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月亮与六便士》秉承着毛姆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又借鉴了现代主义艺术技巧,通过淡化时间的方式,将小说叙事重点放在空间叙事上。故事在塔希、马赛、巴黎、伦敦等地点进行转换,以空间场所为叙事契机,推动故事的发展及人物的刻画,揭示出社会与人物的内在联系、空间场域所蕴含的历史意蕴以及角色的命运走向。结合小说的故事简介及非二元对立特点,探究小说的空间叙事结构与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派文学中,意识流小说艺术象征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人物心灵意识内容是意识流小说中构建象征体的主要生活材料,形成了多层次整体性象征基本模式,并在象征表现手法上凸现其独特的创造。这种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心理意识、心理物象、心理感觉印象、矛盾错位的心理意识以及物理时空意识内容等,同心理时空意识内容融汇去建构成象征关系。它所产生的美学特征是:象征意蕴的把握较为曲折;象征意蕴类型更为宽泛多样;象征的审美意蕴更为隐秘,更具有朦胧美;但哲理抽象性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3.
(红尘)是台湾著名作家墨人的一部洋洋百万言的长篇小说。小说生动细腻地叙写了龙氏家族成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所演的故事。故事以近百年中国历史上的列强入侵、义和团失败、国民革命、清王朝覆灭、军阀擅成作福等重大事件为背景,形象地展示了故事人物家庭的兴衰变故、个人的沉浮枯荣,以及他们的际会遭遇、生离死别、情感纠葛、修养志趣。小说在感性显现中,深刻透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状态以及国民心理,并揭示出造成民族巨大不幸的原因。在展示过程中,(红尘)着力塑造了一批各具个…  相似文献   

4.
离魂故事在古中国代小说、戏剧中,屡见不鲜,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隐含着丰富深邃的审美文化意蕴.离魂故事植根于古老的灵魂信仰,产生于对桎梏人性人情的封建婚姻礼法的叛逆,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男性的文化心理;而离魂故事所具有的哀婉、缠绵的浪漫色彩,也是其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小说故事精节的叙述、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主人公命运安排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所产生的冒险题材小说作了比较研究。说明了它们的相同与相似之处,阐述了形成两个地域同类题材小说异中之同的基本原因,即它们同受着其时商业经济的冲击,同受了近似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同处于相近的审美期待之中。文章由此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某些文学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6.
精彩纷呈的文化形成了《白鹿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说所描写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农耕文化、祠堂文化,以及具有传承性的岁时节庆礼仪、艺术文化民俗,体现出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以对仁义忠孝文化、宗法家族文化等厚重的儒家文化的反思,在对糟粕部分给以尖锐的批判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赞颂;通过小说中人物对文化形态的把握来探索与思考多种文化形态中所闪耀出的人文光辉,从而在文化广度上呈现出形态与价值相统一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符号学矩阵的建构,将《反美阴谋》中"幸存"和"屠杀"的二元对立拓展为四元,梳理主要犹太人物命运走向。小说更为深湛的主题意蕴得到揭示:罗斯通过这部小说透射出对历史潜在可能性的思考,探讨反犹主义对美国犹太人造成的巨大创伤,呼吁美国犹太人坚守正确的公民身份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人鱼”叙事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鱼”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一种蕴涵丰富的故事模式,“人鱼”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海洋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历时性演化历程,拓展和丰富了多方面的海洋文化意蕴,这是一个富有多层次价值的“海洋形象”和文化长链。  相似文献   

9.
《卡斯特桥市长》是托马斯·哈代一系列"威塞克斯"、"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非常出色的一部,其副标题是"一个有性格的人的故事"。主人公迈克尔.亨察德是一个具有生命激情和强烈性格的人,他身上的偏执、粗暴与正直、善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心理学认为,人物的性格由人物的人格结构来决定。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亨察德性格的复杂性,可以揭示出小说主人公亨察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斗争中逐渐协调平衡,性格也变得日趋成熟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0.
综观已有<故事新编>的研究成果以及这部小说集本身,<故事新编>具有若干欧洲"梅尼普体"文学的主要特征.二者能够在不同历史时空达成内在相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均具有狂欢化特征;二是鲁迅可能从他所喜爱的梅尼普体小说中得到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代台湾逻辑学的发展,一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逻辑发展史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台湾文化的发展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当代台湾逻辑学的缘起与渊源、发展与演变,本来就与大陆逻辑学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另一方面,当代台湾逻辑的发展又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格或特色。因此透过海峡两岸逻辑学的交流与互动,将会更进一步地推动逻辑学在大中华文化圈内的新开展。  相似文献   

12.
墨家逻辑与佛家逻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逻辑起源、逻辑特征、名言论、命题论、推理论、论辩及论辩形式、谬误论、后续发展状况等方面,对墨家逻辑与佛家逻辑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二者是差异与类同共存,并以此揭示两大逻辑的成就与不足,以促进逻辑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荒谬逻辑是《阿Q正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中荒谬逻辑的解读 ,分析了这些荒谬逻辑的由来和用意以及作者的创作动因。在《阿Q正传》中 ,荒谬体现着真实 ,荒谬中包含着机智和幽默 ,荒谬中透视出深刻和沉重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门第》中矛盾冲突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婚姻家庭的传统思考,它更多的彰显了故事背后的文化逻辑。"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带来的是情感的纠葛、文化的抵制。而"婚外情"的出现则向我们展示了婚姻中的文化认同再生产了新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荒诞文学是在西方荒诞文学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两者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西方荒诞文学具有人类寓言的特征 ,与具体民族国家的社会背景不构成特定指认的关系 ,而中国荒诞文学则具有民族寓言的特征 ,与中国的社会背景形成明确的特定指认关系。本文拟从中西文化交融和接受的方式的角度 ,对中西荒诞文学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其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国内应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最新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策略进行综合性研究。梳理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分为研究萌芽期、理论探索期、稳步发展期和总体深化期,对其特征和联系做了历史性动态考察;阐述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其中包括“三个亮点”和“一种趋势”,重点提出了“社会实效转向”的概念;探讨了国内应用逻辑学的未来发展策略,制定了“把握机遇、顺应形势”“积极探索、勤于借鉴”“敢于突破、重在创新”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7.
历史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观察评价和叙事角度的变换,必然形成对历史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长恨歌>、<马嵬>、<马嵬驿>就是这样对于杨贵妃与唐玄宗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对比剖读此类由相同反映对象衍变而成的历史文学文本,可以反观当下的思想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8.
亭鬼、亭怪故事是汉代诸多神秘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中冤魂申冤、鬼怪杀人等内容虽然荒诞,但一些情节却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不仅隐约地反映着某些历史真实,而且影响了后世志怪小说的创作。亭鬼、亭怪故事的出现和流传除有汉代人普遍相信鬼怪真实存在的背景外,亭所具有的特殊治安环境和功能,也使人们经常将亭与鬼怪之事相附会,这些构成了孕育这类故事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小说擅长制造某种虚拟性甚至是荒谬的历史故事情节,把某类特定人群的"关系"的演变指定为社会形态变迁的标志以表现文化、人性与生存范畴中的"历史",用欲望化、偶然化、神秘化的历史去重构为个体所认可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20.
1910-1920年,经过一系列知识生产和舞台的话剧表演,逐渐建构了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独特位置。该文从思想革命、戏剧改良、写实主义等角度,揭示选择易卜生的文化逻辑。易卜生能够被五四知识者选择作为文化资源,因为他正好契合了五四文化精英们的期待视野,提供了他们能引以为用的象征资本。"易卜生热"是五四的知识/权力机制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