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早晨,阳光格外灿烂,难得天天吠我起床的"球球"还在"猫眼如线",我却已经早早起床梳洗一番……对于我这种不到点绝不离床半步的OL来说,周末睡觉就是最好的消遣。但今天,我必须早起,还得让计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在将"自我"作为一种知识结构或体验活动加以描绘方面依然遗留下大量工作有待开展。我们对自己而言是"陌生人",生活世界中存在诸多与自我有关的"谜"。因此,对自我的跨学科探索已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焦点话题。基于叙事心理学实践与方法论立场,系统考察自我这一概念在当代的历史演变,可以将这一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现代主义催生的"空虚自我"、后现代主义孕育的"饱和自我"以及叙事心理学萌发的"可能自我"。在此进程中,自我最终走向一种摒弃理性中心主义话语,超越社会性饱和的无限可能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克尔凯郭尔"自我"这一哲学概念为基础,来阐释<"兔子",跑吧>中"兔子"的逃跑--回归--逃跑--回归这一心路历程,从而指出一个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自我追求者,必须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个体与社会的复杂统一体.从这种意义上,一直在苦苦追寻自我的"兔子"最后必须回到现实中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个"重"人的哲学,但它自身并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的"自我"观念,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元思维模式,没有能够以自然为镜来反照"自我",与之相对应,西方则走的是一条以自然为镜的发现"自我"之路。  相似文献   

6.
意识哲学的个体概念以认知主体的自我关系为出发点,所得到的自我理解只能是被他者对象化的"客我",真正的自我需要从主体间性的维度去考察。因为只有在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关系中,道德主体间的彼此确证与相互认同才是可能的,由此带来伦理视域由单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能合理地生活在一起",即道德主体间怎样才能得到相互协调与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7.
"混融自我"是指在多元文化混搭背景下,个体在多维涵化过程中形成的多个文化自我之间的混融。本文以"混融自我"作为分析工具,以当代中国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分析对象,梳理了中国社会三种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三重自我(关系我、个体我和集体我)的关系,并从文化会聚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人"混融自我"的建构,即三类认同两种文化的二重"混融自我"和一类认同三种文化的三重"混融自我",进而指出中国人理想的自我系统应该是三种文化自我和四种混融自我的并存,最终指向"多元一体"的具有统整性的自我系统,其中,集体我或集体我为主导的混融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是并存、包容和指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一海 《社区》2012,(2):31
我国有句俗语: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因为眼睛能真实地记录外在信息,也能真实地反映心灵活动。但是,有时候眼睛也会闹"情绪",看到一些"幻象"。不过,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些"幻象"能提醒我们:身体的状况已开始变差了。如常常眼前发黑、头晕眼花,或许就是血压出现了异常。一旦发现这些眼前的"幻象",我们就可以酌情对身体进行"检修"了。眼前一黑:应警惕血管的病变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起床过猛,或是下蹲的时间太久,突然站起来后,就会眼前发黑。  相似文献   

9.
不知大家的记忆力如何,我小学时,最怕看到的就是"全文背诵"这四个字。打开书,我记住了"马冬梅",关上书却只想起"马什么梅",再打开书,"马冬梅",关上书,"马冬什么",再看书,"哦,马冬梅"。结果,到了考试还是只写出了"马冬"。事实上,记忆是有技巧的。学了心理学专业后,我通过专业学习和自我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实用的记忆技巧,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自我"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观的现象,分析了关于"自我"的理念.提出了"自我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化"倾向,以及"道德化自我"演变成"泛道德化自我"的极端状态的基本历程.同时,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确立正确的"自我观"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观的现象,分析了关于"自我"的理念.提出了"自我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化"倾向,以及"道德化自我"演变成"泛道德化自我"的极端状态的基本历程.同时,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确立正确的"自我观"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攻击行为时有发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自我攻击是个体以自我生命有机体为代价来寻求自我解脱的情绪发泄方式.自我攻击行为轻则造成身体伤害,重则失去生命,这就是极端自我攻击.深入剖析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寻求有效的预防对策对于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文章通过对2004-2008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案例的不完全统计分析,剖析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和社会根源,指出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具有阶段性、外显性、否定性和可控性特征,并从"治本"和"治标"两个方面提出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它挑战了已有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提出传统社会中的自我认同的塑造更多地体现了时间上的延续和秩序性,而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塑造更多地体现了建构性,进而提出,以塑造自我为人本关怀的教育活动,应该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营造一种"家"的感觉;第二,具有丰富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约上三五好友,在方寸之间"生杀征伐",或是赢得"千万身家"……这就是目前在许多大城市流行的游戏——"桌游"。和网络游戏相比,桌游具有健康休闲、益智有趣的特点,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白领、大学生等年轻人的青睐,市场空间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5.
在《休.赛尔温.莫伯利》中,庞德将叙事小说中的叙述手法用到诗歌创作中,创设了交织在一起的多重叙述声音。从巴赫金的"自我"与"他者"的话语理论为解读视角,侧重分析了庞德在诗歌中杂糅的多种形式的"自我话语",使诗作呈现出错综复杂、晦涩难解的特点,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查尔斯·泰勒在其著作《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主要谈论了现代认同中自我的兴起.自我理解的变化是从许多不同根源获得的,他关注的是哲学宗教中某些重要变化.从柏拉图经奥古斯丁、笛卡尔到洛克"以及从柏拉图经奥古斯丁到蒙田,泰勒向我们展现了两条"自我形成"的线索."自我形成"的线索自奥古斯丁以后,在横向以及纵向的发展上各有异同.详细比较"分解自我"这条线索中,笛卡尔与洛克的不同点,以及在"分解自我"与"自我探索模式"这两条线索中笛卡尔与蒙田的相同点,从而清晰展现两条"自我形成"线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一重大论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认知要求,需要认真加以研究掌握。党的自我革命重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从”四个自我“角度理解反腐败和自我革命的关系是把握好这一重大论断的重要支点:即反腐败就是通过党内组织和思想最彻底的自我净化、制度规范和监督机制最彻底的自我完善、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最彻底的自我革新、个人境界和执政本领最彻底的自我提高,从而实现党的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8.
在<休·赛尔温·莫伯利>中,庞德将叙事小说中的叙述手法用到诗歌创作中,创设了交织在一起的多重叙述声音.从巴赫金的"自我"与"他者"的话语理论为解读视角,侧重分析了庞德在诗歌中杂糅的多种形式的"自我话语",使诗作呈现出错综复杂、晦涩难解的特点,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自我利益追求的"致恶"与"致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究竟是导致恶还是导致善?对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究竟应该遏止还是放任?"致恶论"与"致善论"均有偏颇之处,个人自我利益追求既可能"致恶",也可能"致善".对个人自我利益追求既不能"堵",也不能"放",而应采取"疏导"之法.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实施"四条线"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办学效益,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形成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