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艾米莉·勃朗特以<呼啸山庄>驰名文坛.自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和研究,可说是汗牛充栋.然而,这部奇书的作者留给世人的约200首诗歌却很少有人问津,研究更是鲜见.本文查考、梳理了现存的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编辑和研究材料,试图让女诗人艾米莉·勃朗特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从源头上探究<呼啸山庄>提供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狂放不羁的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展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艾米莉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性格,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描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人类最崇高的爱情与人性.在众多人物当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性格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古诗归>是明代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评选的一部古诗选本.该选本大量选入古逸诗、<易林>、郊庙乐府等隐语式诗歌,不仅在表达方式上与佛禅话语相同,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古诗归>也体现出竟陵派对"精神"本体的追求与禅宗自悟体道的内向超越之路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作为中国第一部佛教徒自造的佛经,对后世影响之大,已超越了禅宗的范围,超越了佛教的范围.而且.它在语言方面也与它以前的经文不同.它不仅充满了中国式的机智与幽默,又具有浓厚的哲学韵味和文学韵味,特别是在人物对话的描写方面,犹见功夫,实在值得一谈再谈.  相似文献   

5.
<李自成>是著名作家姚雪垠耗时42年创作的一部反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为了实现其"笔墨变化,丰富多彩"的审美目标,姚雪垠化用古典小说的一些情节,创造性地继承古典小说运用诗词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运用动静相衬、声色相映的传统艺术方法营造意境进行景物描写,充分体现出古典文学艺术传统对<李自成>创作的影响.继承古典文学艺术传统是姚雪垠小说追求民族风格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我们可以把握纳莉·丁这一关键人物的言语策略和围绕她而展开的结构安排,从而发现作品持久的魅力正是来自于作者在形式上的创新追求和对19世纪上半期,即英国资本主发展时期各个阶层之间矛盾冲突的真实描绘.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视阈下<边城>起降沉浮、祛蔽返魅的经典化演进,归因于作者超越接受环境的忠实创作和作品内涵深蕴的接受美质与艺术价值.<边城>以其无穷的思想艺术魅力不仅突破了时代和政治的困扰,给人类塑造了心驰神往的理想家园和诗意栖居地,而且使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为读者摆脱现实困境的束缚提供了一个向往和奋进的精神力量.它曲折跌宕的复杂接受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错综关系,而且必将给当今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以深刻的反思和悠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新世训>是一部根据于新理学世界观、并与其人生境界说相表里的生活方法新论,是"贞元六书"中唯一对"道中庸"和人伦日用之理进行充分阐述的著作.在冯友兰人生哲学的建构过程中,具有承启和转折的作用.作为一部泛伦理学的著作,<新世训>发展和更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在诸多哲学概念上,与<人生哲学>和其他"贞元之际"所著书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新世训>从尊德性到尊理性,完成了对宋明道学的超越,同时,又从重思辨到重觉解,实现了"新理学"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勃朗特以《呼啸山庄》驰名文坛。自这部小说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和研究,可说是汗牛充栋。然而,这部奇书的作者留给世人的约200首诗歌却很少有人问津,研究更是鲜见。本文查考、梳理了现存的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编辑和研究材料,试图让女诗人艾米莉.勃朗特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也为进一步从源头上探究《呼啸山庄》提供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人既与自然有同构性特征,同时又创造了禁锢自身的文明.文明的诞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人类性别意识两极的冲突.文章由此重审<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作品,探讨了人的本性、性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初步提出人理想生存状态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鲁迅创作<故事新编>,借鉴了多种艺术方法,目连戏艺术的借鉴和运用甚是突出.两者表现出诸多趋同性,诸如:文本意义的寓言性表达、抽象化类型化人物创造和怪诞化的情节等.当然,鲁迅有对中外多种艺术方法的自觉运用,因而<故事新编>便有对目连戏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原型批评的观点,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和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是古老的爱的原型的再现;《呼啸山庄》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及艾米莉个人天才的结晶。这个结论解释了艾米莉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何处,也藉此解开了《呼啸山庄》中一些长期困惑人们的谜。  相似文献   

13.
从整体性的艺术认知观、功能性的艺术欣赏观、形象性的艺术表现观、变易性的艺术审美观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周易>象数思维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揭示了<周易>象数思维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阳春集>就其写作数量、艺术水准、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说,都是超越南唐时代的,它应该是柳永之后、晏欧之前时代的产物.正中体形成历程全然没有任何蛛丝马迹,<阳春集>中出现的地名风物与冯延巳身世及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也不相符,如冯词中出现的"芭蕉"等物象即与其身世不符,咏梅词<鹊踏枝>则改窜自宋人杜安世之<蝶恋花>.由陈世修编订的<阳春集>很可能是一部伪作,其词作来源应与杜安世的<寿域词>有关.  相似文献   

15.
格非近年的小说写作一改其往昔的"先锋"姿态,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回归传统的倾向.其近年的两部长篇小说<人面桃花>与<山河入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就明显表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借鉴与继承.宝玉与谭功达,黛玉、妙玉、晴雯与秀米、佩佩,甄士隐与陆侃等人物形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性格特点、相似的精神内涵和近乎一致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圣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而且是英语文化的重要支柱.<圣经>中大量的有关人物、事件、动植物的词语影响了英语语言,而英美文学中许多创作题材、语言素材和题目,以及英语习语、英语词义派生、英语格言、英语委婉语等皆源自<圣经>.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进程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和历史地位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进行重新定位与评价.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新解读是马克思研究史、研究轨迹的创新,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研究提供了源头.这一文本体现了马克思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间的传承和超越关系.可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成为千古不朽之作,是由文本中体现出的超越时代的思想艺术成就所决定的.在思想成就方面,全文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易经>和孔子、孟子思想中的传统忧乐观并有所升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先"字,要求国家顶级政治家不应黏滞于一时一事的政治得失,而应具有见微知著、由近及远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精密考察国家的发展态势,谋划出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发展方略;一个"后"字,则要求政治家在重大谋划取得成功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幸福安康之"乐"时,能保持"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高尚情怀.在艺术成就方面,全文既成功将骈文与散文的写作技巧融为一炉,又成功将"赋"与"讽"两种创作方法融为一体,通过隐喻、讽喻等艺术手法的巧妙使用,达到了"精喻"的完美艺术效果.<岳阳楼记>既体现了中国"文以载道"的优秀创作传统,又体现出文质彬彬的最高文艺美学理想,堪称超越时空的经典美文.  相似文献   

19.
柳青的<创业史>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由于它们各自所反映的宏大的历史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而都被视为史诗性作品.然而,如果以史诗性作品的标准对这两部长篇小说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则不难看出,<白鹿原>的文化底蕴要比<创业史>更为宽广和深厚,因而,史诗品格也就更为鲜明和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柳青的<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极左观念的束缚,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往往不是从丰富的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模式;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超越了时代和政治的局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历史视野来观察、描写生活,从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度的历史真实与丰富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理想形象,其塑造的成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兼采新、旧道德之长,恪守忠孝之道,克己奉公,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艳阳天>试图展示萧长春的无瑕品质.但在不经意间暴露其蔑视传统文化却未免粗鄙的私欲、本性.柳青"修辞立其诚",粱生宝形象有温暖人性内容;浩然不能直面丰富人性的现实,萧长春形象没有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