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县域经济为对象,通过设置虚拟变量的方式论证了石漠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石漠化对区域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通过Probit模型检验的方式论证了导致县域经济致贫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县域经济是否陷入贫困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上年和今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及与农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涉农因素,如经济作物发展状况和乡镇企业单位数。  相似文献   

2.
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的内涵,探讨喀斯特石漠化与石漠化土地的分级问题,阐述喀斯特地貌及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分析说明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的危害,深入解析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的原因与过程,提出了典型喀斯特季节性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一个“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共生的区域.经过相关的试点工作以及与其他移民方式相比较,开展生态移民教育进而推动该区域的人口“出山入城”是一种可行的移民工作方式,也是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应该对生态教育模式加以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现树木与树人的生态效应与社会效果,提升执政的绩效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例,对石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干扰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诱发石漠化发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筛选确定了全省3000个贫困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贫困状况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山东农村贫困状况综合表现为“四低一差”,印农民收入低、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低、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为此,提出了5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这个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提高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以及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把“地区差距还明显存在,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作为当前工作的问题提出来,并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这里,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谈谈如何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和作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一、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低制…  相似文献   

7.
以文献分析和扎根编码的方法,分析不同主体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发现:部分研究运用“贫困文化”理论以解释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表征,使得西方话语构建的“贫困文化”在国内学界话语中发生变形。“贫困文化”逐渐被构建成贫困地区文化的集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集体表征是具有区域性的,倾向于认同经济后发展地区带有这种文化特征;公众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则倾向于个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个体表征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认为“贫困文化”是个体主观意识不强或能力不足所致。同时,对“贫困文化”的认知在学界与公众之间出现趋同也说明,带有发展主义阶序关系的价值评判方式,已逐渐通过话语权力的影响,将“贫困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文化表征推向公众认知领域。这使后发展地区的人们成为“贫困文化”的指称对象,难以真正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因此,学界话语有必要在了解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丰富“贫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表征,从而构建后发展地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地区兼具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特征,在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是政府扶贫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其经济发展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维度建构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模型:外在推力——政府的"生态导向"激励、外在压力——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生态偏好"以及内在动力——小微企业自身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促使三种力量形成最大合力,构成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从而推动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川东是一个生态环境、经济结构比较特殊的地区,境内多山,耕地数量不足且细碎化程度严重;工具落后、牲畜不足、化肥缺乏和水利设施荒废,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产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征壮丁”补充兵源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以及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更进一步制约了川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导致农民农业严重不足,成为其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金融支持与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农业也一直是发展链上最为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由低生产率造成低收入、低收入导致低储蓄和低资本积累水平进而低生产率的这种贫困恶性循环使得传统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 增加资本积累是从所谓“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的一条重要出路,通过对农业的投入进而增加资本积累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构树种植是最近新兴的一种扶贫项目,构树因耐碱耐酸的特性能在石漠化土壤中生存并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自身植株的经济价值又能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提高经济收入水平。黔江区拥有南方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象逐渐严重,导致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土地收益逐年降低。无论是利用构树治理石漠化土地,还是通过发展构树产业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经验都相对欠缺。本文在黔江区扶贫攻坚、全面脱贫的背景下,对构树扶贫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对其遇到的困境进行简要分析,并借鉴湖北及贵州两省构树扶贫模式提出具体解决对策,以期帮助黔江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乡镇减轻生态灾害并脱贫增收。  相似文献   

12.
南川属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提出:草食畜牧业是南川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产业,加快草地建设、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是南川地区解决经济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南川地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有利条件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明清时期的方志、游记、奏折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结合今日石漠化的表象特征和敏感性因子进行分析,初步复原这一历史时期云南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并梳理了明清云南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两代,人口的增长、土地的无序开垦、美洲作物的传入与种植、自然植被的破坏构成循环,造成了人地矛盾的加剧与生态系统的恶化,从而使石漠化程度趋于加重。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地区是清代前期贵州矿业开发最集中的地区,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从事以矿业为中心的各类经济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巨大的人口压力,但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不容小觑。本文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研究清代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森林破坏等环境问题。最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剧了石漠化进程;二是森林资源的耗竭。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是特定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每个民族都具备其特有的传统生计方式。都安布努瑶族长期生息在高度石漠化的喀斯特山区,该地区土体浅薄、土壤保水性不足,对植物种类成分选择性强。面对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布努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一套适应于当地生存环境的传统生态智慧和技术技能,从而使本民族得以发展延续,并凭借这样的生态智慧和技术技能有效地控制了石漠化灾变,化解了生存环境中的结构性缺陷,使得看似极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也能成为可以利用和改造的家园。这一事实足以表明,布努瑶族能够将世人视为“土地癌症”的灾变实施有效地救治。  相似文献   

16.
对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表现在水资源短缺、萎缩、浪费与污染;森林、湿地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草原、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气候与自然灾害频繁,损失严重等各个方面。这其中有自然原因,但更多地是人为因素。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循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寻求维持良性循环的农牧业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工业治污力度;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市场经济激励机制;强化生态意识,优化生产、消费习惯;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产效率优势比较指数、规模优势比较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中部地区的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农产品生产效率优势比较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没形成规模效应,缺少自己的品牌。建议中部地区应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树立品牌;需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产品贸易对农村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农业贸易的比较优势日益突出,农产品进口越来越集中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越来越倾向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农产品贸易的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富裕的比较优势,弥补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不足,而且增加了农业就业。实证分析证实:农产品贸易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性化。农业经营比较利益偏低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方面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都需要有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因而,应设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协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