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台湾作家三毛所写的《橄榄树》曾广为传唱,谁听了都为三毛的浪漫情怀感动。然而,现实并不浪漫。 当我们悄悄地走近都市流浪儿,感受了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了他们有家难回和无家可归的痛苦之后,我们的心头只有沉重。每一个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渴望流浪的生活,如三毛般的流浪。三毛,这个尘世中的精灵,也许自她落入凡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我很难用"热爱"这个词来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七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冯雪峰编的《丁玲文集》(短篇小说集)里,收入了丁玲七篇作品,其中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这两篇作品是丁玲的代表作。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命名的短篇集,一种是胡风编的,一九四四年三月远方书店出版,另一种是丁玲自编,一九五○年八月三联书店发行,还有《丁玲选集》,一九五一年七月开明书店出版,收入《莎菲女士的日记》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作品。一  相似文献   

4.
三毛形象意蕴探寻李红叶有谁来临这寂寞的路程这开始与结束之间的倾诉如花开且纷纷落——笔者题记三毛是一个独特的作家,她说:’‘我”写作只是我生活的记录。”三毛的作品是以“攻“为中心,“我”的生活世界和“我”的爱情及情感世界构成了三毛作品的艺术空间。她一生...  相似文献   

5.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她致力于追寻精神家园,可谓是滚滚红尘的边缘人。然而孤独感和死亡意识的缠绕,使得她的流浪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孤独感和死亡意识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而三毛心理意识的文本呈现,也形成了三毛作品独特的文学符号,体现了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她致力于追寻精神家园,可谓是滚滚红尘的边缘人。然而孤独感和死亡意识的缠绕,使得她的流浪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孤独感和死亡意识形成了鲜明的美学特征,而三毛心理意识的文本呈现,也形成了三毛作品独特的文学符号,体现了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8.
台湾歌手齐豫,她的成名代表作是一曲《橄榄树》.那朗朗上口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在海峡两岸经久不衰.她也因为这首《橄榄树》而蜚声歌坛. 《橄榄树》的词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其实,这首歌原名叫《小毛驴》,并不叫《橄榄树》.齐豫在唱这首歌时,总感觉效果不怎么好,唱不出那种深邃、宽广的意境来.于是,齐豫找到三毛,忐忑不安地跟三毛商量:“能不能将《小毛驴》修改下?” 三毛听了,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歌手,竟向自己提出修改歌词,这种情况,自己过去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三毛看着齐豫,疑惑地问道:“你想改成什么?”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0.
三毛 ,作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读者眼里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 ,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 ,都存在着读者的“误读” ,如她的叙事作品 ,常常被当作“自传”或“传记文学”等等。本文从三毛在中国大陆读者中的影响及其创作历程出发 ,就其叙事作品的阅读与接受及其文本的艺术特征 ,进行了阐释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刘耀辉《新闻作品选集》笔谈刘耀辉新闻敏感特强之奥秘新华社主任记者毛朝敬新闻敏感是一个新闻记者应当具有的看家本领,也是记者成名的必备条件。作为新闻同行,我欣喜地拜读了四川日报高级记者刘耀辉所著《新闻作品选集》。这是他继出版《张蓉芳传》、《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被沈涵秋芬兰之行所感动,于是乎我与她的思绪一起飘浮:夜深时.满天繁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星星,隐隐约约还看到一些星云。我终于相信古人是可以凭星相来判定方向的,我望着远方判断着“家”的位置。想起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忽然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爱上那片沙漠,就为这片星空也值得。  相似文献   

13.
名人访谈里经常会提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受访者往往都会脱口而出,比如作家华姿说是《瓦尔登湖》,影响着她放弃诗歌开始进入散文创作领域。这常常让我对自己的阅读产生怀疑,为什么就举证不出是哪一本呢?那本残缺不全的《三毛流浪记》画本,只  相似文献   

14.
刘妮丽 《社区》2009,(29):52-52
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喜欢周游世界.也喜欢收藏。她每到一地,都要买一些小东西带回来.比如彩色的石头、银制的脚环、彩陶、玉石、挂毯等等。后来,她把这些收藏品拍成照片,图文并茂,写成了一本书——《我的宝贝》。  相似文献   

15.
老舍说:“我自己是寒苦出身,所以对苦心有很深的同情”(《老舍选集·自序》)。又说“我能描写大杂院,因为我住过大杂院”(《我怎样学习语言》)。大杂院是北京的贫民窟,寒苦出身的老舍常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大杂院的描写,来反映“苦人”——城市下层劳动者的命运。抒发自己对社会的观感。《柳家大院》便是典型的篇什。熟悉生活并不意味着认识了生活,老舍认为一个作家“最要紧的”。是要“在平凡的事情中看出意义”(《事实的运用》)。《柳家大院》写的是王家小媳妇的惨死,但作品的深刻  相似文献   

16.
她,罗淑,名不见经传,从一九三六年发表第一个短篇《生人妻》到一九三八年逝世,其创作生涯也不过一年多.她的作品仅有《罗淑选集》收的八个短篇小说和三篇散文,以及近年发现的三篇散文(《八月十三日的早晨》、《被难者》、《在车厢里》),一篇杂文(《谁在和谁打》),一篇剧评(《〈流民三千万〉读后感》),比起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们,她的作品量实在太有限.然而评价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看她写  相似文献   

17.
黄健 《中国农村》2009,(9):14-15
《十七岁不哭》时她是纯真的杨雨凌,《恋爱的犀牛》里她成了最有激情的明明,《我的兄弟叫顺溜》她变身淳朴实在的“顺溜他姐”;《白银帝国》里她又陷入了“不伦恋”的纠葛……  相似文献   

18.
这里我向远方最诚挚最信赖的朋友《专业户》杂志致以问候、祝愿心爱的《专业户》在新的世纪里,更上一层楼,更贴近咱农村青年的心。  相似文献   

19.
“她的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特质。”一位书画评论家曾这样评价夏蕙瑛的作品。5月27日,沪籍知名画家夏蕙瑛浙江巡回画展的首场画展,在温州华侨饭店四楼举办。此次画展是她在温举办的第四次画展,共展出了她近10年来倾力创作的百余幅书画。在这些作品中,观众可以感觉到夏蕙瑛对大自然的热爱与钟情,据说这是理解她艺术发展转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北起长白山,南到滇池,大自然的胜景让画家流连忘返。如浙江楠溪江,画家数访之后,陶醉其中,并诗兴勃发,借诗抒发了大自然给她的所感所悟。她常说“温州秀丽多姿的山水深深吸引了我,永嘉楠溪江那清柔的水流更是令我如痴如醉。”于是近10年她创作了《夜泊楠溪江》、《苍坡古村》、《望兄亭》、《林坑村》、《雁荡山》等19幅有关温州风光的书画。  相似文献   

20.
我有幸和三毛有过一点交往,虽然时日短暂,但因某种关系,我看到的是其正的三毛。在某一点上,我们是彼此了解和信任的。她不是为了礼貌应酬而装腔作势,也不是为接受采访而选择回答,而是敞开心扉。她是带着一种失望甚至不满离开新疆的。因此,在她生前,我写了这篇文章,心想给她寄去一份理解。文稿还压在案头,就传来了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将拙文抄写工整,加了“三毛仙去,虽死犹生”的悼词,在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面向东方,焚为人烬,祭奠亡魂。”在三毛之死引起的旋风中,各种各样的文章纷纷问世。鄙人不善观风,又怕有借名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