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后现代的模仿虚构,与现实主义的模仿自然和现代主义的模仿理想具有不同的主体参与方式、与现实的相关性、与现实的距离、真实性准则、虚构上成规则。后现代的故意(滑稽)模仿颠倒了传统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破坏了传统艺术真实。作为一种自我相关艺术,它不直接言及现实,基本上是远离现实的艺术。但它通过对虚构真实性的自我揭露和自我循环,重新提出虚构对现实的真实性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两种小说真实的倾向──新写实小说与新潮小说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小说的真实性仅仅在于对现实真实的反映这种观念提出质疑,并由此肯定新潮小说尝试在文本中建立虚构真实的努力,指出新潮小说由于追求文本真实而故意破坏小说与现实真实的关系。同时,赞成新写实小说为反映现实真实所进行的探求,但批评它过于偏重社会文献真实而排斥叙述和虚构的真实。并认为这种小说真实的纯正性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3.
约瑟夫.海勒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质不仅体现在"黑色幽默"的创作风格上,更表现在文本的重复叙事上。其重复叙事呈现出多种艺术形式,对深化小说主题有重大意义。海勒在其主要长篇小说中一方面以人物回忆、事件循环、互文性、病态模仿等变形手段丰富了重复艺术;另一方面,这些多元交叉的重复叙事策略强化了小说人物面对荒诞现实无能为力的窘境,解构了西方文学中"以人为本"的传统理想。  相似文献   

4.
小说无法追求到与现实一体化的真实,虚构真实不来自与现实真实事物的直接对应,而来自与现实相差别的符号系统,符号对于真正事物的表达仅是真实的幻觉,表明一种真实被现实承认的可能。古典小说力图建立真实的感情空间以替代对现实的感觉,20世纪小说的极大特点,是虚构真实的符号化,并以此超越现实真实的幻觉  相似文献   

5.
贾丽萍 《东方论坛》2008,4(2):50-55
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艺术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是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小说突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6.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关注的"现实"范畴,还是思索小说所关注的"可能"范畴,都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真实。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文学能穿透现实观念的束缚;艺术真实之真在于给现实生活以启示;文学艺术中的虚构,是生活真实的完善者,而非对立者。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事小说在崇尚实录的同时,并不排斥虚构.虚构的大量使用,固然是由于小说文体本身的特殊要求,但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下层作者的艺术需要、文学观念、文化心理,乃至市场关注.在明亡清兴背景下,时人文学观念、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迁,进而对时事小说虚构艺术产生了特殊影响.时事小说虚构也许不符合时事真实,却符合艺术、思想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葛西善藏是日本传统私小说的代表作家,“真实性”是其作品的典型特征之一。他所追求的真实,根本上在于自我心境的真实表现。葛西善藏通过对故事情节、环境和人物的虚构与夸张,穿插运用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研究葛西善藏小说创作中虚构的表现、作用及其虚实相间的艺术风格的成因,对于阐释日本私小说与虚构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虚构世界自我包含的本质将确定事实转变为虚构世界对现实的不确定内客,与具体现实相背离,而与虚构世界自身相统一。我们面对的现实,已经包含着不同的虚构,小说的虚构世界一方面是对现实的虚构倾向的加剧,另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融合,虚构世界意味着与事物的事实状态相背离,这种背离是一种与现实的特殊融合形式,只有背离事实状态,才可能揭示出非事实状态的现实,背离事实意味着我们对某种现实的认知失去事实的控制,必须从与事实相反的虚构世界出发来全新把握和表达这种现实。这使虚构世界显示依赖现实又返回现实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