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夏夫兹伯里一生著作颇丰,其中诸多概念对后世美学影响深远,如“内在感官”“趣味”以及“无利害性”等等。当我们返回夏夫兹伯里的原作时,恰恰能够重新审视和发掘这些美学史上的重要术语形成之初的状态和其含义,这有助于我们从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的视角中解放出来,进而发掘近代美学中一些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对环境美学影响较大的美学派别主要是分析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此外就是康德美学,其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无功利性”激发了伯林特环境美学的“交融模式”,后者正是在批判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论证的,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环境美学对于审美模式的探讨;二是自然灾害的欣赏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是环境美学面临的一个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从美学理论的深层思路来说,康德美学对于环境美学还有三个方面潜在的影响:一是康德的自然审美理论(包括自然美与自然崇高)为环境美学构建提供了理论原型;二是康德美学的“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二元结构为当代环境美学提供了基本思路,启发环境美学家们通过对比自然欣赏与艺术欣赏的异同来展开理论论证;三是康德哲学的“物自身”概念激发环境美学家戈德洛维奇、齐藤百合子等提出了“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命题,为环境美学走向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生态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康德美学是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本文从康德的二元论先验唯心主义美学 ,“审美不涉利害”命题 ,康德的审美中介论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对蔡元培美学、美育思想的影响 ,并进一步阐述了蔡元培关于现代美学教育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识形态论关于“审美”的理解以浪漫主义美学为基础,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与自律性价值,但这种“非现实性”的美学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新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建构难以解决其理论基础的深层断裂问题。在当代文化现实与学术语境中,审美自律论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受到广泛质疑。各种肯定审美的现实性、强调“艺术与生活统一”的生活美学观逐渐确立起来。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实践美学,它关于审美现实性内涵的理解应当成为我们认识文学艺术审美性的前提,也应当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戴维·斯科特本文使用对克林伍德关于“问答”逻辑这一概念的解读方式以反思塔拉尔·阿萨德向人类学提出的挑战。阿萨德认为人类学应当改变它思考殖民主义问题的方式,主张转移研究的重点,从撰写殖民地人类学的历史转而撰写西方霸权的人类学(或者换一个提法:后殖民主义现在时的历史人类学。“historicalanthropologiesofthepostcolonialpresent”)。本文特别详细说明了阿萨德的挑战必须据以理解的部分证据的环境或曰概念—政治的问题空间(thediscursivecontextorconceptual_politicalproblem_space)———第三世界各个主权国家的民族解放规划(nationalist/liberationistproject)———即万隆规划———以失败告终的环境,以及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权威的各种形式之不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的当代世界其所以呈如此状态,正是这种权威造成的。最后,本文讨论了关于了解加勒比奴隶解放后期的历史(postemancipationhistory)这一问题,从而说明后殖民主义现代的历史人类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的“艺术乃是意味的形式”命题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学界对此命题的阐释和理解却很难令人满意,对已成为艺术家们口头禅的这一著名命题,只是指出贝尔论证上的某种失误(如中外均有人指出贝尔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即用“有意味的形式”和“能唤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形式”互释)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将此命题视作只是一个有关绘画艺术的形式主义命题,而对其深刻内涵不做发掘;更不将之联系于其美学思想整体和美学史资料及思想背景,尤其国内美学界对贝尔将“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所作出的近乎简单的否定也似有商榷之处。鉴此,本文力图将“有意味的形式”加以重新“品味”,特别对其中的“意味”联系中外美学思想及贝尔的美学整体加以较为细致的理解和阐发。这样做的结论是:贝尔美学的核心和有极大启发性的部分恰在他的“形而上学假设”即把“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及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  相似文献   

