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楠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楠森认为:求真是哲学的第一要务,本体论则是一切哲学的逻辑核心和哲学得以存在的根本的合理性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求真的哲学,它在哲学史上开辟了把哲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建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它的核心是客观存在论而不能简单地认作物质本体论,它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的观点而不是实践的观点。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论、认识论、人学与客观存在论的关系,不能用历史观、实践论、认识论和人学来否定客观存在论。黄楠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总体上体现了中国一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存在着对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误读""漏读""混读"现象。误把异化理论当成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加以研究、分析,进行学理上和运思上的肯定或否定。实际上,异化理论属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马克思从来没有肯定过异化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中集中阐明了自己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扬弃其唯心论或直观机械性,彻底翻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异化理论,用自己全新的异化劳动和异化实践理论开启了唯物史观的全新视野。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是和异化劳动论有着内在的客观联系的。在其第一次哲学翻转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从"工人同生产的关系"出发,目标是"消灭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是对于劳动或异化劳动的根本否定性理论。马克思在构建异化劳动论,完成其对黑格尔的唯心异化理论的第一次哲学翻转的同时,也在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构建了异化实践论。马克思异化实践论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目标是"改变世界",是关于异化实践或实践的未来肯定性理论。针对费尔巴哈等直观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的异化实践论再次发挥了哲学的翻转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和异化实践论与黑格尔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学理上、理论上阐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异化实践论思想,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都有着很大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学──21世纪的显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当代社会生活和实线发展已把有关人的基本理论课题推到科学前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都需要有对人自己的科学认识作指导。科学成果和思想史的积累已为人学建设准备了必要的科学和思想理论条件。哲学要成为21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把人学作为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建构一种文艺学思想体系,首先必须找准艺术哲学意义上的理论支点,以便建立起科学的文艺理论话语系统。我们认为,建构新型文艺学的理论支点应该是人学,即人的哲学,或曰人的艺术哲学。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学说为文艺学的逻辑起点,重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文艺理论当代形态。这基于以下理由:其一,以人学为艺术哲学的理论支点,将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其二,以人学为理论支点更切合文艺的本质和本性;其三,以人学为理论支点,将有利于文艺学研究与时代理论大势协调同步;其四,人学的理论支点还将增强文艺理论体系广泛的包容性,有助于吸纳和融汇中国古代和外国的文艺观念或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以来人对世界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主体作用的提高,社会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道德问题,西方当代哲学对此进行了多方探索。我国教育哲学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正视问题,承担引导责任,突破已有的内化论,提倡反省说和实践论相联系的道德发展,加强对自我、自律和道德成长的研究,逐步完善中国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实践论的生命哲学的角度看,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论基础是把自然看做一种僵死的、无生命的东西,一种工具性、客观性的东西,而不是看做一种有着独立价值和非人格的主体。另外,它是现代资本对自然的异化的结果。而其认识论基础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要从哲学理念上实现由传统实践论的生命哲学向现代实践论的生命哲学的转变,超越认识论哲学,另一方面必须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代西方哲学不绝于耳的主体死亡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段德智教授新近出版了《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一书,提出了主体生成论与希望人学的观点。这是一部纯哲学的书。大凡谈及死亡的问题都有其宗教背景,但“主体”似乎是一个纯哲学的概念,本书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主体”、“意识”、“自我”、“个性”等哲学术语,又使用“我”、“我们”、“人”等日常术语,内容宏大广博,关系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问题是哲学研究既永恒又常新的问题。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卓越之处在于,把对人的研究与对社会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完成了对黑格尔人学理论和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的超越,实现了人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9.
个人和人类是人的存在形式的两极。人学研究以人为对象,它的研究应当在个体与类之间保持张力,在个人与人类的有机相关性和互为参照性中展开自己的研究思路,在人与世界的多方面、多层次、多向度参照关系中达到人在哲学层面上的自我观照和自我理解。当代人所面对的问题,既有个性问题,也有群体问题,也有类的问题。因此,个人、群体和类应当整体性地进入到人学研究的视野,成为其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是内在统一的。可是人们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释中,往往把辩证法视为外在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从而把辩证法变成脱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实例的总和"。因此,我们必须把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联系起来,认清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统一的实践基础,从实践论的观点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样就会形成动态的、活生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辩证法理论。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人:中国当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逻辑起点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所由以出发的理论上的始基 ,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成立的关键和前提。中国当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应是“实践的人”。作为哲学、伦理学的范畴 ,“实践的人”是对具体的、经验的人的抽象把握 ,它首先是指“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不仅在“现实性上”把本质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受物质条件制约 ,从事实际活动的 ,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 ,而且是把个人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内在地具于一身即二重性存在的人。“实践的人”也是本质上具有道德需要 ,追求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之理想人格的人。对于中国当代伦理学来说 ,“实践的人”是预制伦理学之理论建构的基石 ,具有使伦理学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意义 ,还可以范导伦理学反归价值科学的学科性质和人学学科的学科主题  相似文献   

12.
法学的玄谈与务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某些矛盾,法学研究者总是批评司法实践者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而司法实践者也总抱怨法学研究者的研究脱离社会实践,只会纸上谈兵。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值得我们研究,是努力培养司法实践者的理论素养,还是要求法学理论研究者多注意研究实践中的问题,或者是两方面同时进行,确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抓住了文化建设的根本,彰显了意识形态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把握的重点是高举精神旗帜,树立共同理想,融入国民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开发利用安徽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理论研究与实践贯彻的双向促进,强化制度机制保障,应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枢纽。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探索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全面论述了人的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统一,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思想既具有创立和丰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指导现实社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中的生态指生物体与环境的适应性互动,本文试图把这种生态概念引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人与管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生态问题并剖析其本质。  相似文献   

16.
论实践“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如何践行"以人为本"是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以人为本"就要以人的现实需要作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准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心理学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引领下,主要对人格的实然展开研究,缺少了对人格的应然探讨。先秦儒家则着重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三个关系纬度对人格进行了应然的设计和塑造,指出了理想人格的标准和实现的途径。它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注重在实然的基础上对人格的应然设计;突出人格成长中知和情的和谐一致;强调人格的自觉和发展;着眼于人格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鉴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管理的逻辑起点尚无一致的观点;也鉴于管理的逻辑起点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管理理论的认识,有利于指导管理实践;因此,应充分理解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管理的价值本质,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自身等多种视角,论证利益需要是管理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学风是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本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学风,这既是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理论创新的前提。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转变作风,树立良好学风,切实改进文风。  相似文献   

20.
"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提出的一个理想的、健康的人格模型.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人性发展的理想阶段或最高阶段.自我实现者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自我实现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并且指出了实现自我,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从肯定人性积极方面的崭新的视角来研究人,这一理论对于启发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挖掘创造潜能,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