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进步对影视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早成定论。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步进展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虽然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中一再强调“电影是一种幻想的现象”,把电影的产生归结于“萦绕在这些人脑际的共同念头”,把电影看做是游离于技术之外,甚至是阻碍电影产生的东西,但事实上从电影的起源看,没有一定水平的技术进步便不会有电影的产生。电视的诞生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从机械电视到电子电视的飞跃,如果没有技术做基础是不可能达到的。技术进步不仅仅为影视艺术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且对于影视…  相似文献   

2.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直至整合的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 ,既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 ,现实的可能性 ,必然性以及新型的整合形式 ,又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同时也说明了影视合流、互动、互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2013—2014年重庆市戏剧与影视学研究在数字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电影和戏剧戏曲创作、学科点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果,重庆市的戏剧与影视学发展在电影、数字艺术及动画艺术、新媒介及电视艺术方面实现跨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并在影视实验美学向数字、仿真、交互交融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4.
1自法国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短片以来,影视艺术已走过百年历程。与伴随人类文明进程而前进的历史学相比较,这百年时光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是相对于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影视史学而言,这是一段丰富而充满变化的历程。影视百年见证了影视艺术的生长、发育、成熟,当大众文化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球,俘获了数以万万计眼球的注意力之时,作为其生力军的电影、电视,因在传承文化、建构历史等方面所肩负的使命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知识界分别从文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出发给出了不同的解读,而西方…  相似文献   

5.
论影视技术、艺术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视技术是发展电影电视的第一生产力,但不是其生产力的唯一和全部。影视技术与艺术并非浑然天成,二者的交叉,融合必须以技术的艺术化和艺术的技术化、即智能技术为中介,实以知识创新或知识革命为根基。电影电视乃是多元交叉的一整套复杂而开放的整体系统,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与繁荣,亦即维系于整体综合条件、整体综合系统的创造或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并不漫长的中国电影、电视的发展长河中,南通人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谱写出光辉的篇章。从上一世纪30年代起,继赵丹为代表的一代电影大师之后,有近百位南通籍影视工作者走上银屏,涉足导演、编剧、表演、摄影、剪辑乃至策划、制片、评论等各个领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艺术群落和影视谱系。其历史跨度之长、涉及  相似文献   

