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经过五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中非关系发展迅速,双方关系现正处于最富有成果的时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拓展,建立一种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时机趋于成熟。随着中非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将获得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请您关注     
政治经济中非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1月5日落下帷幕。中非共同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领导人围绕“友谊、和平、合作、发展”这一主题,就进一步发展中非关系、推动南南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进行平等磋商,达成广泛共识。特别值得  相似文献   

3.
具有伊斯兰鲜明特征的阿拉伯国家是亚非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2004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构想下,中国将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积极推动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中阿合作,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阿拉伯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中巴关系的发展经历了疏离阶段和发展阶段,两国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经济上,贸易发展迅速且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具有战略意义,金砖五国框架内合作加深;政治上,战略伙伴关系逐步升级,对提高新兴国家地位具有深刻意义;外交上,无核心利益冲突,合作途径多样。中巴关系目前还存在总体发展规模不大、领域间发展不平衡、贸易领域存在竞争等问题。两国的合作,将有效推动新兴国家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树立"南南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大力推进对非软权力外交。目前,中国对非软权力外交已成体系:在制度层面上,中非合作论坛是对非软权力外交的制度表现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对非经济、社会软权力外交与对非文化软权力外交在具体领域中推进中非关系,组成对非软权力外交的操作层面。中国对非软权力外交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还要在克服现有问题的情况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非海上通道合作的紧迫性愈加明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中非海上通道合作可以理解为中非政治经济互动的表现结果。作为中国在美国霸权统治下发展崛起的重要一环,中非海上通道存在较强合作动力的同时,也受到印度因素的干扰、美日因素的干扰和“中国威胁论”的诋毁。因此,中国需积极创建、维护和运作中非海上通道合作的机制。在总体外交格局构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在中非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多样化贸易与海运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中亚国家同为转型中的国家,面临着发展和稳定两大问题,都在加快制度变革,实现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扩大各方面的合作领域,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和意愿,在“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下双方关系深化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也为双方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机制和平台。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出版信息:时事出版社,2017年12月内容简介:首脑外交是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出面参与和处理对外事务的外交方式。随着国际格局多极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首脑外交因其政治级别高、效果显著、影响重大等特点,作用日益突显,并且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首脑外交已成为当今中国外交中最活跃的外交形式之一,是中非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了中非关系的务实发展。本  相似文献   

9.
印度人民党自上台以来,对印度的外交战略进行了调整,以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来带动经济增长,通过大规模军备采购壮大军事力量,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与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为实现大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印度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的战略关系具有牵制中国的因素,印度与伊朗关系具有打通通往中亚能源战略市场的目的,印度与以色列的军事安全合作旨在提高印度的军事技术现代化水平,凡此种种都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三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倡议。三十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间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中亚五国成为中国周边“战略伙伴集群”。中国共产党精准把握“时、度、效”,根据不同时期中亚国家政党政治发展、政治转型特点和趋势,积极调整与中亚国家主要政党间关系,在打击“三股势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等问题上凝聚共识,互利共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本质特征,政党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扮演国家间总体外交的“排头兵”角色。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契机下,中国同中亚国家间的政党外交必将彰显其独特的战略价值和作用,为深化国家间政治互信和全方位互利合作提供全方位指引,推进中国一中亚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反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反贫困合作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在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总结了中非合作反贫困的现实基础、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合作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以此为基础,从顶层设计、合作机制、反贫困合作路径优化以及措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宗海 《国际论坛》2012,(1):32-37,80
自1950年至今,中印关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进入蜜月时期、转向对峙时期、走上正常化时期和关系全面发展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友好合作始终是中印关系的主流。当前中印外交关系表现出"四位一体"的现实特点,即邻国关系、大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多边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基于这些特点,两国的共同利益是睦邻和平、共同发展、团结合作、求同存异。面向未来中印关系发展的重点,是加强经贸交流与合作,耐心处理边界问题,不断充实业已确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非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能源在中非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中非能源合作是互补双赢的合作,有利于中非各方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惊恐和敌视。中非在能源上的合作还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论中美国际人权较量中非洲支持中国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美人权较量中,非洲国家给予中国大力支持。相似的人权观是非洲支持中国的思想基础;中非传统友谊是中非在人权问题上互相支持、团结合作的历史前提;国际斗争中的共同利益是中非友好的政治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和非洲的最大需要,是促进中非友好合作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关系最本质的内涵是政治关系,30多年来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效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获得的。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经中有政,政中有经”,经济合作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公权力的推动。目前,两岸合作进入“深水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两岸政治关系滞后的客观反映。未来应努力推动两岸政治对话,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机制,加快文化融合,为实现两岸政经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搭建互信的精神桥梁。  相似文献   

16.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国际经贸秩序中的东亚方案,是对近年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应,能为区域产业链恢复、融合、繁荣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提供新动能。基于中日韩双边贸易、投资现状,结合RCEP中的具体条款,分析RCEP下中国、日本、韩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三国经贸合作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RCEP下中日韩三国货物贸易结合度高,关税减让力度大,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助推三国产业布局高度关联; 但是面临历史遗留问题、美国经济霸权的消极影响等诸多政治挑战。中日韩需要抓住RCEP签署的契机,利用RCEP的政策红利,扩大在贸易、服务、投资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以经贸合作方式化解政治分歧,增强互利互信,实现经济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提升三国社会总福祉水平,推动亚太区域向经济一体化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对事关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客体思考的思维方式或样式,是一个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新思维。现代社会全方位和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不仅造就了战略思维产生的时代背景,而且提出了大量的社会挑战性问题,塑造了新的思维主体。战略思维的生成机制和思维特征有五个。对战略思维涉及的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引导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快速发展,赴非中国公民人数日增,中国公民在非遇险遇袭之事件亦明显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公民遇险国。随着中国国家利益逐渐延伸于世界各遥远之地,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难度和成本也在增大。中国公民在非洲究竞面临哪些安全问题挑战?中国公民应该采取何种防范措施以维护自身利益?中国政府又该如何加强和改进海外领事保护工作?准确理解并妥善应对这些挑战,对中非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俄建交以来 ,两国关系经历了 1 0年的健康发展 ,已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 2 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但在发展中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消极因素。展望新世纪 ,中俄双方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 ,经济上互补性很强 ,有巨大合作潜力 ,还有一系列调解矛盾和冲突的保障机制。因此 ,相互支持、加强协作将是 2 1世纪中俄关系的主旋律 ,存在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 ,两国关系将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