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当时“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虚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复古运动”的进程中又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模拟;何景明则倾向于学古中创新。“前七子”中跟何景明文学思想最为接近者乃是徐祯卿,诚如何景明自己所云:“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指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过去一致认为明代的文学复古是在前七子形成后才开始,实际上从明初就已经开始了。本文主要探讨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前七子”兴起之前,储、邵宝等人对文学复古运动的贡献,以及文学复古主要领导人李梦阳的复古主张。  相似文献   

3.
康海于弘治十五年(1502)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为文学史上明代“前七子”之一.其文集《对山集》,从明嘉靖间开始刻印,到民国6年再版,共有10次版刻,该集有初刻本、补录本、校订本、选刻本,但各本文字错综迥异,难以卒定.文章在全面点校、整理《对山集》及多方求证的基础上,求实求真,指出各本的渊源及特征,为《对山集》的校勘提供科学依据,并依此来探讨古籍校勘时版本的择取问题.  相似文献   

4.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陕西武功县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弘治十五年(1502)殿试第一,中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正德五年(1510)因被诬与刘瑾牵连,坐党落职。居家三十年,于嘉靖十九年(1540)卒,年六十五岁。有《康对山先生集》、《(氵片)东乐府》、《武功县志》以及杂剧《中山狼》、《王兰卿》两种行世。  相似文献   

5.
明正德六年(1511)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东乡地方发生动乱,动乱平定后,官府于正德七年(1512)设立东乡县。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看,动乱与设县是对东乡地区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地方性事件”,对之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明代正德年间东乡地区社会变动。  相似文献   

6.
李梦阳<再与何氏书>中批驳何景明的<六月望月食>、<同川甫寺中避暑>及<访子客自荆州使回二首>三首诗的写作时间是确定李、何之争时间的有力证据,李梦阳在书信中称前首诗为"近作".查前者作于正德十年(1515)六月,后二者作于正德九年(1514)或十年,结合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及二人生平,李、何之争的时间确定为正德九年至正德十年之间.  相似文献   

7.
弘治、正德之交,李梦阳领导的复古活动达到高潮,一时间,可谓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在前七子复古大纛下集结的文人,占了朝中青年士大夫的大多数.与此同时,一场震惊朝野的政治事变也在酝酿、发生,直至不可收拾.李梦阳策划并参与的弹劾“八虎”事件,使许多人丢掉了官职,使复古活动陷入低谷,也使李梦阳本人险些丧失了生命.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学研究者多以为前后七子重复古摸拟,缺乏艺术个性,其实他们并非轻视个性与创造精神,只是出于时代原因,其文学思想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前七子经历了由“弘治中兴”到正德昏愤王朝的变迁,文学风格表现为追求雅正雄壮的审美理想与情激悲凉的创作现实难之以统一;后七子身处主威臣谄,排陷激烈的嘉靖朝后期,文学风格表现为强调个人才情与取法传统格调之不能协调。尽管如此,他们在文学道路上,还是朝着突出个性、才情的方向蹒跚地前进。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诗歌理论研究中,对明初著名诗论家李东阳的研究过去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生于北京,逝世后葬于北京。弘治、正德年问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文正”,故世称“李文正”、“李西涯”、“李长沙”。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后期至正德初期文坛的领袖,复古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也是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湘籍文学家。  相似文献   

