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模仿文本与被模仿文本之间呈现出互文或超文的关系,前者为文本间的共生关系,后者是文本间的派生关系,其具体运用便是超文性仿作、戏拟与滑稽反串。细读《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对莎剧的超文性仿作与戏拟,其中包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情节模式的超文性仿作以及对《理查三世》、《哈姆莱特》与《麦克白》经典片段的超文性戏拟。马克·吐温此举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与读者需求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则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2.
囚犯     
托马斯·B·科斯坦在其历史著作《三个爱德华》中叙述了雷纳德三世的生平。雷纳德三世是14世纪时统治现今比利时一带的君主,以身体肥胖出名。雷纳德三世的弟弟名叫爱德华。有一次,在与雷纳德发生一番激烈争吵之后,弟弟爱德华成功发动了一场政变。爱德华将其兄长抓了起来,但没有马上处死他,而是在一个城堡里给他专门建了一个房间。爱德华向雷纳德保证:只要他从那个房间走出去,他  相似文献   

3.
囚犯     
托马斯·B·科斯坦在其历史著作《三个爱德华》中叙述了雷纳德三世的生平。雷纳德三世是14世纪时统治现今比利时一带的君主,以身体肥胖出名。雷纳德三世的弟弟名叫爱德华。有一次,在与雷纳德发生一番激烈争吵之后,弟弟爱德华成功发动了一场政变。爱德华将其兄长抓了起来,但没有处死他,而是在一个城堡里给他专门建了一个房间。爱德华向雷纳德保证:只要他从那个房间走出去,他就能重新回到从前的位置。对大多数人来说,爱德华给兄长的条件算得上宽大。因为囚禁雷纳德的房间有窗有门,而且门从不上锁,窗户也一直是开着的。问题是,雷纳德体形过于…  相似文献   

4.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苏武、李陵故事的合流,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一)明初戏文《和戎记》中对苏武故事“鸿雁传书”情节的移植,可视为二者合流的前奏;(二)清代地方戏对通俗小说《双凤奇缘》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改编,昭示着二者合流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模仿文本与被模仿文本之间呈现出互文或超文的关系,前者为文本间的共生关系,后者是文本间的派生关系,其具体运用便是超文性仿作、戏拟与滑稽反串.细读<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对莎剧的超文性仿作与戏拟,其中包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情节模式的超文性仿作以及对<理查三世>、<哈姆莱特>与<麦克白>经典片段的超文性戏拟.马克·吐温此举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与读者需求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则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起死》篇从创作来源上看,实际上是鲁迅先生对古代"庄子与骷髅"母题的重构,又揉合了现代风格改编而成的。《故事新编》中"庄子叹骷髅"情节框架则主要来源于清代小说《续金瓶梅》,骷髅复活、恩将仇报情节是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鲁迅《故事新编·起死》不仅有着多重隐喻的故事内涵,而且增加了荒诞的情节与人物,成为"庄子叹骷髅"故事母题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7.
林兆华的《理查三世》既阐释出原作的深刻内涵,又在戏仿与隐喻中获得了部分观众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对莎剧这样的经典的演绎,林兆华力图探索莎剧所具有的巨大艺术张力和人性魅力,以及莎剧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当下性,其中既通过舞台叙述话语与当下观众理解的戏仿呈现了莎剧的魅力,又通过隐喻引发了观众对所谓的人性与权力的再思考。《理查三世》被推上中国舞台,显示出中国导演对莎士比亚剧舞台呈现方式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8.
胡晋 《源流》2010,(16)
人生,就是由一个遗憾、再一个遗憾累加组合而成的,当你最终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生中,有太多值得尝试的事情,却被你无情地错过了。电影《遗愿清单》讲述的就是一个如何战胜人生遗憾的动人故事。亿万富翁爱德华与蓝领工人卡特本来是生活在两个不同世  相似文献   

9.
《沙米拉》按照《帕梅拉》故事的发展,对主要情节进行了戏仿,调侃并揭露了理查森创作的疏漏和不真实。《沙米拉》的失败之处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三个方面分析可见:在情节设计上不够严谨、故事发展略显松弛;在人物塑造上刻画单一、缺少多样性;而在主题上,不仅没能反对和嘲讽理查森的美德观,反而在无意中表达了与前者相似,甚至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深受西方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同时又有很深的宗教寓意,作品在这两种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在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出现了奇特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11.
赵澧在莎学研究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并注重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因素 ,进而把握莎士比亚的特征和重点莎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点 ,还对西方莎学和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中的谬误提出了批评。他的莎学研究为中国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为出发点,结合伊丽莎白时代的特征和英语发展的历史背景,加以案例分析,揭示莎翁作品的语言在遣词、结构以及修辞手法方面的特别之处,并与现代英语的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对其在英语的使用和后世文学发展中的影响进行归纳,也为进一步研究莎翁作品提供语言特色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创作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发展。许多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证实,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中有着许多现代主义成分:意识流、异化、荒诞、意象、黑色幽默等艺术创作手法,莎剧的现代性进一步证明了莎士比亚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以及进路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基督教和《圣经》思想的宣扬,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上,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理性思维,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放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空间做审视与剖析,无疑是对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浪漫主义旗手”的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集中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即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强调莎士比亚戏剧在美学上不同于古典主义戏剧之处和取得的关学成就,就在于莎剧中成功地运用了戏剧行动并使观众获得了完美假象。  相似文献   

16.
熵理论在跨学科研究中屡被提及,从熵定律来重新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可见:从充满逻辑和秩序的和谐社会最终滑向混杂和混沌的悲剧世界是莎氏悲剧的基本结构,这种衰变结构似乎让人看到了莎翁在四百年前的熵变洞见。然而,莎翁对于这一衰变并非置之不理,而是采取了以爱来拯救,使其剧作始终透射出人类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17.
朱生豪的莎剧译本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学与文化,也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表达出对于莎剧的独特解读方式.本文从朱译莎剧的文学翻译转向翻译文学研究,把朱译莎剧的翻译文学文本纳入特定时代的文化时空进行考察,探讨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把对于莎剧翻译的研究仅仅只关注朱生豪等译者在翻译中的语言转换技巧扩大到翻译文学和文化的层面,因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9.
将认知分析应用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隐喻中。将根据意象图式和隐喻过程中所涉及的映射的认知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隐喻。莎士比亚利用意义的复杂性,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创造了常规、非常规甚至是创造性隐喻,尤其是此悲剧中的“自然”和“身体”隐喻的概念。分析显示,我们不少日常概念可为常规隐喻所组织,而文学话语中的新鲜隐喻可分析为常规隐喻的新引伸和新结合。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是同辈人,虽相隔天涯海角,但相似之处颇多,差异亦显著,两位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现从戏剧艺术、文化背景及其代表作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及戏剧差异,对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