10.
“非功利”概念是现代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其内涵因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它有指向主体与指向客体的不同、西方与中国的不同 ,亦有知觉方式与事物功用性的差异。非功利概念在当代美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学领域的所有方面都是极为特殊的,美学陈述中不仅命题的真值、语义、推理规则与一般的科学陈述、历史陈述等等大异其趣,审美概念本身也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地反映了美学这一学科固有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概念作专门的考察。下面就分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一、不可定义性审美概念的不可定义性是由其心理──物理性、情感反应性、模糊性所造成的。“定义”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它可能是指解释、说明或澄清.可能指对其内涵和质的规定性的揭示,可能是对词语的定义,也可能是关于对象的实质的定义。我们所说的审美概念的定义主要…  相似文献   

12.
“先验理念”是康德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对这个概念及其理论的理解和处理是否正确关系到哲学如何可能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是哲学(形而上学)能否成为科学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康德“先验理念”的概念及其理论,对于理解康德哲学,以及通过康德哲学窥见西方哲学的发展脉搏和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十分有益。“先验理念”的概念是康德在其自然形而上学即理论哲学中提出来的。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康德那里进一步化解为以下四个问题:(1)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3.
陈伟 《兰州学刊》2008,4(4):5-8
柯亨(Gerald Allan Cohen)在其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首要性命题”和“发展命题”,并在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那么究竟什么是“首要性命题”?柯亨论证“首要性”命题的文本依据和逻辑依据又是什么?他的论证是否成立?我们如何看待柯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解读路径?文章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的阐论。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情结”─—从《夜读偶记》谈起殷国明现实主义(realism)对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醒目的概念。我们不仅能够在几乎所有文学史,大学理论和谈论文学的场合遇到它,而且为此不断地卷入一场又一场的论争之中。在当代中国,在所有的文学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象结构的审美组合董小玉意象,是中外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理解它的审美构成及组合方式对创作诗歌和欣赏诗歌都大有益处。“意象”一词,最早出自《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注:“夫象者,出意者也。”象是意的寄托、喻借物。...  相似文献   

17.
何江宁 《阴山学刊》2009,22(3):5-13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美学”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等自身规定性的跨世纪之争,促使我们不得不追根溯源,追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Alexander Gottlieb)和由他首创的作为学科名的Aesthetica(埃斯赛迪卡)。如何认识和评估鲍姆嘉通对审美研究的贡献迄今仍在争论之中,这源于以下问题始终未能被澄清:鲍姆嘉通以Aesthetica的名义试图指代的究竟是怎样一个理论研究领域,这个领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体现在什么地方以至于它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此学科所对应了生活实际的哪一个领域、指向了人类生存的哪一种维度?美学如何和艺术哲学以及文艺理论相区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必须考察鲍氏在埃斯赛迪卡暨“美学”学科建设上的始初意向,即在其博士论文和理论美学文本中对Aesthetica及其他相关概念所作的规定;以期厘清一些和“美学”自身规定性有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奇书文体”与红楼“三要”周汝昌1993年8月25日,我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浦安迪(AndrewH.Plaks)教授的来函并论文打印本。他是小说叙事美学的专家,兼通汉学,尤其对中国明清章回小说有独到的研究,是我佩服的学友。他的新论文的命题是:《<红楼...  相似文献   

19.
论“崇高美”的质的规定性张宏梁从强调量的规定性到强调质的规定性崇高(或“崇高美”、“崇高之美”),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和其他范畴、概念一样,总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西方美学史上最初出现“崇高”这个美学概念,是从自然景物出发...  相似文献   

20.
论想象与智慧──兼论美学的逻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失语必然伴随“存疑”(epokhe)和“否定”(negative)这两种极为重要的精神要素的沉落,这就逻辑地生成了知识与智慧的双重悲剧:存在主体的迷失和文化创造力的匮乏。在这种文化哲学意义上,我们在世纪之交葛然回首当代美学所走过的历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客观事实:美学患有严重的失语症。它缺乏对东西方现成理论的怀疑与否定,更缺乏对自我存在的反思与提问。更进一步地说,美学失落了“想象”和“智慧”这两种至关重要的理论创造的精神张力,由此也消解了精神文化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激情。有鉴于此,本文对“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