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有丰富的“山水”自然旅游资源、独特的客家生态文化资源和具有优势的农业生态旅 游资源,开发梅州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构想,一是塑造“客情”“山水”之旅的形象拉动策略,二是打造精品的旅游品牌 策略,三是加强宣传的旅游促销策略,四是促进“三个效益”统一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往人们对一般音乐学的认识,即所谓的文化背景,就是先收集音乐演出的内容、形式,再附带解说一下创作的宗教的、政治的或经济的目的……这种错误的做法,乃是由于不了解这类“文化背景”对音乐现象有着某种“文化支点”的作用””卜越。结合梅州客家“香花”仪式音乐具体的研究实例,根据其文化局内人持有的灵魂观以及客家僧人执行仪式的“体”的整套音乐行为的具体表现,以“灵魂体”作为文化支点贯穿全文。同时,根据对梅州客家“香花”仪式“灵魂”与“体”的关系的论述,并通过对“实在”、“心灵”等深层面问题的探讨,提出全新的仪式音乐研究理论架构:以“心灵”为支点的“灵魂一体一组织”的正、反向运作模式,将隐藏在其文化局内人心灵世界的内在文化地图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3.
客家南迁的“节点”与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打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客家历史文化在迁徙中的“节点”,谈千里客家文化长廊设置之魂,古邑龙川、摇篮赣州、祖地石壁、客都梅州、客埠惠州等,正是不同的节点,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与各具风采的文化意蕴。在“移民史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节点”一词,显然在概括历史与今天、中心与边缘、城市与政局、经济形态、乃至权力与个性之间的特质,在支撑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上,有着难以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客都梅州的民居类型及其适应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俗称的门堂屋是客家民居的“原型”,是客家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客都梅州的民居建筑类型多样、形态各异,都是在门堂屋平面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充分显示出适应自然的地域性、适应社会的防御性和适应人文的教化性等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的客家源流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客家历史源流研究的先行者,黄遵宪在19世纪末提出了客家中原旧族 说、客家方言证据说和梅州客家元代形成说等较为系统的客家源流观,开启了20世纪客家 研究的先河,对此后的客家方言研究和客家历史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圆坟”是客家人为祖先所造坟墓落成后举行的有一定程序的祭仪,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十分流行。该文以粤东梅州地区田野调查的材料为主要依据,联系客家民系的生存状态与汉族先祖的文化观念,分析探讨祭仪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及其与稻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时期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中提到,要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环鄱阳湖生态区精品线路,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赣鄱文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必须顺应潮流,结合鄱阳湖自然资源特色和文化内在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特色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化.以鄱阳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为基础,分析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洛带是位于成都东郊18公里的一个客家古镇,近几年以“西部客家第一镇”的美名成为成都旅游地图上的新宠儿。几年前还默默无问的小镇迅速成为旅游开发的后起之秀,并很快显示出其在成都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洛带旅游开发的过程,运用“符号”、“仪式”、“场”等概念工具探讨了“社会记忆”资源的文化资本化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9.
诸德胜  韦开寅 《金陵瞭望》2011,(30):I0001-I0001
立足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巩固和扩大生态效应。以“草簿节”、“梅花节”为抓手,将各景点串点成线,提升溧水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开发参与性、趣味性强的农业旅游项目,让市民的快乐变成农民的财富,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植树造林,充分挖掘造林空间,巩固和扩大造林成果,实施成片造林和村庄绿化,令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了令县生态环境和农村居住环境。二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  相似文献   

10.
发展旅游生态经济是桂林北部地区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桂林北部地区具备了发展旅游生态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旅游生态经济发展在优化配置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经济发展基于桂林北部地区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需要采取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实施生态补偿,加强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价和社区治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全面提高旅游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远来  张岚 《源流》2023,(5):46-47
<正>4月8日,梅州市梅江区客都小学热闹非凡,来自香港正觉莲社佛教正觉联社学校、苏浙公学的120名师生与客都小学师生代表齐聚一堂,走进世界客都,感受客家文化,开启了他们为期4天的梅州“红色之旅”。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是发展当地经济、保护环境和壮大旅游产业的一种理想状态。鄂西地区既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也不乏保存完整的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态势日趋明朗,但其已经显现和潜伏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有必要从“保护优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存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引入“最低门槛”限制和公平分配原则等层面来构建合理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3.
