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文学江南作家塑造了一系列江南乡村女性民俗形象,并将婚姻、生育、信仰等民俗巧妙渗透于女性形象刻画之中。对女性的发现与民俗的书写一方面反映出现代文学江南作家对吴越文化精神的深刻体悟与承继,另一方面也可透视现代文学江南作家深厚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研究他的女性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复杂、矛盾的女性思想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批判安凌摘要金庸的新武侠小说,除了在语言、艺术上臻于较高境界外,更主要的是他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批判。笔者试图分析金庸小说中的民族心理、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这种心理、文化的批判。关键词金庸小说,反传统我们在金庸小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逐渐褪敛了形式探索的锋芒,从虚构的修辞性现实到对存在境遇的深度探测,先锋作家在叙事转型中重新出发。格非的“智者叙述”及其知识分子书写,在偶然、荒诞与反讽的叙事情境里,刻绘了文明暮色中的知识人画像,以及飘扬在文化废墟上的欲望旗帜。格非对存在的考证不仅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危机提供了精神备忘录,而且点燃了文化灰烬里未熄犹生的薪火余温。  相似文献   

6.
从民族志与文学融合的视野看,转型期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的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前提,以少数族群的历史、现实及地方性知识为描述对象的文化书写。它记录了不同地域少数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保存了某些即将陨落和消失的部族文化传统,部分真实地描摹和还原了转型期民族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变迁,从而成为一种考量民族文化保存和变异的活态文本,具有当代民族志的性质和意义。汉族作家跨族文学体现了中国多民族文学和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推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和民族文化新格局的创建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分析讨论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赫斯顿、沃克、莫里森及内勒的代表作文本之间多维度的互文勾连关系,即从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角度来探讨小说对非洲及非裔文化的挖掘和指涉,以及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角度来探析几位作家对颠覆圣经文化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小说之间的创作思想内涵之间的观照,论证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文学书写传承性。  相似文献   

9.
“乡土”既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精神性存在.在现代文学时期,故乡作为背离乡土的现代作家童年经验中的重要部分,能充分满足现代作家精神返乡的需要,在作家笔下成为了主要的文学表现题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完全绕开自己的故乡,他们以故乡为依托,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现代作家的故乡书写又和古代作家的怀乡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现代作家是在获得了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后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再反观故乡的人和事,虽然也对故乡家园含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有对亲人的怀恋和对故乡景物、人性人情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故乡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五四”作家对民俗的关注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对民俗的描写使“五四”乡土题材小说具有开阔的思想视野和丰厚的文化意蕴,显示出更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1.
独特而神秘的雪域高原造就了藏族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富有民族气息的民俗文化。青藏铁路为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了便利而舒适的乘坐条件,如何客观分析青藏铁路对藏民族民俗文化的影响,如何保持其特色和发扬其优势成为又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民间舞蹈资源极为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正在逐步淡化甚至消失。深入地研究、探讨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注重民族特点,充分运用各民族舞蹈语言及注重体现民俗性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对于创作出当代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方言写作无疑将是从另一个视角去保护民族文化的举措之一。方言是民俗底蕴的凝聚,汉语方言写作不仅可以保护民俗文化,而且能拓展写作渠道,丰富写作风格,从而进一步实现汉语写作生态化。对汉语方言写作进行历史、民俗文化和审美观照,以挖掘汉语方言写作的民俗文化意味,考察其审美意蕴,也就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 ,宗教节日和民间节日之间尽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但萨满教祭典对民间庆典和节日活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有些萨满祭典活动由于本身就带有为全民的平安、幸福而祈祷的特点 ,所以这种祭典很容易成为全民性的民俗节日  相似文献   

16.
民俗集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心理的等诸多文化因素于一体,是最具审美特质的"生活材料"。我国现代小说家对女性的婚姻习俗、禁忌恶俗和信仰习俗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这些民俗成为作家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生存状况、文化心态以及解剖国民灵魂的最好标本。  相似文献   

17.
湘西民间家具的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反映了湘西地区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变迁。湘西民间家具保存了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与习俗,见证了湘西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与历史变迁;湘西民间家具的文化气质体现了湘西人对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之情,蕴含着湘西人自然观、审美观和生活观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湘西民间家具的造型淳朴、雕工精细,雕刻题材丰富等造型与装饰特点体现了湘西地区文化与审美的多样性与融合性;湘西民间家具在布局与陈设的反秩序特征,集中体现了湘西人对人与自然的尊重;湘西民间家具的就地取材、生态环保、朴实无华、经久耐用,展现了湘西民间家具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南岳衡山的民俗文化是在崇拜衡山山神司天昭圣帝的基础上 ,融合佛、儒、道文化与民间文化、民俗民风于一体产生的。这一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为元旦朝圣、南岳庙会、八月香火等三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9.
湘西傩堂戏源于中原汉族的傩堂戏,曾经历了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历程。流入湘西后,受到当地土家族、苗族民间习俗和民族艺术的熏陶及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流变并打上“湘西”的烙印,其民俗性、宗教性独具特色,是湘西旅游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被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西府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既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延续、信仰朝拜等文化价值,又有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等经济价值.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一馆、二街、三庙、四园、五村、六节的模式,即建立和完善民俗博物馆;建立民俗文化一条街;展示庙宇民俗文化;建立西府民俗主题公园;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节日等,从而将西府民俗文化的资源转化为财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