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唐代元稹在其传奇小说《莺莺传》中,写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悲剧。前些年的有关文章几乎众口一辞地认为,爱情悲剧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制度造成,有其社会原因,但是直接的制造者则是张生,是张生对崔莺莺的“遗弃”而造成了悲剧。针对这一传统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可乐》2007,(6)
记者扣儿报道:状元张生栽了。昨日,张生被记者拍到与一女子半夜相会,二人举止亲昵。最重要的是该女子并非张生的老婆崔莺莺,而是  相似文献   

3.
戏剧冲突是推动戏曲情节发展的关键,<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由什么构成,历来有许多说法.笔者认为都在一个"错"字上,既有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的错误,也有张生对诗意理解的错误,正是这一个个的"错"组合成了一出精彩的好戏.  相似文献   

4.
<莺莺传>中的张生是元稹的自寓,千百年来一直异口同声,"早有公论";笔者十多年来曾发表多篇拙作,第一个否定张生就是元稹自寓的说法.近日尹、程两位先生撰文批评笔者的观点,现对尹、程两文作再商榷.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相似文献   

6.
《〈莺莺传〉新解》一文,打破张生即元稹,《莺莺传》即元稹自传,和张生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元人李好古所作的《张生煮海》是对唐传奇《柳毅传》的重新演绎与翻案。在儒释道思想的交织中,书生、龙女等人物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张生煮海》既表现了元杂剧独特的风格,又将深刻的思想蕴乎其中,其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一直被认为是个自私、虚伪、冷酷、出尔反尔的贵妇人,她对女儿莺莺与张生的婚事一再阻挠、再三赖婚。其赖婚的原因是出于门第观念、为维护相国家谱、不招白衣女婿等。笔者认为,老夫人赖婚的根本原因是她对张生不信任,是为女儿一生的幸福考虑以及对亡夫及侄儿的感情等。老夫人严厉冷酷的外表下面包含的是一颗慈母的心。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是一个学术传统,其所讨论的问题,使用的术语,有着鲜明的特色."气质之性"在宋明儒学中是一个1突出的观念.这一观念在北宋提出,后被朱熹特加表彰,以为极有功于圣学,之后的学者则对气质之性提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学者认为性即是气质之性,而"气质之性"即是气质的"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语言学吏上,"轻重"作为一个音韵学术语被广泛关注,但很少有人研究训诂中的"轻重".训诂中的"轻重"是比较同一个词的不同读音,其目的不是为了审音,而是为了揭示同一个词的不同记录形式.训诂中的"轻重"只是一个听觉概念,是人们听觉上感受到同一个词在不同方言里发音有差别而已.就"轻重"的具体作用来说,它和扬雄<方言)中的"转语"、郭璞注中的"声转"、"语转"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莺莺传》研究一直是元稹研究的热点,张生即元稹自寓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的观点,而吴伟斌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极力反对自寓说.事实上,《莺莺传》是一篇自传性小说,吴氏用小说性否定自传性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吴氏对元稹恋爱的考订存在明显失误,其学术批评方法也很不规范.  相似文献   

12.
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会交替上升,但质量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題.全面质量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质量"含义,不再以最终"产品"的标准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志,而把"质量"视为一个贯穿于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术语.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个多维的复合型概念,其内涵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但另一方面,同类型同层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又具有其统一性或核心指标上的基准性,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质量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集合体.因此,我们不能拿多样性作为所有质量上参差不齐乃至滑坡的合理化理由.要用不同的质量标准衡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3.
公正分为两类"一视同仁"的公正和取决于功过的公正.因而公正标准也有两个公平标准和效率标准.公正问题的道德悖论也正是由这两个标准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而冲突的原因又是不同的社会领域需要不同的公正标准,当公正标准被错用时,冲突便不可避免.解决的办法是不同的公正标准各守其职,各守其序.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是优秀的古典名剧,七个世纪里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而它的源头《莺莺传》则相对冷落.诚然,《莺莺传》“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但小说堕入恶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作深入的探究.而张生形象的艺术价值以及性格意义,更值得公正而深入地讨论.《莺莺传》的价值,不仅在于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为后世的西厢故事提供了艺术蓝本,更在于它塑造了一位遭人唾骂而又发人深思的张生形象及一位令道学家也为之啼嘘的莺莺,是韵文学处于颠峰时期叙事文学展开心灵这一无形宇宙描写的  相似文献   

15.
“民族形式”论争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形式"问题是抗战期间在不同政治区域被广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民族形式"论争并不是一场自发的理论行为,而是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背景.这场论争所接示的内容极为丰富,人们过去对它的研究采取了简单化的态度,因而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还需指出的是"唯有新文学才是民族形式中心源泉"的观点其实并非葛一虹明确提出,第一个明确提出的应该是以群.  相似文献   

16.
元稹所塑造的张生,是作者自身经历、认识与情感世界的再现,张生的心路历程,也是元稹的真实心灵。张生所作所为,既是对莺莺的伤害,也是对自己的折磨,那是时代的、社会的悲剧。对此,元稹既有怨艾,又不无悔恨。在真情的驱使下,他创作了《莺莺传》。  相似文献   

17.
人在不同的活动中,承担不同的活动内容而成为不同的主体.即使同是想像主体,在艺术活动的不同阶段,因想像内容不同,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他可以是像郑板桥那样"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的阅读鉴赏主体;又可以是像他那样,因阅读鉴赏的激发,而"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的抒情创作主体;还可以是对自己的创作经验加以总结分析探讨艺术规律而写出<题画·竹>的分析研究主体.批评想像的主体基本上是一种分析研究主体.但人毕竟是一个统一而复杂的综合体,在批评想像中,其阅读想像、创作想像、批评想像是浑然一体的.批评想像主体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风姿.钟巧灵的<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就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8.
自由刑中应然的自由是犯罪人为实现其自身需要不受他人阻碍地进行选择性行为的状态.由于社会的发展,自由刑被纯粹化,自由刑中的"自由"经过不断的分化最终限定为狭隘的人身自由,即为满足正常生活和交往的需要而按自己的意志所进行的选择性的活动.由于人类自由的相对性和各国现代化水平的不同,自由刑中的"自由"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发展趋势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正案情简介1998年,张生与袁丽办理结婚登记,同年生育一子。婚后因张生常年在外出差,夫妻双方感情平淡。2001年,袁丽发现张生有婚外情后,毅然决定离婚。离婚时由于心里愧疚,张生主张3岁的儿子随自己生活,并自行承担儿子全部抚养费。离婚后袁丽离开了曾经与张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到外地去发展。因为地理位  相似文献   

20.
相国小姐崔莺莺与进京赶考取应的书生张珙在普救寺相遇,才子淑女,一见钟情。于是,张珙以“温习经史”为名,借厢暂寓,以求接近莺莺。通过隔墙酬韵,夜半听琴,两人感情笃深。此时的莺莺已对“文章士,旖旎人,脸清身俊,性温情顺”的张生钦慕之至。白马解围,老夫人许婚旋又赖婚,使得竹篮打水,鸡飞蛋打,一对有情人只有相思之苦而无结合之望。莺莺又恨又气,着红娘探望相思成疾的张生,并书简相约张生相见。可是,当张生跳墙入园,如期赴约时,莺莺却又板起面孔,训斥张生——赖简了。那么,莺莺为何书简又赖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