面却存在着若干显著的差别。日本的就业制度是典型的内部劳动市场模式 ,而美国的就业安排更接近于外部劳动市场模式。二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的稳定性不同。在此综合一些西方学者关于美日劳动市场差别的最新的比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尝试以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形成的视角解释美日之间就业均衡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