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沈从文的观念中,乡土不仅指农业社会中人们赖以谋生的土地以及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指那些粘着于土地的人,即乡土中的基层生命──那些上头上脑的乡下人。乡下人因安土重迁、不离乡土而带着“土气”,乡上则因乡下人而具乡土性──乡下人执著于土地而形成的一份乡土情感、生活习惯、观念习俗乃至总体的大乡土氛围。这“人”、这“性”正是沈从文乡土意识的重心所在、在地域上,沈从文的乡土创作注目于未受现代文明侵染的边陬僻壤──湘西,他精心营构的湘西世界(经过主体心灵和时间滤化之后的湘西)不仅流赏着他不竭的乡土恋情…  相似文献   

2.
朱熹《中庸章句》对“知、仁、勇”的内涵作了诠释,认为“知、仁、勇”意在“择善”而“固执”,而且该三者既有区分,又互相关联;重要的是,朱熹对于“知、仁、勇”的诠释还与“中庸”结合在一起,而且特别强调必须以“诚”为根本。这可以为当今建构新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3.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2008,(4):93-93
对美国人而言,竖起大拇指意味着“好,不错”:而对意大利人来说,这表示“数字”;日本人则认为这个手势代表的是“数字五”;不过,在希腊人眼中,这表示“去你的”;而在中国则表示“很棒”。  相似文献   

5.
空间化了的家族意识──合院式民居的文化内涵杨知勇国外建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空间,建筑的主角”。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建筑的一个特征──空间性。建筑既然是对一定自然空间的人为占有,是经过“人工造作”的一种空间秩序,因而人们从建筑中得到的就不仅是生存...  相似文献   

6.
当前美国科学家再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心脏对于大脑具有控制功能,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数千年前我国古人就提出的“心主神明”说,但历来由于孟子“心之官则思”这一说法影响巨大,加之汉字造字时往往将表示“思维”义的字都归于“心部”,故人们往往将“心主神明”等同于“心之官则思”,误认心脏为唯一的思维器官,而没有透彻理解“主”之含义,“心主神明”其实质是“心脏控制大脑”,是古人对心脑关系的一种阐释。本文从《说文·心部》及“囟”“思”“虑”“脑”等汉字分析入手,结合古代文献中对于“心脑关系”的论述,拟还原古人对这一问题的实际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神与人的关系.人们的争论是曲折而复杂的。“还坛神”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关系的实例.即“还坛神”无神。一方面.“还坛神”中的神的作用局限于证明、沟通等人的作用上,神的品行局限于人的世俗化上。另一方面.人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超越于神的。综观整个“还坛神”过程.驳倒的是天国──神的世界.论证的是人间真实──人的无穷力量。  相似文献   

8.
有意味的色彩──从色彩形式上认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王溪勇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指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每件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是以一种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及某些形式及其相互关系。”①艺术作...  相似文献   

9.
辨《孟子》“不得于言”句——兼释得、中、当、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公孙丑上》有个悬案: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说:“不得于言——不得乃不能得胜之意。这几句都是讲养勇之事。故以胜负言。旧注皆未得其意。”杨先生批评“旧注皆未得其意”,十分精辟,但把“得”看成是“得胜之意”,恐不尽然。仔细体察上下文的脉络,固然述及“养勇之事”,不过,北宫黝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李白“捉月”传说──兼及临终传说的传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白“捉月”传说──兼及临终传说的传记意义松浦友久(一)引言李白晚年在长江采石矾醉酒入水捉月沉溺而死──这一传说已成为李白诗风和人品的象征而广泛流传于世。在一般中国诗人中,可以说李白是传说最多的一人,“捉月”传说只就其描绘了诗人一生中临终场面这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龙场悟道以后提出的首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贯穿于王阳明中晚年思想。在他看来,“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指直接发自本心的痛切感受、本然好恶,即“本心之知”。知行合一有三层含义: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应该合一。这一命题旨在纠正朱子对本心之知作用的忽视,强调它具有直接性和充足性,提醒人们将它的直接性和充足性具体实现出来。知行合一的表述形式并不完美,因为“知”既可表示本心之知,也可表示知识或知觉,以至于容易混淆;而“合一”的逻辑前提是分离,因而这个命题本身就潜藏着否定知行一体的因素。王阳明之所以仍采取这一形式,是为了提醒人们重建知与行,进而重建我与万物的原初关联,让人意识到知原本就是能导出行的痛切之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以往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方法论上的问题,即以现时代的哲学范畴和原理为模式,去理解和判定历史上各种观念、学说的性质归属,而古今思维方式所涉及的哲学范畴和原理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难免造成用“应该怎样”的标准去判定“事实上怎样”的倾向,进而影响传统思维方式研究的准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其特定的认知结构,它以“心”为认识主体,以“象”为认识对象,以“术”为认识结果,“心”──“象”──“术”构成中国传统思维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3.
浮动的河流──文论现状鸟瞰王卓有人将我国实施市场经济以后的社会阶段称为“后新时期”,这是经济、文化向新世纪的转折期。那么,可以认为,中国21世纪的历史过程,起始于“后新时期”,我们目前的文化、文论活动,也可以看作是21世纪文化、文论的起始。我们所要建...  相似文献   

14.
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明善”既是形而下的工夫也是宗教性的提升,由此而与天相接,焕发出了人性中美、大、圣、神的创造性。《孟子》的“知言养气章”由以言养勇、以气养勇、以志养勇三个阶梯构成,在比较中显发“浩然之气”的主体人格。三者彼此激发,富有内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创办于1957年,座落在青山十里钢城。1982年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现有40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教职1171人。“教学为主,有人为本”是该校办学的宗旨,“崇尚科学,崇尚民主,崇尚一流”的校风,“求严、求实、求新”的教风,“乐学、勤学、善学”的学风赢得社会广泛的赞誉。学校德育工作富有特色,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事──做好人──做好人才──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系列活动制成录相带,在全市播放。1993年被评为武汉市首批德育“六有”实体先进学校。建校40年来,为高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  相似文献   

16.
呼出的一颗滚烫的心──评点《献给我的年迈的祖国……》哑父这首诗(附文后),字里行间渗透了对祖国的爱。可贵的是,马莉同志并没有照搬“古老”、“伟大”、“雄伟”、“壮丽”和“神圣”等已用得借了的话语,而是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年迈”出发,来表达这种赤子...  相似文献   

17.
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孟子尚勇,他认为真正的大勇是深明大义,能够通过自反而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是合于气节、道义,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孟子以气养勇,以义配勇,崇尚‘啥生取站’,其勇与“心”、“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统一的德性。勇的培养需要立其志,养其气,从而最终形成其理想人格——“大丈夫”。  相似文献   

19.
叶燮“诗是心声”初探──兼论古人艺术和人生的理想潘殊闲清初著名文艺理论家叶燮在《原诗·外篇上》中说:“诗是心胄,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应该说‘“诗是心声”这一思想并非叶燮首创。从《尚书·舜典》的“诗言志”、《毛诗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相似文献   

20.
作为“心”学家的陆象山认为,宇宙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理”或“道”。他说:“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在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之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在这里,他认为,天、地、人同道,人的作用与天地并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因此,人当“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叫复措”就是整理、修养。精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精神”在这里实际上就是“心”的代名词。《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心是有思想,能思维的器官。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