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首次提出"跨地域性交往”的命题,探讨了自农业文明产生以来,人类交往形态从地域性交往向跨地域性交往和世界性交往演变的历史趋势,及其对工业文明诞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重视大学师生有效交往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本文认为实现大学师生有效交往,必须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知识交往为核心,学术交往为空间,并通过情感交往来实现师生有效交往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教育生成人,要在“交往”中进行。“交往理性”是一种包含“公共交往”和“个体交往”的双重交往行为。即,“教育交往”首先从根本上是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公共交往,它是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着力点;其次才是由人的主观努力、意志来承担的“个体交往”,它是教育培养人的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交往理论是本世纪国际上最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题之一。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从交往的视角看教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交往主客体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完成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幼儿不会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现象,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必须从4个方面重视和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一要了解幼儿的交往状况,分析幼儿交往能力不足产生的原因;二要通过设计和开展有针对性的交往活动,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三要注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四要注意取得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培养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 ,对原始交往、传统交往和现代交往进行了简要考察 ,既探讨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交往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 ,也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课堂应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交往活动开展最充分最彻底的领域。由于大学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原因,今天的大学课堂教学交往表现出教学交往单边化、教学交往形式简单化以及交往载体不可超越性等不足。我们必须确立交往双方的主体性,加强对话,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学课堂教学交往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完成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幼儿不会交往、不敢交往、不善交往等现象,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必须从4个方面重视和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一要了解幼儿的交往状况,分析幼儿交往能力不足产生的原因;二要通过设计和开展有针对性的交往活动,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三要注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四要注意取得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培养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交往形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学者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范畴是后来的“生产关系”范畴的雏形。其实 ,“交往形式”是一个比“生产关系”更宽泛的概念 ,“交往”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前提和必要条件。《形态》中的“交往”和“交往形式”是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范畴 ,不应与生产关系范畴相等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分析了交往的产生,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变迁的历史形式,以及理想交往的本质与现实条件.但在这方面,哈贝马斯却独辟蹊径,将马克思的历史观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在众多理论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人的存在、解放和全面发展与人类的交往活动密切相关,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之上。我国当前存在着庞大的日常交往体系,抑制着普遍交往的形成,成为社会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滞力。因此,变革日常交往,加强非日常交往,实现普遍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国民交往突破了传统社会人际交往呈现的差序格局,强调国民之间等距离和无分别的交往:业缘、趣缘、利缘成为构建国民交往关系的重要媒介;陌生人交往成为国民交往的重要形式;公共交往是国民交往的突出特点。国民交往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培养国民社会信任和公德两种德性,推动国民交往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看作是对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交往行为为何合理?交往行为如何合理?交往行为为何被扭曲?交往行为在现代如何合理实现?依托交往合理性概念,哈贝马斯建构了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中的一般与个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把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生活世界与系统、交往行动与目的行动、交往语言与独白语言作了厘清,阐述了<交往行动理论>构建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交往行动理论是其精髓.根据交往行动理论,他构建了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要是指主体间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求的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生活世界作为主体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背景,它的结构在现代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即产生所谓殖民化问题。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实现交往合理性为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交往合理性就是要寻求交往行为的合理根据,这个根据主要是交往主体间普遍认同和遵循的规范,实现交往合理性还需要交往主体选择合适的语言、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作为达到理解和共识的中介,提过重新界定理性,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为解决交往异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交往从现实交往中分化出来 ,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我们在关注人们通过网络交往给现实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应重视网络交往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良性作用 ,因势利导 ,使网络交往成为现实交往的一种补充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 ,有助于确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交往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学实践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是大学师生之间一种精神、信息、情感的交流,是大学生命主体的活动形态。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中存在着交往不足的现象,针对此,迫切需要树立科学的、开放的大学交往教学观。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是在分析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起交往理性概念的。他是以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二元分立为基点,赋予交往理性以对抗工具理性的使命,通过“交往理性”这种新理性观的确立,解除了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和“先验理性”的设定,摒弃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取消了主体中心主义的独裁,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传统的“理性”观,也为现代人逃离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交往问题是普遍关注的新视点。师生交往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成功的德育教学离不开师生交往 ,正确的师生交往将进一步促进德育教学。正确师生交往的含义是多层面的。正确的师生交往应当遵循多重交换的原则 ,应当调动课堂内外相互衔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劳动异化与交往异化。其中交往异化指的是交往主体关系客体化,即一个主体不把与之交往的另一个主体视作主体,而是视作手段、工具、客体、物。现代人依然处于马克思所定义的交往关系异化状态中。现代人的交往异化状态主要表现为交往关系的功能化、表面化、货币化、疏离化等现象。如何摆脱现代人的交往异化状态,使人在交往生活中享受健康交往方式带来的人生乐趣,使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