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代军事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夏代考古学文化的认同问题,由于还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对究竟哪种考古学文化是夏文化,学界有不少分歧,故还无法坐实。于是有的研究者,对夏代是否存在也产生了怀疑。这犹如没有发现商代甲骨文以前曾有人怀疑商代的存在一样,是没有根据的。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夏代的记载,司马迁就是“取之谱牒、旧闻”而写成《夏本纪》和《三代世表》的。司马迁在《史记》中  相似文献   

2.
1先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奠基期.华夏文明从孕育到基本成熟,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出现与统一.以往我们探讨先秦统一问题时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从王朝存在与否的角度来看,夏代应该就是"统一"的,但是"夏后"与"诸侯"的关系却是松散的.西周该算统一的吧,周天子名义上地位非常崇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但诸侯林立,周天子对诸侯的实际控制却仍然有限.为什么秦代以前的中国的统一总是那么脆弱?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正确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王朝的统一,另一个是国家的统一.王朝的统一以中央王朝的存在为标志,但国家的统一却以不同政治实体合为一体为标志.  相似文献   

3.
夏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夏代历史的研究,是摆在我们史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但由于史料缺乏,加之考古发掘的实证资料不足,目前对于夏代历史和夏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值此,本文拟对《夏小正》一书作些介绍,从而对夏代历史的探讨作点滴尝试。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考古界,对夏文化、成汤灭夏以前的先商文化,以及稍后的早商文化.正在进行积极的探讨。这对进一步确定夏代的历史地位,复原夏代、先商和早商时代的社会生活;研究我国历史上原始公社的解体,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打算根据自己的粗浅认识,对什么是夏文化,什么是先商文化,什么是早商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尚有争论的问题,谈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夏文化问题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夏代。据文献记载,夏代的历史纪年约为公元前21—前16世纪。关于夏代的历史情况,文献记载的不多,这就有待于考古工作进行比较广泛的考古发掘,以获取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物质资料,充实夏代的历史。对于夏代的物质文化,目前可以说已经被揭露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已经知道的古文化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使我们认识和确定哪一个文化是属于夏文化。根据文献记载,夏部族聚居和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河南、山西一带。尤其是颖水及伊、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传统说法,把夏、商、周称为三代,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已显示有国家的意义。夏代起于何时?其说不一。中国历史年代,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才是正确纪年的开始,以前的年代不甚确切。那么,夏代年代究应如何断限呢?根据史记夏本纪注引《竹书纪年》说夏“有王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夏是四百三十二年,商灭夏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六十二年,当由此上推,得出夏的年代断限。则夏代应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时间约五百年左右,距今约四千多年。解放后出土的偃师二里头文化,洛阳王湾出土的文物,根据测定数据,在  相似文献   

7.
洪水传说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有其严格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从单个的历史现象来看却又往往是偶然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偶然性受制于必然性,必然性则必须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国家取代民族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其过程来说,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此理论检讨夏代国家的产生过程,我们有了稍许新的收获,兹论说于后,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我国工具书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发轫于夏代以前的《黄帝历》和《颛顼历》,其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从类型、数量到质量,历代都有开拓、发展和提高。新中国诞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具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是,从社会需要与社  相似文献   

9.
文萃与信息     
文萃与信息徐夷与淮夷均为蠃姓李修松在《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发表《徐夷迁徙考》提出:徐夷与准夷均为蠃姓,原是东方少昊氏鸟图腾族团中的一支。追溯徐夷的族氏,可以上溯夏代以前的涂山氏。徐夷与舒夷也是同族,徐、舒之族均为皋陶。徐夷中的一支北迁和西迁,秦...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古文献记载,在我国的历史上,商代之前有一个夏代,这一点,已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普遍承认.但是,记载夏代史实的文献资料很少,而且零散。根据文献资料还无法弄清夏史的全貌,这就必须依靠考古发掘资料来研究夏代的历史.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学界在探索夏文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发掘出一批同夏朝年代相当的文化遗址,对于这些文化遗址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对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普遍关心的夏文化问题,一时  相似文献   

