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没有必要将是否具有"反抗性"作为判断沦陷区文学的唯一标准,相对于以往将许多产生于沦陷区的作品都归入"抗日文学"范畴的做法,这是一种认识的进步,但也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即根本否认在沦陷区会有产生"抗日文学"的可能性,这就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以东北沦陷区为例,通过分析李文光、金剑啸、梁山丁等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它们不但的的确确流露出了抗日爱国的意识,而且有时还表现得相当直露。这些作品理应被归入"抗日文学"范畴。若将东北沦陷区的抗日文学与国统区、解放区的抗日文学相比较,会发现它在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都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土”与“俗”是东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生长点所在,其根植于东北劳动人民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亦反映了东北文化内在的发展逻辑,是由东北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通过生活实践所淬炼而成,具有丰富的内涵、显著的区域特色和现代化特质。但当前大众对东北文化的“土”与“俗”的认知更多是基于一种直观判断而做出的消极解读,这其中反映了东北文化自身发展的困境和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取向及其所隐蕴着的文化心理。因此,正确认识东北文化本质特征,不仅关系到东北文化的发展未来,也关系到我们在多元文化潮流中如何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关键问题。本文从地缘、历史、文化研究的视角对东北文化的“土”与“俗”做出本质性的界定,又从东北文化自身的发展、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当代的文化焦虑等几个维度探寻其被误读的原因,并在区域文化的自信与自醒中,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试着探寻东北文化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北地》《北障》《北爱》三部长篇小说是老藤诗性想象和建构“东北学”的经典之作,它们以“在地性”寻根的方式重新点燃了具有鲜活生命意识和文化哲思的美学之焰。《北地》是拓荒者魂兮归来的反思之书;《北障》彰显猎人时代走向终结的悲戚;《北爱》则是理想主义者逆行的恢宏雅歌。“超稳定”的现实主义开辟出老藤小说无边广阔的道路,而隐秘盛开的浪漫主义又赋予老藤的东北世界万种风情。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正确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审美原理。长期来,学界对该说的解释或“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或“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皆失之于片面。本文试以西方读者学之基本观点,作一新的解释,把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统一起来,强调了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与作品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影响“振兴东北经济”的东北地域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东北经济”战略是中央的正确决策,但东北在振兴经济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东北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东北地域的制度文化、冠军全得文化、家族文化、强力行政文化等不经济的文化现象,不利于“振兴东北经济”战略的实施。必须关注并克服东北地域文化的负面影响,才能实现东北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6.
1942—1944年间,《国民杂志》先后举办的二次长篇小说征文活动是日伪统治者为奴化中国而采取的文化策略,是打着"振兴"的幌子干着文化殖民的卑劣勾当。虽然第一次征文获奖的两部小说《生之回归线》与《新生》在局部上有一些情节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人物也有可感之处,但总体上主题虚假先行,思想媚日反动,情节拖沓荒谬,人物概念说教则是其共同的特性,是典型的"汉奸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即生即灭的艺术泡沫;第二次长篇小说征文的获奖之作《牛》寓意虽可取,思想上既不反日也不媚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作家对这一寓意的艺术表现并不到位,结构失衡,人物塑造不给力等,使得《牛》的艺术成就并不高,由之也可见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创作的贫乏与荒芜、平庸与苍白。  相似文献   

7.
作家老藤的《北地》《北爱》《北障》是以东北为创作背景的三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随着东北文艺复兴的提出,老藤作品愈加引起学界的关注。他的“三北”系列小说将现实映入文本,揭示了个体在时代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藤也为读者再现了东北的发展历史,他的小说是对东北当代社会现实的观照,是东北现实主义创作之典范。老藤的小说通过地缘美学密码为山林文化立传,具有独特的东北地域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8.
孟子提出理解文学作品“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是对我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为历代许多文学批评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遵循.但是,“以意逆志”,是“以(读者或批评家)自己之意逆作者之志”还是以“作者之意求作者之志”呢?“知人论世”,是“只以(作者的)其人其世为背景为参考为根据去理解其作品”,还是“以其人其世去驾驭、统率、控制、规范、规定甚至代替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呢?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文学现象本极复杂,又涉及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涉及“论域”的进一步界定,  相似文献   