梅州客家地区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三斤狗变三伯公》之所以流传几百年至今仍妇孺皆知,除了其音乐悦耳、歌词富有故事性、便于记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容体现客家人生活特色,符合客家群体心理的特征,因而得到客家人的普遍认同。本文在对该山歌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客家地区独特的群体内心世界进行读解,剖析了客家群体心理的几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今日南国》2008,(18):17-19
地处中越边境的文新县,有“中国锰都”的美誉,水利、原料蔗等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民营富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六大战略,着力做好“锰矿、蔗糖、电力、旅游、农业、环境”六篇文章,以资源创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质和量的“双飞跃”。  相似文献   

15.
老鼠叛     
《社区》2014,(30):56-57
老鼠板是汉族客家小吃之一,源于广东梅州大埔一带,因为两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又惯称粉为“板”,因此称为老鼠板。后来传至台湾,当地客家人称为“米筛目”,是指制造时把粉团经过筛子般的擦板,从洞眼(目)中搓出粉条。由于“筛”的闽南语近似“苔”,所以俗写为“米苔目”,后来流传至马来西亚被称为“米台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认识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的装饰设计,以梅县、蕉岭和大埔作为田野点,采用田野考察法,对棣华居等11栋客家传统民居的整体装饰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认为以围龙屋为主的该地客家传统民居装饰主要集中于屋顶、墙体、梁枋以及门饰等部位。其中,屋顶以脊饰为主,装饰素朴;墙体装饰形式、内容丰富,尤其是山墙、墀头、门壁以及墙裙部位;梁枋的装饰重点集中于柁墩、雀替、瓜柱、狮座以及“穿”等构件上,体现了“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门饰尤重外门和槅扇装饰,并形成了定式化的装饰格局。文章进一步认为:围龙屋的平面图式是客家人崇文重教观念的地域性体现,仿生象物的造型方式是客家民居装饰的一大创意特点,质朴简洁而又典雅壮丽是在潮汕工艺影响下形成的地域性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整理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分析遗产的地域、类型分布等特征;并实地调查了河源主要景区的客家文化利用现状,着重提出河源非遗资源的民俗节庆活动模式、舞台演艺开发模式、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客家文化氛围营造四个方面开发遗产资源。当前,河源正着力打造“客家古邑”的城市形象,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提升和传播该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如果当选成功的话,你将如何发挥汤泉优势,把汤泉建设成为一个美好的旅游度假镇?”“汤泉有十里温泉带、百亩九龙湖、千年古银杏、万只白鹭林、亿株雪松田等生态资源。我将带领全镇人民,围绕建设‘没有围墙的园林式旅游度假镇’目标,着力将汤泉打造成有鲜明特色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19.
《中华魂》2006,(5)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把培植客家山歌品牌作为文化建设的三大品牌之一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成功地承办了首届广东省民歌会,举办了坪地三届客家山歌晚会、唱廉政(原创)歌会等大型文艺活动,而且催生了一大批文艺精品。其中,作品《月光光》、《山歌唱出客家情》双双夺得广东省首届民歌会金奖;作品《月光光》还夺得梅州国际客家山歌比赛金奖;《走月》获得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十唱坪地变了样》获得深圳“鹏城金秋”艺术节金奖。客家山歌不仅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群众欢迎,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一、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客…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调查与研究》一文针对客家龙围屋装饰的调查与研究,对理解客家文化传统的内涵和特征有启发作用。《闽台同源视阈下闽南童谣的保护与传承》一文则从闽南童谣与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