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E.M.福斯特作为介于现代和传统的过渡性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成就斐然,同时作为一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为中外学者分析人物提供了绝佳视角。文章旨在用福斯特的人物理论来分析其作品《印度之行》中的人物塑造,解读人物形象和作品涵义,同时考察福斯特如何在创作中贯彻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2.
作家韩少功尖锐地批评"当代文学病得不轻".当代小说创作的沉疴在哪里?评论家和作家们总是囿于传统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审美标准去进行创作与批评,没有以发展的眼光为小说的升华寻找出路.笔者以为,当代小说应当借鉴美国人类学家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中的人格分析方法,从人物的性格论和心理论跃升到人物整体塑造创作新阶段,开创文化人格塑造的小说人物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影子人物     
福斯特把小说塑造的人物用“圆整”和“扁平”加以概括。所谓“圆整人物”是作家着意刻画有丰富色彩和很大活动空间的人物,“扁平人物”是“背景式”的、“合唱队式”的、活动空间很小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建国17年,人物叙事诗创作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势头,它构成了17年诗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史论结合,从传记型人物叙事诗和虚构型人物叙事诗两个角度对17年人物叙事诗的发展脉络和成败得失作了初步的梳理和剖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众多的毁灭型人物形象,象征着旧时代的必然灭亡。从人物类型和时代功能上看,毁灭型人物形象包括被旧时代摧残的毁灭型人物、象征旧时代灭亡的毁灭型人物和意图摧毁旧时代的毁灭型人物。从毁灭方式和性格特征上看,毁灭型人物形象包括自我的毁灭和他人的毁灭。塑造真实而生动的毁灭型人物形象,需要将时代特征与审美特征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类型化和个性化是两种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过程。18世纪英国小说作为这一文体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人物塑造艺术既继承了早期文学的成就———类型化手法,又表现出个性化的倾向,为后世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形象既有艺术的概括性.又有生活的现实性,形象鲜明,性格统一,人物之间很少雷同.小说人物塑造艺术高超,作者善于使用曲笔,善于扣住性格特征,步步深化、完善,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时,小说成功运用了写实、白描,以及多层显现、由表及里,关键之处最后点出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东北民间“机智人物”型故事可分为长工与地主、聪明的女婿与蠢笨的丈人、和这两类以外的机智人物三个亚型。它们都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结构,集中表现了中国民间的诙谐文化,实际上是对生活的“戏仿”,对当时生活秩序的颠倒,以另一种方式折射出了民众的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 )初中新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在历史人物编写上 ,从广泛性、生动性、思想性、启发性、主体性和直观性等方面 ,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各具性格特征的历史人物 ,成为新教材编写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具代表性、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之一。该小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语言特色。人物语言的口语化是狄更斯构建该作品语言风格的主要技巧之一。从语音、语法和词汇3个层面分析了该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口语化手段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所起的功能和作用。口语化的创作手段不仅揭示出人物的社会属性,而且还反映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物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佛斯特划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申丹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心理性人物",本文则将其划分为"功能性人物"和"审美性人物".功能性人物是指在文本的叙述中起着一定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人物.人物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叙事情节中的功能和在人物关系中的功能.审美性人物是指文本在叙述中突出其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审美性人物包括描述人物外在行为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心理人物.  相似文献   

12.
哥巴文字符与汉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以现有的已经整理公布的哥巴文文献史料为研究资料,以文献产生时期当地通行的汉字字形作为汉字型哥巴文字符在字形方面的比较对象,以此探知哥巴文借入汉字和使用汉字型哥巴文的一些规律:不同东巴在使用汉字型哥巴文字符时共性与个性并存;汉字型哥巴文字符的使用在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衡,但在文献种类上不存在明显的使用差异;汉字型哥巴文字符体系的发生、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的汉字借入哥巴文的时间有先后之分;汉字在借入哥巴文系统后,在早期使用时,其字形、字义与源字基本相同,但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假借现象逐渐孳乳;随着文字系统的发展,哥巴文所借汉字的字体形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有篆体、繁体、俗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词体是中国古代各种文体形式中最具特色,也是最为复杂和精巧的.词的体式,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词的创制、功能、艺术风格以及内在艺术特质的重大理论问题,故对词体的探讨和研究,应该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词学研究中的词体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对词体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细致和认真的梳理,提出了"原词"与"变词"两个重要的词体概念,进而提出建立词体学的理论任务,并对词体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构拟.  相似文献   

14.
保姆是散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广州和深圳两地保姆的口述访谈,从保姆的工作性质和个性特点、年龄构成、务工原因、婚姻家庭、雇主关系、社会网络六个方面分析保姆的群体特征。本研究表明,保姆的性别集聚效应十分突出,是一个纯女性的从业群体,这又使保姆更具弱势和弱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鸡蛋壳的形成过程、结构及构造 ,蛋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以及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 ,通过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比较全面地评定鸡蛋壳的性状 ,以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6.
首先继承了传统的讨论摄影特性的思路,对摄影纪实特性和艺术特性进行了颇有启发意义的对比分析。其次着眼于启发,对摄影的侵略性、武断化、表面化以及霸权特征等进行了阐释。再其次介绍和讨论了摄影的信息特性、技术特性和表现特性,指出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获取手段,有力地加强了人们认识历史、交流思想、开展科学研究、积累和传播知识的能力,对人类各个方面的活动都影响巨大,对摄影的把握必须重视其信息特性。同时,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其表现特性也非常突出。但两者的实现,又都有赖于对摄影技术特性的重视和运用。最后,从宏阔的角度对摄影的有形特征和无形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样思路比较宽阔的对比研究,最终得出了"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记录和表达的媒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语境观是对语境的静态研究,文章试从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探讨语境的基本特征,大致有五个方面的内容:语境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的,语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可显映性和可建构性。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认识语境的基本特征为语境学和言语交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婁"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文不成义,不敢强解"。分析认为将小篆"婁"自下而上读作"女中毋",其意为女子身中空无一物。"秋"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禾榖孰也。从禾,■省声"。"婁"字究竟何解,"秋"字声中是否有义,容尝试解说,认为籀文"■"字,绘出了一幅禾穀成熟,蟋蟀鸣叫和大火流移的秋天图画。  相似文献   

19.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20.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林格凭<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举成名,其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非常敏感且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少年.小说中霍尔顿使用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为了使读者深入地更理解小说的内涵,文章就霍尔顿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不能与人沟通,逃离学校、逃离家庭、逃离社会,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