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宓与新人文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八世纪末期,在世界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整个西方思想界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由此产生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在保守主义的思潮中,以白璧德为宗师的新人文主义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大,成了二十世纪现代保守主义的核心。人文主义通常又称人道主义,它于14世纪兴起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意大利,15—16世纪在西欧  相似文献   

2.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在80年代后其影响日渐扩大.现代新儒学实质是一股人文主义思潮,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一般认为,现代新儒学产生缘于对"五四"精神的回应."五四"时期,民族的深重危机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西学重建中学,以现代革新传统.与此相对应,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现代新儒学就是其代表.在当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主体的自由主义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大陆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流派.三者既相互争论、批评,又有相互协作、支持,都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作出了的努力和贡献.新儒家们主张中西融合,并不一味复古,他们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加以创新,使之与现时代对接.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传统、马列、西化三者的"健康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论德意志共和国》(1922)标志着托马斯·曼由保守派转变为民主派,是其思想生涯的决定性时刻。托马斯·曼超越了此前以"文化"对抗"文明"、亦即以"德意志"对抗"西方"的思想框架,以"爱欲"和"人性"概念为中介,试图促成德意志传统与启蒙主义的和解,进而获得一种以德意志传统为基础的政治现代性方案。这种思想转型,最重要的机缘在于,他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全面接受了歌德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这种基础上,他重新解释"德意志性",从"眷注死亡"的浪漫派传统中发现了"献身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沿着人文精神的路向,他也开始对三位保守主义思想的精神偶像——瓦格纳、叔本华以及尼采——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染实秋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其他作家 ,所以在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是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而这一批评观的来源则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超越时空而不变的思想和文明境界 ,为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梁实秋归结为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从对重物质功利等"文化偏至"的批判出发,青年鲁迅与胡先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文教育理念:前者突出独异个人"自性"的作用,后者强调理智制裁人性;前者以西方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旗帜,后者以西方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在实施这一现代性社会改造工程中,二者都将实践主体赋予少数文化精英,这固然反映了某种思想局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知识精英在这项庞大的人文改造工程中应具有的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上世纪 2 0年代 ,在 80年代后其影响日渐扩大。现代新儒学实质是一股人文主义思潮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一般认为 ,现代新儒学产生缘于对“五四”精神的回应。“五四”时期 ,民族的深重危机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主义 (马克思主义 ) ,要求以西学重建中学 ,以现代革新传统。与此相对应 ,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阵营 ,现代新儒学就是其代表。在当时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主体的自由主义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 ,是中国大陆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流派。三者既相互争论、批评 ,又有相互协作、支持 ,都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作出了的努力和贡献。新儒家们主张中西融合 ,并不一味复古 ,他们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 ,加以创新 ,使之与现时代对接。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传统、马列、西化三者的“健康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儒学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文化系统,它蕴含着不少"文化悖论",从中既可窥测到人文主义的要素和特点,又可发现不少非人文乃至反人文的文化特质.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特质主要表现在弱宗教、内在超越、天人分立、重人、民本和重人文等六个方面.它的非人文主义乃至反人文主义特质主要表现在带有宿命论倾向、缺乏感性自然和世俗功利的诉求、抹杀人的个性和贬低个人的价值,以及把人文自然化等层面.儒学的人文主义和非人文主义特性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9.
