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生态平衡”三大核心理念,并将文本生命、译者生存和翻译生态作为三大研究问题域。通过分析外宣文本《中华源·河南故事》的“三生”主题,探求外宣翻译是什么、谁在做、如何做、为何做四大基本问题。此外,从译者的适应选择视角分析该文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译者如何运用“十化”译法实现文本成功移植和翻译生态平衡。研究发现:译者翻译生态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自然化”译法;翻译物质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原生化”译法和“补生化”译法;翻译社会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译生化”译法和“多元化”译法;翻译神话传说负载词时主要采用了“原生化”译法,同时以“适境意识”为原则。  相似文献   

2.
术语翻译是将原语术语的语言符号转变为译语术语语言符号的思维过程,故而术语翻译必然会受到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和不变性的制约。从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和不变性视角,对术语翻译的“现有译法”和“找译译法”进行了探讨。认为: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论断是“现有译法”的理论基础;索绪尔语言符号不变性论断是“找译译法”的理论基础;“找译译法”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现有译法”适用于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将“现有译法”误用到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是造成目前术语翻译难,术语误译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两类法律术语的英译尤其要做好认真选词的工作:一类是一词多义的中文法律术语英译,另一类是容易混淆的中国法律术语英译。借助定性分析和中英文法律术语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选取“当事人”“原本、正本、副本”“见证人、证人”等三组中文法律术语,对其在中文法律文本内的特定含义进行分析,指出翻译实践中的错误理解和不确切翻译现象,并提出可信的参考译法。该研究有利于规范法律翻译活动中的术语译名失范现象,为双语法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了数例可资参考的英译词条。实证分析的意义还在于说明选词能力和选词意识是术语得以正确英译的前提,法律翻译者的核心素养在于其具备的中英法律术语对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旅游文本不同,旅游网络文本在内容、语言运用、表述方式、体例、影响力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作为生态翻译学理论重要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之一,“三维转换”为旅游网络文本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高效的操作办法。用“三维转换”对“杭州旅游英语官网”网络文本英译的观照既能丰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也能积极促进我国涉外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对应用文进行翻译时应准确理解原文含义,熟悉有关术语,了解相关背景和专业知识。应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结构特点,针对不同文体采取诸如增译译法、对等译法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注意移植文化意象,并注重写作规约。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个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带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生态翻译学对于不同文本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翻译手段、源语言文化和译者语言文化彼此之间的定位以及翻译人员通过分析译本存在的具体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等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着对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范式概念、“生态理性”、“译有所为”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的实用性简作梳理与例示.  相似文献   

7.
翻译学的长足发展需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元语言(metalanguage)。翻译学发展过程中术语的形成和厘立是这一学科科学化、合理化的表现,是翻译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国翻译学术语使用的混乱状态及原因,以事实为根据指出中国翻译学术语走向规范的条件已具备。文章列举了在中国规范翻译研究术语使用理应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即:对传统译论中的术语进行系统科学的解读,规范传统翻译学术语的使用;规范现已引进的西方翻译研究术语的使用;规范将要引进的国外翻译理论中术语的翻译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能帮助产生最佳译文。依据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基于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实践材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入手,显化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三维转换理论对旅游文本英译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提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体性、夯实双语知识、关注译文受众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9.
河南文旅景区牌示英译是传播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河南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媒介。目前河南文旅景区牌示英译存在英译文本普及率低、语言翻译失误、文化翻译失误及绿色情感翻译失误等诸多问题。以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其英译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文旅景区牌示英译的文本特征。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从创新性融入绿色生态维度,深入探讨了河南文旅景区牌示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期望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并引起更多学者探析张爱玲翻译行为.本研究表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1)翻译行为的“适应”;(2)翻译行为的“选择”;(3)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的综合整体性研究。该理论强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汰弱留强,适者生存”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译本,凸显生态翻译学对译者翻译水平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导致科技术语变体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生态环境中地域和时域的改变,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之间的差别,以及以译者为代表的翻译群落在行业属性、文化群体及翻译理念上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同,都有可能造成术语译名的变异.这些变异永远存在,无法杜绝.规范术语翻译和减少译名变异的最佳办法是运用“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在竞争中经过翻译生态系统的层层淘汰和筛选,形成“整合选择适应度”最高的译名.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活动和文化移植,更重要的是译者选择适应的结果.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探讨了毛泽东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补偿,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译者要经过选择适应,通过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等手段对原语进行信息补偿,从而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以适应译语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它肇始于中国,发轫于2001年。生态翻译学填补了译学“生态维度”的系统研究空缺,促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分两个阶段回顾了2001年以来中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状况,就其发展历程、研究队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纵向总结研究;就存在的问题或缺陷进行了剖析;对生态翻译学的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指出未来生态翻译学研究要加强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拓展应用研究的深度、完善研究方法和壮大研究队伍,培养领军人物;期望能够对当前和未来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结合史实探索赛珍珠对《水浒传》的翻译,发现赛珍珠希冀“译有所为”,既以译文促进文明交流,也以译文针砭时弊。在翻译中,赛珍珠“译者中心”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1)对水浒的版本选择和文本操控;(2)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3)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立场选择。赛译水浒是赛珍珠结合需要、能力和翻译环境对翻译行为不断适应/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建构在20世纪60年代对《圣经》翻译的实践研究基础之上且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已经"过时"了的翻译理论;而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是构筑在生态学基础之上且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是当下的"热点"译学理论之一。通过对这两大理论在文本选择、语境、译者因素以及文本转换等维度之比照阐释,我们发现,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下不仅没有过时,还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及强大的生存力,在某些方面比生态翻译学还略胜一筹。最后,基于奈达翻译理论的视角,文章对生态翻译学今后之建设提出美芹之献。  相似文献   

17.
安德烈·勒菲弗尔译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翻译学主要研究语言转换和文本分析,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开启的“文化转向”无疑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全面考察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和权力关系等之间的关系。文章概括了勒菲弗尔基本理论观点,分析了其在突破传统翻译研究基础上带来的重大意义,并在“译之为译”的层面做出理论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依据茶文化的广义定义,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进行四个层次分类,并按此分类梳理《红楼梦》杨、霍两译本中的茶文化译写案例。从生态翻译学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度解读两个译本中的茶文化案例译写,发现两个译本茶文化译写差异之处主要来源于译者对译事的“适应”与“选择”。两个英文译本从译者和翻译策略角度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茶文化译写案例,凸显了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的翻译行为理念,为今后茶文化译写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英文专著《中国近代铸币(1866—1949)——来自西方档案的印证》的汉译实践,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探究了中国钱币类历史文化文本翻译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以维持生态翻译语境的平衡;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方法,借助信息增补和词义引申技巧,在忠实原文语言内容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源文本的文化信息,以确保源文本的文化信息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同时又能实现原作的交际目的,旨在为钱币类文本翻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术语是指党和政府在处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政治概念.它们对内传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反映国家的政治生态文化,对外宣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政治立场,为中国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政治文献、大会讲话、领导文选中,具有很强的政治严肃性、思想导向性、行政权威性和舆论工具性.外事无小事,政治术语的翻译一定要“讲政治”,并注意译名的统一规范.通过分析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权威性”“时代性”“通俗性”“概括性”“覆盖性”和“美学性”等语言特征,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加注释义”“省译”“创译”等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英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