10.
明代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早在成化年间,郎署文学就开始出现兴起的迹象。成化末至弘治前中期,即”前七子”兴起前,储巏、邵宝等人对郎署文学的振兴有引导发起之功。弘治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及孝宗本人对文学的重视,促进了以“前七子”为代表的郎署文学的崛起。康海以状元、翰林院编修身份主动与李梦阳结盟,倡言复古,标志着文学重心由翰苑馆阁向台省郎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卒年,历来诸说纷纭,致其享年亦无定说。李士训《记异》中明白记载了李白“大历初”仍在人世的资料,却始终未被研究者重视。李文结合唐代诸家碑传、序文,考察李白系年诗文,证明李白应生于神龙初年(约705)、卒于大历初年(约766),享年62岁。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固定的使职差遣,唐翰林学士确定于唐玄宗朝。它经历了文学侍从、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和翰林学士等几个阶段。玄宗朝翰林学士的中枢政局定位尚欠明确,运行体制亦不完善,所以它的政治作用未能完全发挥,政治地位也不稳定,对其他政治权力有较强的依附性。玄宗朝翰林学士的入选与开天之际重用文学之士有密切关系。由于身处枢密机要之地,兼以文词之士出身,翰林学士成为盛唐文士投献诗文的重要对象。众多优秀文学家因此云集京城,令开天时期京城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风格,衍生出丰富的文学现象。翰林学士在客观上促成开天时期京城诗人群体审美趣味的汇聚、整合与形成。翰林学士是开天时期文词之士进阶仕途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人戎昱从大历初年回到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幕府中任职,到大历四年前后在澧州刺史府中作幕僚。大历五年冬天,先后游历衡阳、耒阳等地,大历十一年流徙到桂州。建中三年到兴元元年他曾担任辰州刺史,贞元初年,改任浙江东道某州刺史,贞元七年,任虔州刺史。他的晚年颇为凄惨,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富于感情色彩的诗作,或述说自己命运的不济,或钟情朝廷,或思念故乡。他的抒情小诗也富于文学情感。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先秦“语类”文体的代表,《国语》以国别为线索再现了西周、春秋时期不同地域间的社会风貌,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10年来,学界一方面继续对其作者与成书年代、性质及价值等传统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研究视野,利用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文学特质及思想内涵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各方面的研究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联,初步形成了“《国语》学”这一专门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三国是文学灿烂多彩的时期,因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学士地位得以提高,个人的创作受到重视。“通脱”的文学个性,造成了建安时期文学的辉煌。“三曹”、“建安七子”虽地位不同,但共同的文学爱好使他们常常集会,开展文学活动,都成为名噪当时的文学大家。贵为太子的曹丕,一封《与吴质书》用优美的骈句,体现了“清绮”风格,是古代骈文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6.
孙鲂生平及结诗社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鲂加入抚州李德诚幕府,于天福二年(937)前官至员外郎。李德诚之子李建勋于后梁乾化间在临川随侍,沈彬后梁中期回乡,李建勋、沈彬、孙鲂三人在后梁乾化四年(914)到后梁贞明六年(920)期间在抚州临川结成“诗社”。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就北魏《申洪之墓铭》的出土和拓本的流布情况,墓主申洪之的身世和官职,铭文后记所印证的北魏平城时期离散部落和计口授田的史实和北魏平城时期土地流转情况作了论述。透过铭文书迹“一铭三体”的现象,就其所涵文化信息,诸如北魏平城时期铭刻书体的面目和各种不同书体的运用情况,申洪之铭文书迹及平城百年书法的基本评价等作了以小见大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明洪武、弘治年间文化政策与文言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洪武至弘治年间,君主强力推行定程、朱理学于一统的文化政策,十分强调儒家义理在诗文中的教化功能,并以此指导当时的文艺演出和文学创作。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主要有5部,创作者虽身份各异,地域不同,但其内容多为神仙道化、劝诫讽谏、粉饰太平、惩恶扬善,其中宣扬道德教化的篇目所占比例最大,这与当时朝廷的文化政策导向是一致的。可见,当政局稳定、政治权力处于上升期时,朝廷所倡导的文学观念是可以得到推行的。  相似文献   

19.
浙东鄞县杨守陈家族文学的形成自其祖父杨范传陆九渊理学始,而家族性文学创作绵延到杨守阯曾孙辈杨德周。在成化、弘治年间,杨守陈、守阯两兄弟在翰林院中代表了与陈献章对抗的传统理学,在文学创作上则反映了翰林院宗宋的大趋势。他们的文学主张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