新人文主义在产生背景、倡导主张等方面与五四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中国推介新人文主义难度很大.以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和梁实秋,在推介新人文主义时因采取不同的策略,推介结果也有很大不同.学衡派基于"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目的采取了直接推介的方式,加剧了学衡派与新文化知识分子们的对立,导致白璧德及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形象被"妖魔化".梁实秋吸取了学衡派推介失败的教训,巧妙地采取了间接推介的策略,虽然未能使新人文主义在中国引起广泛影响,但取得了比学衡派更好的推介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阐述了朱光潜与胡适在新诗发展道路上的不同主张,进而指出朱光潜文化保守主义与胡适文化激进主义、功利主义的对立,最后尝试对中国诗学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一勾勒.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主义这一问题是世界知名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赛义德著述探讨的中心问题。在重新思考和重新界定人文主义这一方面,赛义德一直走在当代理论家前列。他对人文主义与批评实践的反思就集中体现在《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2004)中。在该著作中他将当代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与人文主义传统联系起来。在批判传统人文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精英主义和本质主义观念的基础上,他呼吁一种世俗、民主的、开放的人文主义,并主张人文主义与批评实践相结合,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拓展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为一种全球人文主义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白璧德与辜鸿铭是近代西方和中国有名的思想家,身处一百多年前西方开始进入现代物质文明的世界大潮之中,他们都是在保守主义外衣下积极倡导古典传统的人文主义代表。文章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重要观点三个方面简要阐明他们思想的相似性,指出二者是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都是英国文化哲学家阿诺德的忠实追随者,还同样极力地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们的反思和人文主义至今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共同推动文化现代性建设的历史进程里,吴宓从自己的固有文化视域出发,以《学衡》这一明确反对新文化运动偏激取向的刊物为依托全面展开了对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的深入思索。这种整合中西传统文化精华建立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现代性发展思路体现出了比新文化阵营更为健全的文化心态和比一般文化保守主义者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对其展开重新分析和评价将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90年代 ,保守主义成为中国知识界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但保守主义究竟何所指 ,各人的理解并不统一。与柏克的西方现代保守主义不同 ,中国的保守主义主要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主张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尊崇权威和秩序 ,批判现代性 ,反对激进革命。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双峰对峙 ,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论争的基本主题 ,任何全盘肯定或轻薄乃至敌视保守主义的做法 ,都是不可取的 ,应提倡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研究态度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吴宓从文化保守主义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批评,其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有过于追求实用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其次,对他们把新文化运动强行纳入政治轨道不满.第三,吴宓对如何引进西方文化以及引进西方文化中哪些有价值成分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作为吴宓等人思想之理论基础者,正是以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人文主义不同的起源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中西方人文体育观的差异及互相影响的因素.西方体育观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它提倡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而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人文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强调文化意境,注重艺术性的特点.随着"西学东渐"浪潮,中国的人文体育观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价值观.比照中西方体育观的差异,可以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提供更多哲学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期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人文主义以围剿现代人文主义树立的"人"这个概念的中心性、绝对性、超验性和建构性为己任,弘扬差异性、多元化和碎片化。然而,单纯止步于人的整体形象的拆解不仅将人的精神世界导向虚无,还面临着政治上极权主义抬头的危险。面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一股具有建设性力量的人文精神正在突破后现代主义的囿限。它立足于对全人类命运的考量,超越文化差异,主张人的共性和尊严,寻求解决人类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道德框架。这股力量日益成为后人文主义时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新走向,也是全球化时代各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由于启蒙运动及其精神遗产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启蒙反思成为当代人类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在肯定启蒙精神积极意义的同时,亦必须正视启蒙精神的三大盲点。在此基础上,要通过调动包括非西方文明与原初传统在内的多方资源,在对话中超越启蒙心态,成就多元现代性。儒家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可以在自身、社群、自然和上天四层面为超越启蒙凡俗的人文主义提供思想资源。前辈现代新儒家主要是要将儒家思想在基本精神方向上纳入启蒙理性的范畴之内,与之不同,杜维明更为自觉地突显了儒家思想与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性的不同取向。如何更完整地突显建立在儒家智慧精神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性的核心价值,是现代儒学有待进一步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虽为三个鼎立的价值系统,但均属“现代”思潮,三者在要不要实现现代化转型、要不要接纳现代性的认知上是共同的,在体现现代性的“当下性”、“世界性”、“个体性”与“世俗性”等四个重要向度上不难体会其共性;但三者对现代化道路的追寻、对现代性诉求的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展示为“保守的现代性诉求——儒家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模式)”、“温和的现代性诉求——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激进的现代性诉求——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等三种不同类型;还可从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坐标上分析三大思潮现代性诉求的区隔,文化保守主义是以“前现代”的美好凸现“现代”的弊端,激进主义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思路可视为现代性的创新、也可视为“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