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课堂上,老师说:“悲剧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听到这句评论,我颁首,认同悲剧总能侵入人心底最柔软的部位,引起人无尽的怅然和遐思。它使人心底滋生出一张忧郁的网,将人缠住,无法逃离,深陷其中,它能引起人无尽的想象,让人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也在人的感叹与遗憾中流传千年。  相似文献   

2.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3.
郭玉生 《东方论坛》2006,46(2):21-29
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古代群体自由、近代个体自由(人性自由)、现代个性自由的演变产生出了古典悲剧、近代悲剧和现代悲剧三种内核不同的悲剧范畴,引导着三种不同倾向的悲剧形态。悲剧集中表现着崇高,它们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显现着不同的美学风貌和品格。古典悲剧的崇高感是群体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古典悲剧同古典崇高一样都呈现出平衡、对称、稳定、有序的形态,缺乏深刻的理性内容和必要的情感张力;近代悲剧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人物的各种情欲为中心,从而显示出近代悲剧关学的个人主义性质,体现了近代崇高的美学内涵;现代悲剧凸显的则不再是尖锐的外在冲突中的崇高,而是价值尺度更其内在化的崇高,展示了现代社会人所遭遇的精神上的痛苦、迷惘、焦虑、孤独,表现了人对自由生存和完整个性的热切渴望和无尽追求。从古典悲剧、近代悲剧、现代悲剧与崇高的不同形态和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学和悲剧艺术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把人类实践-创造的自由逐步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奥尼尔善于从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探讨现代人在失去精神信仰后的惶惑不安以及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同时通过肯定人物在追求失败过程中表现出的尊严与力量,赋予这些失败的人物以悲剧美感.《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和《悲悼》是奥尼尔四部著名的心理悲剧,表现出奥尼尔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深邃透视和人物心理冲突产生的巨大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5.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新思路从何而来?新思路能否被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关键在于新的人.西部人是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和客体.而人是生活于一定文化中的人,新人要从西部文化的改革与创新开始.  相似文献   

7.
乔治.爱略特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由于她生活在传统思想盛行而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的特殊历史时期,她的小说作品既充满传统主义色彩,又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论述了其小说的现代性:在作品内容上,她对人的悲剧和孤独有着深刻地理解;在艺术风格上,率先运用心理描写;在叙事技巧和叙述手法上,运用象征、比喻、暗示等多种现代手法,使其小说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时间如白驹过隙,尺波电谢,转瞬我们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讲,这20年都会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忆。作为一所成人高等学院,与全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一样,我们有过曾经的辉煌,也有过低谷的迷茫;有过生源满堂的拥挤,也有过室无满座的清冷。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曾经走过,而且还在走着一条充满矛盾和坎坷的路。  相似文献   

9.
凯瑟琳.安.波特的中篇小说《老人》在时间结构、叙述视角以及人物话语几个方面紧紧围绕米兰达对艾米姑妈的悲剧故事的了解过程这一主线展开。通过这些叙事策略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化即文化。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文化力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重视文化和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存的悲剧意识则是贯穿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余华是一位充满悲剧精神的作家,而对作品的荒诞和非理性化处理是他表现生存悲剧意识的有力手法.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传达出强烈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与荒诞境遇,并且试图以道家式的"忘"来消解人类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2.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性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生悲剧是在人性与社会性的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因为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人性悲剧与社会悲剧两类。本文着重探讨金庸作品中人性悲剧的产生根源、表现形态及其包涵的文化意蕴,并评述金庸为人生苦难指出的解脱之道。  相似文献   

13.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以悲剧为主要创作体裁的世界大师级的戏剧家,席勒关于悲剧的理论无疑在西方戏剧理论史乃至世界戏剧理论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他认为:悲剧是表现道德的目的性与自然的或道德的反目的性的冲突,通过痛苦使人获得道德快感的美学范畴,它是崇高,特别是道德崇高的集中表现,因此,悲剧的人类学功能就在于,通过激烈的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冲突使人的道德本性得到表现和高扬,从而使人性完全实现。席勒不仅专门论述了悲剧的人类学功能,而且把悲剧与喜剧进行了比较,并从这种比较之中悟出一个道理:从使人得到自由、使人性完整的人类学功能的角度来看,喜剧比悲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戏剧美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论叔本华的悲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现代最早引进的西方悲剧理论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叔本华更强调人类的悲剧命运,个体只是体现了这种悲剧命运。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将要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维度有三:一、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二、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三、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来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殁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格的悲中之美和美中之悲,形成一种独特的悲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丰富了悲剧关学的审美视域。使悲剧在人性美中得以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18.
由于对绝对自由的奉行和误解,人类悲剧历史不断上演,人类终极价值体系最终轰然倒塌。因此,伊格尔顿认为重提伦理问题迫在眉睫,并且认为悲剧可以成为价值的唯一生成基础。文章从以往理论家对自由的探讨出发,比较出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中对悲剧与自由的探讨的超越之处。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中对悲剧与自由的探讨对我们正确理解现代自由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对于当下社会我们重建伦理价值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客观文化的规模不断膨胀,力量越加雄厚,渐渐发展成一种人类难以控制与把握的力量,漠视人类的情感、压制人类的自由、打击人类的权利与尊严,造成了"生活悲剧"。在这种背景下,追索"生活悲剧"的根源,控析"生活悲剧"的实质,以及指出解决"生活悲剧"的方法,为人类的幸福生活立下正确的路标,便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