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4年12月15日,正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访学的两位中国学者在该校对罗斯玛丽·阿罗约(Rosemary Arrojo)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阿罗约教授就翻译理论(theory)与翻译实践技巧(principles,techniques)的关系、后尼采理论下的译者伦理、小说在翻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翻译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书面翻译始于佛学著作翻译,中国的翻译研究及其理论构建也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通过回顾近20年中国学者对学术翻译的研究,收集分析了从1991年至2010年间中国学术翻译研究的相关论文,总结、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学术翻译研究要真正服务于学术翻译,服务于中国的人文社科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访谈是研究翻译教师的重要方法,但有效运用并不容易。不同于前人主要从“知识输入”的角度来帮助访谈新手,转而以“人”为焦点,依托真实的翻译教师访谈研究项目,首先分析了16位访谈新手所设计的访谈提纲,然后对这些新手进行访谈,发现访谈新手的困境是与研究问题、访谈对象、提问技术的分离。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知-行-思”融合的解决对策,引导访谈新手在行动和反思中将访谈知识和有关翻译教师研究的知识内化为访谈能力,促使他们弥合分离,从而成长为合格的以访谈为工具的翻译教师研究者。  相似文献   

4.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5.
"学术访谈"不同于普通的人物专访,它是通过采访者问题情境的预设,以访谈的形式将沉潜在受访者学术成果背后的学术经历、学术理念、治学方法等深层次的、个性化的内涵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能够更深地理解受访者的学术贡献,从中受到超越其学术成果之外的教益。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个案,通过对其学术访谈总体状况的分析,以及近五年来内容、范式、影响等因素的定量研究,可以看出学术访谈已成为当下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我国期刊界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学术访谈融学人研究、专题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研究于一体,呈现出学术研究综合化、深度化、个性化的特点,因而在当代学术史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是在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发生的。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是其“学术传教”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来华传教士在译材选择中的主体性、文化杂合策略的运用以及译者文化身份的认同等问题,探究其传教策略与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沈长云,男,1944年生,著名历史学家。“无奴派”五家(黄现瑶、张广志、胡钟达、沈长云、晁福林)之一,否认中国历史经过奴隶社会,突破“五种生产方式”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了先秦的社会性质、土地制度、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等问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008年4月25日上午,笔者就沈教授的学术成就和目前研究方向等进行访谈,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英语翻译类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翻译类示范性课程。文章依据教育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组织两方面对翻译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调查表明,翻译类精品课程网站存在更新不及时、资源共享度不高等问题,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重视课程内容中教学录像的建设,加强媒体素材的建设,完善实验实践的建设,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课程资源的及时更新等建议,以期对翻译类精品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访谈形式,遵循Holmes关于翻译研究的描写―理论―应用模式,梳理了司显柱教授致力于功能路径翻译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论证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开展包括对外新闻话语与学术话语翻译在内的翻译实践与批评研究,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对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的访谈录。屠岸先生几十年来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辛勤耕耘,收获丰硕,成就巨大。在访谈中,屠岸先生就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翻译作品的选择、诗歌翻译的策略和精髓、诗歌翻译的"真"与"美"以及翻译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发表了他的真知灼见,并对有志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青年学者提出了希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15年来(2002-2016)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译介、阐发、实证、反思与批评赫然而持续,性别介入翻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场域张力,给翻译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带来无限启迪,产生了全新、丰富而系统的研究成果。以CNKI数据库此间收录的559篇期刊论文为数据源,基于本库EndNote和Refworks导出相关文献数据并加以人工筛选、统计和整理,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中的描述统计分析法,就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现状、主题、对象、视角与方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做出客观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华女子学院2008、2009级艺术类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小组和个人访谈等形式,结合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测试、英语基础知识能力测试,以及与非艺术奚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比对,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和教学实践,提出有助于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2009至2019年国内CNKI核心期刊和国内硕博论文库的相关文献,论述中国形象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语料库批评翻译学的新视角。研究发现,中国形象研究大多集中在传播学、文学、译介学等学科领域,语料多来自国外媒体报道、外国文学和翻译作品等,中国形象研究局限在“他形象”研究,缺乏对中国形象的“自形象”研究,鲜见以国内政治文献的外译作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客观定量研究。语料库批评翻译学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依托对国内政治文献的翻译,不仅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而且对实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形象宣传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众多作家中,余华是极具个性的一个,也是在创作上极富才情的一个,其作品亦备受评论家关注。2009年余华研究论文篇数近百,比历年都多,无论是对叙事、语言还是作品意蕴都有深入解读。文本研究方面,《兄弟》依然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颇有意味的是,前两年达炽热状态的《兄弟》研读今年在国内渐趋冷却,只剩喧哗后的余响,而在国外却方兴未艾。另外,很多评论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余华的创作风格及"转型",从不同角度挖掘其风格成型原因及"转型"程度深浅。本文以此为据点,对2009年的余华研究作出综述性解读,力图为众多余华关注者和评论家客观地展示出该年的余华研读现状。  相似文献   

15.
ESP翻译研究近40年(1978-2016)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40年来,我国ESP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分四个阶段进行综述:1978-1989年为第一阶段,以引进ESP概念为先导,研究以EST为中心;1990-1999年为第二阶段,ESP各次语域的研究全面展开;2000-2009年为第三阶段,开始对ESP翻译理论作系统研究;2010年以后为第四阶段,ESP翻译和翻译研究越来越依赖网络和信息技术,有了技术转向。  相似文献   

16.
摘要: 《圣经》汉译,自唐朝景教以降一直是基督宗教在华传布进程中的重要事工。然而,中国翻译研究界在解读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时,往往强调佛经汉译而忽略《圣经》汉译的嬗变及其影响。文章以《圣经》汉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翻译原则的嬗变,从学理的角度揭示《圣经》汉译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关联。由此可以看出,《圣经》汉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一系列翻译原则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因此,《圣经》汉译研究理应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汉译原则的嬗变,既有达到宗教传布目的之需要,也有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发展之调适。对《圣经》汉译的研究不仅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具有社会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科技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研究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已有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期刊编辑对摘要英译的错误统计与分析;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基于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少数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翻译辅助手段来解决摘要英译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关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总结;还有少量报道介绍了一些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处理摘要英译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尝试指出未来可继续研究的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中国知网近十年(2008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发表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建立文献数据库,并对其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近十年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哲学与人文社科领域,且文学类研究占绝对地位。主题方面,文学典籍研究依然是主导地位,政治研究和范式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前语料库翻译学发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也传到中国。因最初的中国穆斯林大多为西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研习宗教经典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故经训未被译为中文。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伊斯兰学者开始用中文进行有关伊斯兰的著述和翻译,但主要以“以儒释教”为主,对经训的翻译微乎其微。自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圣训研究及其翻译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