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在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中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质,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涉及了较多的"游戏性",这值得中国儿童文学学习借鉴。中国有关儿童文学"游戏性"的理论也逐渐从模糊变得明朗,相信未来的中国儿童文学会涌现出更多的"游戏性"。  相似文献   

2.
网络创作的游戏性贯穿于创作活动的全过程,从创作心态到创作过程直至表现方法无一不充溢着令人心醉神迷的游戏气息。所以,创作者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能够激活文学活动应有的游戏的感觉,创作出"游戏精神"勃发的作品来。这对于以游戏作为其生命存在的儿童来说,对于以"游戏精神"作为其独特的审美品性的儿童文学来说,更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文学反对固化、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冲破文学与非文学的限定,主张多元与异化,使作品呈现非文学化、非审美化、非模式化的倾向,从而创立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共同审美特征:结构的杂乱无章、内容的荒诞不经、形式的丰富多样、语言的古灵精怪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游戏性等。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小说《时震》充分运用了侵入式、不确定性、矛盾开放、黑色幽默等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多元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桓晓虹 《南都学坛》2009,29(1):73-74
短信文学是在多元化语境下,伴随着手机短信功能的日益加强而诞生的文学新样式,既有对文学传统特点的继承,具有"代码"性、审美性、讽怨美刺性等特点;也有现代性的更新:以手机为主媒介、商品化、符号的共融性等;更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传达:异化性、开放性、平民性、游戏性、快餐性,从而使短信文学体现出多元交融的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5.
影视剧作品是在观众的接受中最终完成其创作的。在对作品的接受中,接受者(观众)有时会出现某种错位,或者将创造形象的演员当作形象本身("正串"),或者把形象还原为创造形象的演员("逆串"),两种"串联"都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就作品本身而言,其不符合现实真实性的"穿帮"破坏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作品本身既是有界限的,也是自足的,对影视剧作品的接受应当在作品本身的艺术时空内进行。  相似文献   

6.
在"伤痕文学"中,有一批作品借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母题。这一方面体现出传统文学母题情节结构和审美经验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伤痕文学艺术资源的复杂性。伤痕文学对大义灭亲、离乱重逢、弃妇三个母题的叙事改造,继承了传统母题的审美结构,但又融入了当代诉求。这种叙事改造本身也反映出伤痕文学的时代特征与艺术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性是文学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探讨的深入、国外接受美学和读者理论的传播,人们对文学接受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是由语言来缔造的一个真实的虚构世界.文学又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它一般存在着审美的多层次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作品本身包含着"多种价值"(multivalence)造成的.而"多种价值"又来源于生活所赋于作品的多种语义层. 但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又受接受主体的制约.依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本  相似文献   

8.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  相似文献   

9.
关注人性,是文学永远的主题,好的文学作品理应给人"美"的情感体验。路遥的作品字里行间始终闪烁着一种"人性美",本文从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入手,通过对作品审美主题的分析,以期使读者能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审美取向和作者在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伟大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0.
作为艺术观赏的一部分,影视剧的观赏在社会美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影视剧的观赏过程中,虚拟性消解了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感,欣赏者融入到对象中。影视剧通过它的情感化效应作用于观赏者。因此,我们的影视剧创作应该是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受众获得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在审美愉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感染和向上的力量。影视剧观赏可以成为社会性美育最为便捷、也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接受的审美效应是指文学接受活动对主体所产生的审美作用和影响。由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虚化倾向所引起的接受主体想象力自由驰骋和再创造的喜悦,是文学审美效应的特点。它既表现为文本中在文学时间中生成过程对接受主体审美情感和想象力的激发方面,又表现在文本结构与世界人生的异质同构引导接受主体对世界人生的感悟和认识方面;既表现在诗情作品的审美接受中,也表现在情节和人物命运类作品的审美接受中。  相似文献   

12.
论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兼论文学翻译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翻译标准和文学审美艺术性的探讨,结合相关实例,论证指出,在文学翻译作品当中,文学性是实现译作忠实性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信、达、美"的原则,在保证译作忠实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文学性,使文学翻译最终成为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3.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 中外文学和绘画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从文学的"观景"描述到绘画的"景观"再现, 充分反映出东西方由于所处不同的文化境遇, 对景观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画龙”与“点睛”——浅谈影视剧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剧片名的翻译应与整个作品的结构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相呼应 ,而不能只着眼于故事本身 ,一味媚俗 ,降低作品的文学价值 .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派文学可以称为广义的荒诞派文学,荒诞性在作品中往往具体化为生活意义的虚无、和谐关系的丧失、人的异化等等主题,从而使荒诞派文学中的审美意象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之作品接受史的角度来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效果"实现的过程。老舍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实现,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曾出现以政治、道德等非审美效果为中心的状况。这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接受中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从改变读者的审美经验的视界开始,逐步改变读者的整个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在老舍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中,对老舍作品的接受大体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哲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这也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活动以达到"打动读者的感情,震撼他们的心灵,铸造他们的精神"的目的,是文学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育之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构建着当代的审美观念,导致了转型时期审美观念时尚化、审美要求泛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审美认知图像化,文学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而进入了泛审美的时代。在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逼迫下,文学从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到接受方式都深深地带上了大众传媒的技术特性,作品大量增加审美消费比重,模仿成风,尤其是小说主动"触电",剧本化倾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