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撑向彼岸的渡船——《边城》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渡船在小说《边城》中, 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它作为通向彼岸世界的承载物, 对应于小说的故事叙述,通过《边城》富于生气的描绘, 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的原型。它暗示了一种诚与善的文化的不完善性。小说因此透视人生命存在的本质状态,实现了它的形而上意味。  相似文献   

2.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沈从文的创作心理和小说产生的环境,对其代表作品《边城》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解读.文章主要由语词、意象、主题三个层面来展开.通过总结“黄昏”意象出现的次数,在对“黄昏”各个意象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边城》表现了人神(主要指傩神)之间隔阂的悲剧,传达沈从文对本民族(苗族)在汉族文化冲击下可能被湮灭的担忧的同时,还表现出沈从文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迄今人们大都还只瞩目于其光辉的艺术价值。揭示并敞露《边城》的文化思想价值是本文的旨意所归。《边城》勾勒出的是一组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优美”是农业文明的牧歌,“破碎”是农业文明的沦丧。城市文明的时代忧患是沈从文如是描述的言说语境。历史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龃龉是沈从文如是状写的叙述心理。本文正是从此四个角度立意论析,从而折射出沈从文及《边城》耀眼的文化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茶馆》是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剧作构思闪光点.本文力图以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茶馆”这一浓缩着中国文化传统及生存方式的原型分析,阐释选择原型意象作为戏剧环境对戏剧主题显现、戏剧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安排等因素所呈现的魅力.同时从原型意象带来的假定性、剧场性要素的实现,揭示《茶馆》对中国话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劳伦斯《羽蛇》的传统解读认为,作者旨在张扬性爱的纯洁、美好,而忽视了《羽蛇》这一作品本身所包括的复杂内涵。本文在厘清“神话—原型批评”某些重要概念的基础上,从原型批评角度分析了《羽蛇》中蕴含的“死而复生”意象原型,并点明了神话原型对现代人灵魂的拯救作用。  相似文献   

7.
洪水在《边城》中是一个死亡意象。老船夫在洪水中逝世意味着审美精神的死亡,从而表明《边城》叙说的是一个关于“美”的大悲剧。  相似文献   

8.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祀娱神歌谣基础上创作的诗篇,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既是《九歌》的诗魂所在,也是构成《九歌》浪漫诗风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后世诗歌创作的“集体无意识” ,充分彰显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对《九歌》的翻译应力求保留这些意象,以再现原诗之浪漫风格与诗意效果。对比分析许渊冲和卓振英的《九歌》译本可以发现,两位译者都以保留原诗的原型意象为主要策略,许译更注重 译文的可读性,卓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忠实度,两者都较完美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9.
《押沙龙,押沙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本文试图以《圣经》“该隐杀弟”的故事来重新解读福克纳的这部作品,从原型母题、原型模式和原型意象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内涵层意义,找出其撞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木石前盟”是《红楼梦》中主人公宝黛爱情的重要依据,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借以表现自己自由思想和文化情结的依托,其原型来自曹雪芹所在的民族满族的古老神话,来自于满族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从悠远的历史文化出发,“木石前盟”的原型呈现出满族原始先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创造生命的自豪,因而也使得小说中“木石前盟”的最后毁灭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体现了曹雪芹对于清朝政权和满族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痛惜。  相似文献   

11.
阮籍《咏怀诗》的意象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籍《咏怀诗》“归趣难求”,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难解之谜 ,研究者往往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思潮来探求这个“谜底”。而本文则从《咏怀诗》文本出发 ,结合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 ,分析《咏怀诗》意象世界的内容种类和意象组接方式 ,并指出阮籍诗歌意象世界的独特审美特征——隐秀之美。本文认为 ,丰富奇幻 ,多姿多彩的意象世界是《咏怀诗》“百代之下 ,难以情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花间集》呈现出众多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意象,如巫山、刘阮、箫郎、妲娥、洞房、玉楼、青鸟、瑶台、三岛等。本文从分析《花间集》中的道教“巫山”意象入手,揭示隐藏在“巫山”意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以进一步探究道教文化对唐五代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二十世纪当代文学研究的四大方法之一、文学批评的五种模式之一,原型批评在当代中西方文论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试图从宏观的、整体的和系统的原则出发,把“单篇诗作放回到作为一个整体的诗歌系统中去”,加以研究,从而构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此,我试图从它的理论中汲取一些合理的因素,来观照《红楼梦》。由此看到:《红楼梦》在爱情文学的这一系统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范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具有巨大解释力的词。但在本文中,“范式”只具有原型的意义。原型或原型意象,本是原型批评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术语,它…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作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改创的戏曲菁华,上承唐宋诗词传奇,下启明清小说经典,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象集中反映了作为封建时代非主流文化的爱情类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其中《西厢记》之“西”看似无意,但从“西”在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红娘、美人与温馨、寂寥情感等不同含义出发,可帮助我们构建从《西厢记》到《红楼梦》的欣赏之路。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光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意象的如实传达乃译者职责之所在。本文从《枫桥夜泊》中“姑苏”一词的英译出发,探讨了相关意象的如实传达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花间集》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与“玉”相关的意象尤为突出。《花间集》中的“玉”意象共出现159次,涉及18位词人的119部作品。玉意象在《花间集》中如此频繁且广泛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教文化对花间词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卫拉特蒙古的《江格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本文运用西方批评理论中的神话原型理论解读《江格尔》,作品所反映的原始意象印证了神话原型理论,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8.
“比翼鸟”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可谓源远流长,究其源头和原型可追溯至几千年前人们对野兽禽鸟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分析“比翼鸟”意象原型的演变,以及它在古代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中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我们能够认识该原型的文化来源及意象象征意义形成的原因,并借以诠释“比翼鸟”意象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构筑的理想的梦的天堂 ,本文从《边城》入手阐述了作者“人本合一”的艺术追求和回归道家传统文化的文学理念 ,论证了其小说创作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约翰·欧文是美国当代知名作家,其多部作品具有丰富的圣经元素,其中《直到找到你》和《为欧文·米尼祈祷》两部作品中丰富的《圣经》原型传达出浓厚的圣经文化气息。 从圣经文化传统出发,在原型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整体把握作品的叙事结构特点,分析反复出现的意象、置换变形后的人物变体,发现作者通过意象移植和圣经人物变体来揭示宽恕与博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