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世界不仅表现为具体、琐屑的日常生计活动,也体现在衣食住行、饮食男女、日常交往等活动背后的知识储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生活世界必然与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密切相关;生活世界关涉文化与价值,体现出世道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认同除了要注意阐释、论述、宣传和教育外,更主要的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生活世界主要包括: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构建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通过公共生活与公民社会的构建逐步形成生活世界的良序与良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领生活世界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的变革推动着社会价值趋向多元,价值多元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个体价值的过度膨胀,由此而出现的价值冲突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着消解作用,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均衡,在国家、政党与社会层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同匮乏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认同匮乏的具体表现就是公共精神短缺。由于公共精神短缺而导致的社会分裂会从根本上破坏国家和执政党生存、发展的土壤。执政党价值整合语境下的价值,其内在构成是以认同为核心,包括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社会认同三重维度,分别指向共同理想、行动力量和公共精神。执政党价值整合的路径在于通过建构国家价值体系、建设良好的公民生活空间、强化公民教育来强化国家认同,通过强化意识形态认同、形象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来强化政党认同,通过建构公共价值规则、协同个体价值目标、强化社区认同来强化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指认同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一定政治体系所产生的心理归属感和支持行为的统一。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获取合法性的基础,是维持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法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公民政治认同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如此,我国法治建设依然存在法治绩效不足、法治制度不公正、法治文化价值实现不均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公民的政治认同。因此,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塑造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不断促进公民政治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上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而这种价值认同体系的实现需要民众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提升,即公民文化的培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公民文化培育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它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生活濡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妇女价值观的一种生成性实践路径,在本质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妇女价值观的养成规律.主体自觉和文化认同构成女性以"生活濡化"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两大实践路径.主体自觉蕴含了女性对自我身份、性别地位以及权责关系的合理定位以形成其人格特质;文化认同内化了妇女的情感、态度以及行为习惯的意义取向以模塑其价值情怀.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信息时代政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环境和情形。如何将有序的公民参与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融入有效的公民参与,消解公民参与实践中所遭遇的诸多困境,是巩固政治合法性和民主政治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以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为视角,分析我国公民参与的困境,从而提出扩大公民参与的路径:健全完善公民参与的各项制度,增强政治合法性的制度基础;增强公民主体意识,巩固政治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维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公民教育是建构和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公民教育强化公民的身份认同及国家归属感,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教育促进公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关键;公民教育促进公民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核心;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国家责任感,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当代民族国家的公民教育在培养公民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同时,致力于帮助公民养成其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忠诚,进而在保留民族文化差异与族群归属感的基础之上,使全体公民获得广泛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公民主体意识培育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双重价值目标,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实践必须从以国家认同意识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教育,以公民身份意识为核心的公民主体意识教育,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个向度加以展开。同时,在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发挥学校公民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强化公民教育的机制保障,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公民教育外部环境,从而为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大学是一个传承文化的组织,其内生文化不仅规范大学的发展,也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不同文化视域下,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文化紧紧相连,表现为大学师生对大学文化的延承与守护,对自我价值观的理性建构,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对向善近美事物的不懈追求。大学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质更明显,内容更具体,更能发挥引领和濡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