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宋徐铉、徐锴兄弟整理的《说文解字》,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说文》的两个较好的也是仅有的版本,对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校定说文序》(以下简称《序》)反映了徐氏兄弟的语言文字观,值得研讨. 一、对汉字形体及其演变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唧唧”辨正此诗首句“唧唧复唧唧”,各家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解释为叹息声。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程千帆、沈祖棻编注的《古诗今选》,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皆主此说。二是解释为织机声,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  相似文献   

3.
《慧琳音义》作为一部解释佛经疑难字词的工具书,在语言文字、民俗典籍、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在杨守敬、丁福保、陈垣、周法高、徐时仪、姚永铭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慧琳的个人生平以及《慧琳音义》的成书、流传和版本勘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40年前的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的重要社论。今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题为《认真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社论。今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又明确规定了今后十年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任务是:“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普通话。”由此可见,我们党和国家一贯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穷理尽性 ,事绝言象”是谢赫《古画品录》对陆探微的关键评价。对“事绝言象”一语 ,注家解释纷纭。王伯敏《〈古画品录·续画品录〉注释》谓 :“此处的‘事绝’ ,即是指画家对所要描写的事物 ,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了解。‘言象’即是以形象来表达。”[1](p.7) 俞剑华《历代名画记注》释此句为 :“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2 ](p .13 7)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所附《〈古画品录〉点校注释》 :“‘事绝言象’意为陆作画 ,绝不为表面非本质的东西所掩盖。”[3 ](p .13 6)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则解释为 :“绘事能超越言象述写以外…  相似文献   

6.
《周易》研究,在历史上分象数、义理两大学派,因而形成《周易》研究的象数易和义理易两大领域,但由于不重视语言文字,造成了“狐不守丘,叶不归根”的局面。《周易》的现代研究,应当接收历史的教训,以语言文字研究为基础,包括象数、义理、语言文字三大内容。针对《周易》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帛书《易》、竹书《易》语言研究的现状,目前亟需解决与语言文字有关的版本问题,《周易》语言文字的性质特点、时代性问题,《周易》语言的口语性、社会性问题,古音通假问题等,以纠正《周易》语言文字研究中一些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曾作《元曲词语补释》一文,载本校学报《语言文字专辑》。近读上海辞书出版社新出龙潜庵先生《宋元语言词典》,该书收词宏富,为解释宋元词语较全备的一部辞书。但还有一些词语未见收录,现整理札记数条,供进一步研究参考。牙恰讶搯诸家均未见释。“牙恰”例:牙恰母亲,吹回芝雨。(《全元散曲》下,页1689)史牙恰枪使迎,狄将军刀去的疾。(《雍熙乐府》卷十四)也不怕薄(广婪)放牙恰,情知得性格儿从耒识下。  相似文献   

8.
两点刍议     
<正> “翻译”用法异议“翻译”一词出于隋唐时代。《隋书·经籍志》载“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本是指把印度的佛经翻译成汉语。这就是“翻译”一词的本义。后来引申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所谓“一种语言文字”与“另一种语言文字”很显然是指截然不同的两个语种、两种文字。然而我们今天常把用古代汉民族语言表达的作品改成用现代汉民族语言表达,也称为  相似文献   

9.
复句形式,是讲汉语语法时使用的术语。使用的人多,对它给予解释的人少。笔者查阅过《辞海·语言文字分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①均未收录。一些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在使用“复句形式”这一术语时,下定义的不多。在查阅中,看到下面三例有关“复句形式”的说...  相似文献   

10.
《高校社科动态》2008,(2):30-30
《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编纂工作会议2008年3月在河北燕郊举行。来自我国内地和香港的30余位语言文字专家参加会议。1993年启动编纂的《中国语言文字大词典》是一部由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百余位语言文字学专家联合编纂的大型语言文字工具书,全书共分七卷,即语言文字学卷、  相似文献   

11.
乐府古辞《陌上桑》就其母题来说可以追溯到上古桑林母题,其本事来源恐亦非止一事,然而就其文本所流露的线索推断,其写作时间似为东汉末年;该诗在不同版本中出现了文字上的差异,而部分词语也存在解释上的差异,亦可为其写作时间提供语言文字上的佐证。文本字词的改动里隐约有着时代的因素,因此对《陌上桑》文本中的字词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对乐府古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尔雅》词义训释中的“二义同条”现象 ,学术界一般把被训释的字和用来训释的字并称为词 ,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 ,因为用来解释被释词的只能称为字而不能称为词。“二义同条”现象违反了规范语言的语言表达通则 ,在解释词义的同时又人为地对理解词义留下了障碍 ,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在这一点上近现代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客观因素、《尔雅》词条历代收集及编纂者们的主观因素、语言规范方面的背景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二义同条”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3.
陈氏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毛传》,全面发明了《毛传》中的通假。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陈奂总结出毛氏解释通假字的两种方式:用正字解释假借字和直接用正字之义解释假借字。笔者又将第二种情况详细分为三类:《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且同训;《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但不同训;《毛诗》中只有借字没有用正字者。其二,笔者将《诗毛氏传疏》中其他通假内容概括为:发明《毛传》用假借字解释字义;补充发明《毛传》未注明的通假;发明《毛诗》中二字互通和一字数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汉朝语言文字关系史》以“史”为经,以“学”为纬,对汉朝语言文字关系做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发掘与考察,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新的进展与突破。《关系史》是上溯上古,下至近代,详征博辨,视野开阔,观察入微,富有学术上的创见  相似文献   

15.
汉字部首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首创,许慎为纠正个文经学家任意说解文字、解释经典的混乱现象,而从语言文字内部规单位上寻找根据,为正确说解文字确立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这就使许慎《说文》:为部首有一·个显著特点:表义性。本文拟就《说文》以来部首的演化规律及原因作些探析。(一)《说文》以来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汉字部首也因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部首的数量由多到少,一是部首的类型由单~到多元。变化的结果是部首表义功能的弱化和检字功能的强化。1.部首数量的劣化《说文》以来部首变…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古乐府《木兰诗》“唧唧”一词,兼收了两种说法:[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解释“唧唧”作织机声的义项中,举了《木兰诗》为例。近年出版的一些古典文学读本也有把“唧唧”解释为织机声的。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论集》、《陈炜湛语言文字论集》(以下简称《语言文字论集》)和《古文字趣谈》是古文字学家、甲骨学家陈炜湛先生学术论文和随笔的结集,三书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可谓姊妹篇。《甲骨文论集》是作者有关甲骨文研究的个人论集,分上下2卷。上卷20篇,为作者研究甲  相似文献   

18.
《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第一二合期中,刊出梁晓虹同志的文章《佛经中“於”的一种特殊用法》,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5年第9辑收入。但该文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本文专作商讨。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现代汉语里“”字已为“间”“闲”两字所取代,因而清季孙诒让的名怍《墨子诂》在现代非繁体印刷品中就出现了“间诂”、“闲诂”两种写法。近年出版的巨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其《语言文字》卷和《中国文学》卷是前一种,而《哲学》卷却是后一种。不管是作者、编辑者还是排印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