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刘庆 《九江学院学报》2009,28(3):105-108
"富而后教"作为教育哲学是错误的,掩盖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关于"庶"、"富"、"教"关系的言论,"庶而后教"才是合理的.董仲舒提出的"继天而教",不仅与"庶而后教"等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家思想一脉相承,而且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教育发源观,也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循吏群体形成于汉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亦师亦吏"的双重作用。循吏"亦师亦吏"的角色定位渊源有二:一是儒家"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二是"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二者均滥觞于上古三代,并在后世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在社会治理中,汉代循吏通过礼义道德教化、发展地方教育、整顿社会风俗等方式将"以教为治"的观念付诸实践,这对于稳定乡里秩序和促进蛮夷边地对汉帝国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汉代循吏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对当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言意"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一理论问题在中古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古"言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儒家、道家不同的"言意"观和魏晋时期发生的"言意"之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儒家、道家不同的"言意"观和魏晋时期发生的"言意"之辩促成了中古文论"言意"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三言”因为是通俗文学、市民文学,情教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市民阶层,所以,这种情教观就必然染上鲜明的市民色彩。主要表现在:下层群众形象的大量出现;对历史人物的改造和对笔记故事的加工。正因情教观具有鲜明的市民色彩,才更易为市民阶层所接受,情教才更能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典籍中关于"礼乐"传统的记叙和<左传>中的引<诗>赋<诗>例看,早在孔子诗论之前,作为儒家诗教基石的功利诗学观和"中和"艺术现已具雏形,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以孔子诗论为源头的儒家诗教,只是对"礼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具备原创性.儒家诗教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脱胎于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礼乐"传统.  相似文献   

6.
"诗教说"的提出虽然较晚,但"以诗为教"的传统却几乎始于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夏商周三代,"诗教"传统一脉相承,并且成为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国家礼乐制度的解体,诗教传统亦盛极而衰,并开始了由官学诗教时代向私学诗教时代的转变.孔子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继承并捍卫西周春秋初期以来的"诗教"传统,恢复并进一步突出了<诗三百>在礼乐教化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代儒家特别是汉代"诗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变革时期,他以救世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地信任和使用语言来推行自己的仁学主张,将语言在表意、在社会政治生活及修身中的作用提高和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言对于仁的功能方面,阐述了言为仁之表、言为礼之教、言为行所依的主张;在仁对言的要求上,则表露了言之专对性、明确性、信实性、慎重性和修饰性的观点,与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语用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8.
道与言的关系是道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道家坚持道"自然无为"、"混成无形"。"道不可言",言不及道,二者之间是相离、相悖的关系。道家认为,要想超越道言悖反,一是要破除名言的人为性,使之成为自然的、"无心"的语言;二是要破除名言的区分性,使之成为混整性的、象化的语言。前者可称为"言无言",后者可称为"言象言"。"言无言"开拓出审美化的"天地之境","言象言"创造出审美化的"大道之象",这使得道家语言哲学,无论在内在精神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表现出审美化的倾向,并对中国诗学、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四句教”相关研究,探讨了“四句教”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3个问题:(1)儒家“四句教”概念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横渠“四句教”与阳明“四句教”的异同,(3)体现在儒家“四句教”中的自宋至明儒家思想主客关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力图理出一条儒家的理学思想和心学思想的主客关系,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所走的由互含到绝待的逻辑理路。“四句教”是在中国佛教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特征也有变化;从北宋理学到明代心学,“四句教”从“心”“物”对待的积极有为和人格担当转为“心”“物”绝待的“致良知”与“至善”的统一,在逻辑理路上,“四句教”走完了主客关系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如果仅使用二分法的形式逻辑来讨论王阳明具有佛教逻辑本质的心物一体“四句教”,则难以触及其借佛扬儒、合佛于儒的哲学高度。  相似文献   

10.
试析“行不言之教”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 ,有其深刻的内涵。从“道”的运动特征及运动规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行不之言教”就是要因道而行 ,顺儿童的自然本性 ,促其发展 ,排除背离道的强作妄为的教育活动。它具体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及一些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 ,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教学评价的数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 ,教学质量日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因而 ,教学评价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介绍了教学评价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电视教学片特点的分析,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总结出一套适时播放的教学方法,使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达到了较好的统一,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将语言分为“内容”和“形式”,继而将“言语形式”作为“语文学科”“独立”的标志性因素.这种“言语形式教育”论违背了“语言不可分”和“语文能力整体性”的规律,虚化了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走向了一条歧路.集文史哲经等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古代语文教育暗合了语文作为“百科之母”的综合性特征,从“文道一体”的 本体观念,到目标、内容、方法都符合语文教育的固有规律.因此,回归“语言文化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交互式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论文中对大学本科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进行了讨论 ,并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学院的现状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传统教学观与建构主义教学观整合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期,世界各国相继启动了课程改革,不断见诸于西方教育文献中的建构主义成为教育界近年来的研究时尚,对传统教学形成巨大的冲击。实践证明,传统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并非替代关系,两者适用的领域不同,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将两种教学观加以整合以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17.
康德认为,在自由和自治的大学里,真正的大学教师是学者,他能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有权要求检审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了促进理智的进步,学者以培养出能自己独立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时时和人一致地思考的人为己任。为此,学者需要教人公开地运用自己的先天禀赋,需要在后天中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康德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康德按照中等接受能力和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同时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可见,康德的大学教学理念由创造理性规定,这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洪堡改革。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学习化社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大力发展网络教学 ,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变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 ,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保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 ,也是在经济、科技和教育全球化趋势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earsofpracticehavemadeusrealizethatweshouldfocusourefortsonbasictrainingandtheenhaucementofapplyingabilityofthestudentsinCol...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评估为发展与建设契机,认真践行"以评促建"原则,系统规划,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过程与目标并重,实现评建工作的"三个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