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原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教育“面向 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课题 ,也是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立项的研究课题。根据北京工大、浙江工大等 30余所地方工科院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及实践的经验 ,对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目标、方案及改革实施等情况进行理论分析 ,对面向 2 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方工科院校大都把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和办学定位,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教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地方工科院校教材建设具备很多有利因素,但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档次轻层次、重利益轻质量等突出问题;要采用科学定位、合作开发、强化质量监控、创新激励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等策略和措施,不断推进地方工科院校教材建设,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行业特色地方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积极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促进行业特色地方工科院校的长远与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行业特色地方工科院校自身发展及办学定位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行业特色地方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和创设环境等方面提出加强行业特色地方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管工融合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突出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探讨"管工融合"导向下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提供一种创新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5.
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层面,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对我国经济腾飞和中华复兴亦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面对当前知识经济浪潮的来临,提出多样化是当前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由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对人才多种属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对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上的差异影响着它的构建,也制约着其发展与延续、再生与重建。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考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也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培养人才中形成的结构状态特征(形态)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目标、制度、过程维度上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进而,就教学型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超越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教学型工科高校大多均是地方院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中坚人才。提出并阐述了以创新为前提的,基础扎实,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教学型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地方工科院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地方工科院校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地方工科院校通过构建宽基础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模式、多样化新型课程模式、学年学分制为代表的教学管理模式、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格局的形成,我国工科院校英语本科专业多年所形成的单科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人才,构建工科院校专业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探讨我国目前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并结合长沙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的实践,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就工科院校如何建立具有创新素质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势在必行。由于学科特点及资源条件所限,地方工科院校在学分制改革中面临诸多困难。针对地方工科院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资源、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导师制等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新模式,结合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保障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展开论述,探索适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的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