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玉米是我国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粮食品种,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具有重要影响。在我国玉米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的同时,玉米净进口量以及DDGS等非配额替代品进口量也持续增加。国内国外双向供给,消费终端需求低迷,导致库存量持续攀升,价格也呈现断崖式下跌。面对我国玉米供需结构新变化,分析玉米价格走势变化及原因,实证玉米与小麦的比价关系,提出促进玉米产业良性发展,需要稳定玉米生产,去除库存压力,调整临时收储政策,多渠道稳定市场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求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粮食危机的预期。作为全球种植生产和消费需求最广泛的三大作物(稻谷、玉米和小麦),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三大作物的国际市场供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三大作物市场供求为研究对象,分析稻谷、玉米和小麦历年生产状况,探讨其消费格局及需求变化,剖析其供求及库存情况。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农业基础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9年为研究时间序列,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对粮食总产量、谷物总产量、稻谷总产量、小麦总产量和玉米总产量的双对数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业科技仍然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第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增加有显著性影响,但我国稻谷产量对农业机械化要求不显著;第三,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显著,尤其是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第四,我国加入WTO对粮食产量具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稻谷的产量与消费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但稻谷期货在1998年退出期货市场后,一直没有恢复上市.文章从实证的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敏感分析和相关分析对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几个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稻谷的产量与价格波动幅度最大,而稻谷的产量与下期价格相关程度最小,不利于维护粮食安全,建议尽快恢复稻谷期货上市。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中长期供需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ARMA模型、指数平滑、灰色预测和组合预测等方法,在预测人均粮食需求和粮食收益率的基础上,基于联合国人口司中等人口增速假设,预测了2015-2030年我国粮食供需趋势.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需求总量持续增加但增速减慢;小麦和大豆需求增速放慢,玉米需求增速加快,稻米需求增速稳定;(2)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将取代口粮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用途,玉米将取代稻谷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品种;(3)我国粮食产量预期上升,2015-2020年增产0.5亿吨较为乐观,2020-2030年增产1.1亿吨是个极大的挑战;(4)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可能造成一半以上的粮食缺口;小麦缺口基本能被稻米盈余所覆盖;通过贸易途径平抑国内饲料和工业用粮缺口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的粮食消费状况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采用1993--2009年的国家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粮食消费情况进行历史状况分析、实证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预测了我国农村居民未来20年的人均直接、间接粮食消费量以及总量,据此提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基本营养水平、改善营养结构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其他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因素对我国粮食供给量的影响,分析了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玉米、稻谷等的供求状况与消费的结构性变化,提出我国应积极监测粮食市场行情,分析并预测市场供求关系,适时适当地进行产前调节等。  相似文献   

8.
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粮价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2013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主粮的相关数据建立VAR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粮食储备政策和粮食进出口政策对三种主粮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稻谷市场价格的波动在短期内受自身滞后项和价格支持政策的共同影响,长期受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最大,而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对小麦和稻谷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玉米价格波动受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没有小麦和稻谷显著,自身价格波动在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中起主导作用,但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对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相对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识别和防范粮食产业链风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中国粮食产业链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风险集中体现在供需紧平衡基础上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粮食产品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完全匹配,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对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呈现差异化的需求。中国粮食产业链在流通环节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流通体系的脆弱以及流通效率过低。我国粮食进口的历史与现状表明,粮食进口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而且也有利于粮食产业链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0.
在描述了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地基础上,以2003-2009年中国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并借助于SPSS13.0统计软件对2002-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及各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信息消费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交通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最高;农村低收入户尚未满足信息基本需求,需要社会救济;提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其波动对居民的经济福利会产生影响。运用中国1995~2010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IDS需求系统模型估计城镇居民粮食消费的收入弹性和自价格弹性,借鉴Minor&Goletti福利效应模型,测度了粮食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的福利效应,粮食价格下跌10%,城镇居民低、中、高收入组的福利平均变动分别为0.52%、0.32%和0.19%。而粮食价格上涨10%,城镇居民低、中、高收入组的福利平均变动分别为一0.14%、一0.74%和一0.4%。基本结论是:粮价上涨,城镇居民福利损失,粮价下降,城镇居民福利改善。由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等级增加而逐渐降低,粮食自价格弹性随收入增加由缺乏弹性变为富有弹性,粮价波动对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影响大于中、高收入人群。因此,政府应更加关注粮价波动对低收入人群的福利影响,通过完善价格补贴制度等措施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粮食产量水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着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在现代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时间趋势分解法对辽宁省粮食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辽宁省粮食产量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进一步系统地分析粮食结构波动对辽宁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水稻,其他粮食作物对粮食总产量波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针对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运用ELES模型,从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消费支出和弹性等方面,对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肉类消费是当前黑龙江城镇居民最重要的食品消费支出项目,在整个食物消费市场中影响力强;粮食、油脂类的消费逐步趋于稳定;水产品需求具有一定的潜力。黑龙江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武汉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肉禽蛋水产品类和蔬菜类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居民在外饮食支出逐年增加,奶制品和干鲜瓜果类在食物支出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未来5年内,武汉市城镇居民的食品需求还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有较大增长。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食品消费结构,提出以下建议:发挥地域优势扩大水产品养殖;优先发展食品加工企业;普及相关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鼓励粮食生产企业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并结合食物成分表和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估算城乡居民自1997年到2009年部分年份的口粮消费量.在估算时,需要考虑居民在外就餐的情况,并需解决同一类食物下不同种食物不能直接加总和不同特征人群之间食物消费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根据估算结果,自1997年到2009年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量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并且农村居民的年人均口粮消费量在最近几年都是比城镇居民只高20公斤至24公斤(按成品粮计算),二者的口粮消费结构差异也不是很明显,据此可以认为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差距并没有因其收入差距的拉大而拉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乡居民的长期粮食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IDS模型量化研究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特征,从城市化和中长期营养目标的角度出发,考查城乡居民消费习惯和年龄结构的差异,预测未来十年(2011-2020)我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总量。综合居民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的结果预测未来十年我国整体粮食需求。根据预测,未来我国粮食将在2018年第一次出现供求缺口,到2020稍稍超过5%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公平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现人权的基本需要,也是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制度化的城乡二元对立是造成实践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否公的制度原因。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否公必须从公平制度入手。文章力图在平等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公平.则指导下,从确立公平合理的低保标准、构建公平理性的法律和经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公平正义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