11.
原始玉器工艺发展到夏代,开始出现镶嵌、勾彻、浅浮雕和圆雕等琢玉技术,这就使得夏代玉器的造型和纹饰走向程式化和复杂化成为可能。几何直方的规整形状,出齿、安柄的细部造型,还有线面结合的构图,乃至浅浮雕式的立体纹饰,均强化了夏代玉器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蕴,形成了匀称规整、多样统一、象征表意和凝重神秘的艺术风格,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中国玉器主体审美观念从新石器时代“饰玉”向商周“礼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甲骨文和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发现: 酒,彝酒即仪狄酒是薏苡粥发酵而成的醴,而酒是对这种醴过滤的产物,以后进一步发展为深发酵。这种食品早在夏代以前的母系社会就已发明。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夏族的概念,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使用上并不很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夏族是指夏代以前的夏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以及进入夏代以后的以夏氏族、部落为主体的夏王朝。这与后世所说的华夏族的概念是不同的。在研究和探索夏史和夏文化时,当然应该首先对夏族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夏族的起源地,夏族的播迁,以及夏王朝的中心区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使夏史探索有所进展。这里,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试探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夏王朝中心在伊洛和汾浍河流域考析──兼与《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一文商榷方酉生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奴隶制王朝。可是,由于时代悠远,文献阙如,单依靠文献记载来研究夏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1959年夏天,徐旭生先生等人,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提起二里头文化,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的夏代,这不但因为其时代与夏和早商相当,还因为一百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正分布在传说夏人的活动区域——豫西和晋西南,夏代是考古界和历史界急切期望填补的空白,人们怎能不因此而分外重视二里头文化呢?偃师二里头宫殿基址的发现,使人们思索,它究竟是夏都斟(寻阝)的宫殿,还是汤都西毫的宫殿?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还是一、二期属夏,三、四期  相似文献   

16.
望京楼城址是夏代东方的方国都城遗存。由于城址的年代与夏代昆吾存在的时代接近,城址所处位置与夏代中晚期昆吾的地望相符合,文化遗存又与昆吾文化面貌一致,故其应为夏代中晚期的昆吾之居。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齐家文化玉礼器如璧、琮、刀、戈、圭、璋、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璧琮组合源自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刀戈组合和圭璋组合始于青铜时代。大玉刀和大玉璋主要流行于夏代,是夏代文化的标志,亦是齐家文化的特色。玉器的盛衰表明齐家文化不仅是东亚文化的组成部分,亦反映了夏朝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状况。自三代到秦汉再到隋唐直至明清,玉器发展除了雕琢工艺进步以外,其形制品种基本上没有脱离齐家文化玉器范畴,儒家文化主要礼器形制正是基于齐家文化玉器的基本造型。齐家文化玉器在东亚玉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作用,应该是夏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一)。从这一昭示里可以看出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是具有多么地巨大与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和考古学界,对夏文化作了不少富有成果的研究,基本上明确了探索的方向和主攻的对象,即目前有些同志所主张的,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及二里头文化山西夏县东下冯类型。但是,我们能否在这些“文化”或“类型”中确定哪是属于夏文化?哪一“文化”或“类型”中的某一文化因素能够反映夏代的社会性质、制度、经济生活和夏代的文化面貌?即我们以什么文物  相似文献   

20.
正自从20世纪初年"古史辨派"开启全面地疑古思潮以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夏商周三代都成为存疑的主要对象,神话时代或传说时代的命名,就是从那时一直遗留至今的。后来殷商甲骨文大量出土,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提出重新考察上古历史的二重证据法,出土的文字资料成为重建失落的历史的有力依据,使得商周两代的存在得到证明。但没有找到出土文字资料的夏代,是否真的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