7.
[摘要]影视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明显长处,其声画并茂的传播方式有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这使得影视媒体理应在羌族文化传播领域肩负起重要职责。当前,影视媒体在许多节目、作品中努力再现羌族传统文化,有效发挥了自身传播功能,但在某些时候影视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于羌族文化的介入过度,客观上产生了人为建构羌族文化的情形,不利于羌族文化的发展。为此,应当更多制作电视纪录片、“文化志”电影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羌族传统文化在影视媒体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文学的立场出发,早期的电影不被看作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但与此相对照的是,新生的电影对传统文学的改编,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未停止过。电影及后来的电视对文学经典改编,一方面帮助电影度过最初的危机,促进了整个20世纪影视艺术的长期繁荣,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甚至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创作规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一部分当代经典作品具有了明确的"影视化"特征。影视改编一般可分为"忠实的改编"和"自由的改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无论从影视改编的数量上,还是从其改编方式上,都显示出影视与现当代中国文学名著不断疏离的趋势。此种趋势的形成,首先是文学、电影、电视这三种艺术形式各自发展、相互影响的结果。其次,还反映了新时期以来文人的启蒙心态向世俗心态逐步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中向前发展。电影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最终带给人们的总是不断的惊喜。作为媒介,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艺术,它无可替代的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享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也在不断的寻找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点。影视合流时代,数字电影时代,数字化影视趋同时代,也就不可避免的到来。本文通过对电影电视发展历程的比较,对影视合流现象以及对电影自身在技术上的突破的分析,着重分析数字化影视趋同及存异的利弊,从观众需求和商业价值两方面分析影视过度趋同的前景。数字技术的成熟,也许会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又一次革命,然而影视只能趋同存异地发展。在迎来又一次巨大挑战和冲击的环境中,电影如同它走过的历史,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性,相信电影仍然会带领人们走进影院,领略另一番惊喜和震撼,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戏剧与影视跨界由来已久,尤其在叙事与传播上,戏剧与影视既各有范围又互有跨界。无论外国还是中国,电影之成为艺术总是与戏剧“互文”,电影和戏剧在叙事上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且同属时空双跨综合叙事艺术。数字技术条件下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为戏剧影视等艺术的跨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改编成为戏剧影视等跨界多向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戏剧影视等艺术的传播路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影视文学是一种最大众化的艺术 ,这里说的影视文学指的是影片摄制组 ,根据剧本内容在导演的综合性思维指挥下 ,共同创作出的通过借助镜头、画面诉诸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 ,利用蒙太奇手法所构成的近于现实逼真的电影、电视和激光影碟。影视文学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影视文学没有诞生之前 ,戏剧艺术风靡整个世界 ,并且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由于戏剧艺术受时空和舞台的限制以及没有画面的流动感和跳跃感等 ,最终将要被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所代替。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迅速发展 ,机器大工业如狂澜怒涛席卷了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在电子媒介扩张和纸质媒介相对萎缩的大背景下,电影、电视与文学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电影、电视不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而且开始将其媒介产品和表达方式输出到文学领域。不论是从影视剧本到小说的写作流程、从影像叙事到文学写作的趋同,还是从影视产业链衍生出影视同期书来看,影视在这些传播活动中都是信息发布者,占有主导地位,而文学则因成为信息接受者而具有了次生性。这改变了以往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模式。这种角色和地位的转换是在影视与文学之间媒介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并加快了这一媒介权力重构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就目前学界的一般学科分类而言,人们或是将广播与电视合在一起形成"广播电视学",或是将电影与电视合在一起形成"影视学",似乎还没有看到将"广播影视"整体地看成一个学科且命名为"广播影视学"这样的做法。本文认为,"广播影视"不仅早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广播影视学的学科基础平台由广播、电影、电视三种媒介本身发展所带来的"汇聚"而形成,是大众传播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忽略电影作品的艺术特性,用文学审美的方式处理电影作品,是长期困扰电影研究、评论的一大难题。电影审美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处理电影审美意义。影视思维的核心是镜头。镜头是视听语言的综合表现。本文着重分析了视听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指出“形”的质感和现场性决定了影片的感觉形象的力度;在现代电影中,色彩从单一表意功能发展成为综合表意系统:而镜头和叙事顺序的安排,对影片意义的确定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的成功转换,是实施语言艺术向视听艺术转换的一项浩大、综合性的艺术处理。创作者必须把握文学与影视的异同特点;遵循从根本上把握原著精髓;选择高素质编辑群体;选用高水准演员及完美体现影视综合艺术特殊勉力的原则,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名著”。  相似文献   

17.
1 在《红楼梦》流传了大约100年之际,现代科学技术给社会孕育出了艺术家族的“第七女神”——电影,大约又过了40多年,育出了电视。电影和电视以其视像性、声像性和蒙太奇的魅力,为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表现天地,使二者交相辉映,同放异采。历来,宝玉、黛玉、宝钗、凤姐的鲜明形象都是通过白纸黑字映入读者的大脑中。谁真正见过他们的相貌,听过他们的声音,偿过大观园的秀姿?这些,文学不能影视艺术能。影视形象的直观特点增强了文学的敏感性,使影视观众的感受和反响比  相似文献   

18.
论数字影像及其真实性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影像对传统电影电视的巨大冲击 ,乃是在制作方式、生成方式与存储介质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尽管它竟可“以假乱真” ,但是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数字影像的真实性要求。影视制作者依然必须根据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抑或感觉的真实来生成数字化虚构影像的创造性真实。真实永远是一切艺术的生命。电影无论在中国乃至全球 ,都不会在短期内步入“后电影时代”而濒临消亡。  相似文献   

19.
2012年6月2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省电影家协会、浙江传媒学院和《当代电影》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师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影坛主要出现了五种电影思潮,即“教化”思潮、“为人生”思潮、“娱乐”思潮以及“为艺术”思潮、“革命”思潮。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对于电影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对于电影的审美特性、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等的思考和探讨,体现出当时中国人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认知。这些电影思潮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而又在或相同或矛盾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