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传播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表现出较强的娱乐化倾向,其影响波及到新闻传播领域,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受众、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就媒体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这一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在新闻娱乐化潮流仍在继续的情况下,加强对受众的引导是媒体的责任,我们提倡的新闻传播应该既能适应受众需求,又能正确引导受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传播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表现出较强的娱乐化倾向,其影响波及到新闻传播领域,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受众、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就媒体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这一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在新闻娱乐化潮流仍在继续的情况下,加强对受众的引导是媒体的责任,我们提倡的新闻传播应该既能适应受众需求,又能正确引导受众。  相似文献   

3.
刘懿宁 《国际公关》2023,(11):158-160
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并具有形式上强调吸引力、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要素的三个特征。当下,移动信息发展迅猛,社会化媒体成为新的新闻传播渠道。为了迎合受众,新闻娱乐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但目前大众传播的复杂情况导致了新闻娱乐化缺乏合理的标准与指导。本文主要以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及抖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社会化媒体中新闻娱乐化现象与动因,并尝试给出对策,以推动媒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及发展。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眼球经济"的发展,娱乐新闻逐渐变为娱乐圈的新闻,有时甚至沦为"绯闻"和"炒作"的代名词。当前娱乐新闻狭隘化、低俗化倾向给人们的思想行为及社会风气带来了极大危害。必须正确认识娱乐新闻的内涵、丰富娱乐新闻的内容,加强媒体自律和监督管理,引导受众客观看待问题,并对社会舆论做出公正评价,以根治娱乐新闻的狭隘化、低俗化,从而发挥娱乐新闻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受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一系列的现象入手分析探讨了目前新闻界存在的新闻娱乐化及其特点,从传播观念的改变和受众地位、文化素质、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新闻娱乐化的文化社会根源。认为解决新闻娱乐化走入向大众文化低俗化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媒体要发挥"把关人"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多年前媒体选择娱乐报道来满足受众需求的传播环境,到今天媒体制造娱乐话题供人们消费,我们看到传统电视娱乐节目与网络制造的结合更为紧密,这带来了对传媒发展新的思考。文章结合信息环境化的相关理论,分析电视娱乐节目与层出不穷的网络制造之间资源共享对受众认知及行为的影响,并对两种媒体的结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宗倩 《淮海文汇》2007,(3):26-30
新闻娱乐化颠覆了传统的新闻选择标准,而市场经济的推动更加验证了受众中心论在现代商业社会的适用性。在文化帝国主义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但须适应中国的国情。要恰当地控制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既要将冲击视为一种机遇,又要促使媒介行为自觉肩负起本民族现代化文化建构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媒体产业化改革以来,新闻娱乐化日益成为我国大众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大众媒体新闻娱乐化实践引发了诸多伦理问题,使新闻娱乐化成为了人们争议和批评的焦点。在"视觉转向"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娱乐化的诞生引发当下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媒体新闻娱乐化实践中媒体社会公器角色缺失。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建设中,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善良(正当)原则和带有一点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媒的娱乐功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闻报道中,娱乐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工具,媒体具有向公众提供信息和事实真相的责任,与社会舆情保持着密切联系。新闻娱乐化现象,对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需要从国家政策、媒体建设、传播受众等方面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当前,媒体的娱乐化现象是学界批评的一个重点,很多人认为媒体的娱乐化使受众变得顺从和堕落,媒体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成为赚钱工具。本文认为,当前对媒体娱乐化的批判在受众、传播者、媒介属性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前提误设,媒体娱乐化现象自有其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1.
犯罪新闻的娱乐化就是以娱乐性为框架架构犯罪新闻,它是媒介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范式转换过程中的一种价值歧路。犯罪新闻的娱乐化导致媒介环境监测与预警功能的迷失、罪感与耻感的沦丧、道德省思能力的消弥。犯罪新闻报道应当全面反映和体现法律的精神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都选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作为分析的文本,却极少采用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自然灾难新闻等来作为研究对象.文章选取灾难性新闻语篇为分析对象,以期对现有的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文章旨在通过研究美国媒体对汶川地震事件的报道,来论证主观性同样存在于貌似"中性"的灾难性新闻语篇中,并揭示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这个大众媒介时代,原本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日常生活改头换面。以电视为平台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文章分别从电视民生新闻、日常生活电视剧和电视娱乐节目三个常见的电视节目形式入手,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日常生活元素在电视文本中的表征,揭示了日常生活对电视节目运作以及电视文本意义的生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电视媒介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服务,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第一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新时期以来开办的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对电视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迫切性,在新闻节目、专题片、纪录片、文艺节目、访谈节目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促使电视媒介能够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完整性,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大众媒介接触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 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均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杂志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通过电视、广播和新闻网站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此外,虽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负面倾向,但美国民众通过各类媒介接触中国新闻的总频率却与其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这是由于美国民众通过其他渠道接触到的有关中国信息相比媒体的新闻报道更为负面。  相似文献   

16.
三网融合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格局,也必将对传媒的生产和传播提出全新的要求。这样的格局下,电视媒体如何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如何更新新闻采制理念,抢到发展主动权?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的分析和前景梳理,对国外网络发展进行对比,提出电视新闻发展的新对策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重要的消费群体。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了解传媒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交往、娱乐消费、政治参与等方面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合理利用大众传媒,促进大学生自我成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催生了新闻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确立了用户的主体地位。掌握用户对于媒体的使用动机、选择理由及满意程度,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资本。为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以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分析法具体探究青年群体对新闻媒介的接触状况,及使用动机满足程度与媒介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用户对非官方新闻媒介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以新闻微博与移动新闻客户端为对象,媒介接触会影响新闻媒体对用户动机的满足程度和用户对新闻媒体的媒介满意程度;媒介使用动机的满足程度与媒介满意度间存在正向相关。为提升用户对新闻媒介的满意度,实现用户依赖与忠诚,必须在信息动机上强化内容定制,在便利动机上完善信息分聚,在娱乐动机上重视用户创造,在社交动机上追求社交化、本地化与移动化的有机整合,进而塑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移动新闻客户端。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快速赶赴灾情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一系列媒体手段将灾情信息真实、客观、快捷地传达给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各自特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信息发布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媒体联动的程度之高,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20.
传媒是城市的产物,却又反哺着城市,包括城市电视媒体在内的现代传媒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电视新闻报道在传播城市品牌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内容上关注城市百态、营造城市氛围、倡导城市文化、突出城市特色,报道手法和叙事语言上,多采用平民化的风格,表现形式丰富。它以动态日志的功能,每天以影像的方式记录着城市里发生的一切,它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品牌影像志。但它同时也因为其固有缺陷在一定意义上削减了对城市品牌的传播和影响力。我们需要通过主题新闻策划、提升新闻品质、提升媒体形象等举措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城市品牌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