9.
作为公羊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大一统”说与《尚书·洪范》的“建用皇极”说有着深刻的思想关联。首先,二者皆以“君极”之立作为王道之行的关键因素;其次,二者皆以“王正”作为“君极”之立的基本前提,且谓基于此,“一统”之义方得成立;再次,二者皆蕴含了改元立制以厚养万民之义。无论是“一统”说还是“皇极”论,固然均表现出鲜明的尊君色彩,但二者所强调的“归元”或“君极”思想实则又内涵着抑君乃至“革命”之意。因此,“大一统”并非简单地意味着思想、观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绝对统一化,而“皇极”论也并非主张君主专制。在儒家看来,君王之于天下人心,本质上不过起着召唤与凝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旨在对“道德与思想之意图”提出一背景理解,并且以“血缘性的纵贯轴”做为核心而展开其诠释。首先,笔者经由日常语言及生活世界总的理解,而点出“血缘性”、“道德性”、“土根性”三者关联成一不可分的整体,而此正可豁显其为“血缘性纵贯轴”的结构,此正是“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生长土壤。其次,笔者再点出中国传统政治、宗教与理性的特点是“礼之象征”、“气的感通”与“连续型的理性”,此与西方之重“权力之支配”、“言说的论定”与“断裂型的理性”形成强烈对比。凡此种种,都是“道德与思想之意图”的重要背景,做这样的豁显,将有助于此问题之厘清。再者,笔者经由“君”、“父”、“圣”的分析,点出中国文化传统中“血缘性的纵贯轴”含有一奇特而诡谲的“道的错置”(misplacedTao)之现象,而此与“道德与思想之意图”有密切的关联。最后,笔者以为依循“契约性的社会连结”而构造成的社会,以及依循“委托性的政治连结”而构成的政治,将可以破解传统血缘性纵贯轴下之“道的错置”以及连带而有的“道德与思想之意图”,使得政治与社会之道有一个新的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 1932年日本炮制伪满洲国 ,是东北边疆边患日益严重、边乱频仍的历史时期。东北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为治理边患、平息边乱、开发边疆、反对“满蒙独立”推行了一系列诸如“移民实边”、“屯垦兴边”、“以路治边”、“以夷制夷”等治边政策 ,为维护东北边疆的稳定与开发和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东北边疆的历史地位及东北地方政府治边政策产生的背景、特点进行分析 ,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治理边疆的经验教训 ,这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 ,无论从发展学术 ,或对现实的需要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二曲的“适用”观以“本体”为基础,其本体发用的前提是本体的确立及其在动态中磨炼的完成;本体发用的表现是将它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准则指导儒家外王事业;本体发用只有与知识能力等因素结合才能贯彻到形下之学;本体发用的极诣是回归“体用一源”的本体境界。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因对外扩张的战略需要,在中国东北地区掠夺了大量水电资源,供其发展重化工业,并作为“全面战争”的推进力量。九一八事变前,以满铁为便利条件,日本数次派遣专人开展针对东北水能的调查。伪满洲国成立后,关东军假手伪满政府落实水电工程,企图通过整合多种资源,为“总体战”提供了动力支持。日本又诓骗关内劳工赶赴东北,强制其参与水电工程的建设,致使其饱受凌虐后埋骨他乡。日本利用中国东北的水电资源,维系其殖民统治并继续扩大侵略战争,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因修筑水电工程,受难劳工与施暴监工各自形成了相互对抗性的历史记忆,这深刻地影响着东亚社会的历史和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上海日报公会观察团1929年5月的东北之行及其相关报道和旅行书写的问世,长期为南方媒体上穷兵黩武和粗野无文的“刻板印象”所遮蔽的东北,终于有机会显现自身。当此“东北易帜”完成不久而“中原大战”山雨欲来之际,“东北”不仅是左右中国政局走向的胜负手,更是侦测救亡图存之时代主题的潜望镜。而赵君豪和严独鹤各自以“旧文学”形式记述此行的长篇游记《东北屐痕记》与《北游杂纪》,最早和最为深入地向南方读者介绍了“新东北”形象。通过观察、倾听和交谈,他们尝试理解东北社会建构自身价值与意义系统的资源与方式,从其“固旧式”的文化传统中发现了防维边圉和寻求现代的“新气象”。这种对于东北苦难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际情势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的体认与尊重,或许正是两者的旅行书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而所谓“旧文学”的历史地位也应该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自清初以来,持续二百年的由关内向东北的移民运动,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于这一过程中的东北“老字号”企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被打上了这种移民文化的烙印。由于移民运动的特殊外部背景,东北老字号与内地不同,多为移民所创,原住民所创建的“老字号”也或多或少地与移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其出现始,就处在这种特殊文化活动之下。而在老字号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文化的坚持和与时共进的变通,外部移民社会的有利环境,也导致了东北的“移民”老字号屹立百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从“复仇”这一情节模式出发,分析了武侠小说中的主导性因素,是如何被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承继,又采用了哪些改造和利用,使之服务于政治,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艺术言说方式的,从而揭示出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曾在新中国被根绝的武侠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东北沦陷区女作家,梅娘的创作独具风格。20世纪40年代她的作品对传统女性观表现出微妙的赞许;她女性主义思想源于其颇富传奇色彩的父亲及家庭教育,不足与尴尬处则补以女性关怀意识;作为东北沦陷区的作家,注定她写作中“侨民”意识及“超然”的风格形成。总之,“南玲北梅”———现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的梅娘在她如彗星般的创作生涯里,以其不同寻常别具风格的作品赢得当时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民族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推动服装表现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振兴东北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由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服装院校东北世居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已落下帷幕。经过专家评选,从来自新疆、广西、内蒙、陕西等全国几十所服装院校师生的作品中,评选出西安美术学院潘[王番]的作品《藏女》和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崔传奇、侯研峰的作品《满族》为一等奖。大会评出二等奖、三等奖多名。专家和各级领导对于本次全国性的服装大赛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肯定,同时,也指出东北少数民…  相似文献   

19.
日本1932年初发动淞沪战争,原因是:为了打击上海的抗日活动;转移国际社会对侵略中国东北和策划成立伪满洲国的视线;此外,日海军被日陆军在中国东北取得的“辉煌”战绩所刺激,决心在上海发动战争。   相似文献   

20.
“孤岛”与上海沦陷区文学跟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至少有三点不同:一、上海是三十年代文学的中心,左翼文学的根据地,进步文学影响深远,亦渗透进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二、“八一三”沪战爆发,作家竟写抗战文学,日军攻占上海后,“孤岛”尚未陷落,成为宣传抗战、张扬民族情绪的重要阵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亦被占领,文学虽软性化,但阳刚之气并未销尽,转为不息的潜流。三,上海为海派文学产地,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将第一阶段海派文学(鸳蝴派)对传统的依恋转移到对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派于‘媚俗”与“商业化”特点外增加了“现代派艺术”特征,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这为沦陷后的文学准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土壤。在这样的文学——文化背景中,女性文学的生存、发展形态都与东北,华北沦陷区异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