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1,(4):25-25
古汉语中有“其臭如兰”,可见,“臭”在古代不单单指“难闻的气味”,它的语义范围要比现在广的多,可用来形容各种味道。巧的是,stink(发臭)在古英语中也是个中性词,用来形容“各种气味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
对于臭的词义演变过程,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臭的词义认变经历了从单义到多义,又从多义到单义的过程.根据对上古文字材料的考察结果,作者认为臭的词义演变早在甲骨文字之前就已开始,许慎著《说文》时,臭已是个词义繁杂的多义词.同时本文运用系统思想作指导.对臭的义项增加和脱落问题作了细致的探索,认为臭的义项增加和脱落是汉语词汇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活动的结果.词汇是一种系统,个体词的演变是要受系统发展规律的制约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反训的经典例词"臭"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从共时同一性角度来确定词,那么一个词不可能同时具有正反两个义位,对词义的解释不能随文释义,同时,词义的发展也不可能从义位"A"引申发展为其反义义位"-A","臭"不是一个反训词。  相似文献   

4.
从共时平面看,"V开"结构中的"开"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它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和起始义。从历时发展看,"V开"中的"开"的演变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另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趋向义再到表动作的起始义。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中的"开"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5.
“如此”的程度副词用法源于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当指代义消失时,发展为程度副词,其演变路径为:跨层结构“如此0”>动宾短语“如此1”>指示代词“如此2”>程度副词“如此3”。“如此3”萌芽于先秦,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如此”在语义上经历了指代义弱化、感叹义强化的功能扩展,在功能上逐渐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通过对“如此”语义演变的考察,发现汉语中存在“指代>感叹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指代范畴和感叹情态范畴存在语义衍生规律,这种演变还具有跨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书读的遍数多了,文章的“义”也就很明确了。古人又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的理解,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理解了语言的表层含义之外,着重体会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蕴美。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字好、思想性强的好课文,为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例子。通过读文章,只有实现对“义”的理解,再升华到对“意”的体味,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语言,才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简单谈谈“义”与“意”。 “义”与“意”在现代汉语里读音相同,又有义项相同之处,都有“意思、意义”之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均使用"气味"一词,然而二者在词义、用法甚至感情色彩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尤其在词义方面,现代汉语的"气味"和现代日语的"気味"已无相同之处。根据词汇史研究方法考察古日语文献,则发现内中含有大量与古汉语"气味"词义相同的"気味"使用例句。随着语言本身的演变和发展,汉语的"气味"和日语的"気味"都衍生出新的含义,从而造成今日二者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都"的原始、核心意义是表示总括。从历时角度看,"都"经历了从名词到动词再虚化为范围副词而后到语气副词的过程;从共时角度看,"都"在实际交际活动中具有表示总括、量化和时间这三种意义和用法,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所侧重。从交际关联理论、梯级理论及焦点理论等视角对"都"从总括义到惊讶义的演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演变过程与"都"是否作为焦点算子、"都"的上下文语境及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近代汉语时期,义元“掀揭”从“发”“开”中独立出来。“开”在近代汉语时期仍有用于“掀揭”义的用例,且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保存。“发”则未见。在“掀揭”概念场中,概念场成员从“揭”一枝独秀,到“揭”“掀”“撩”三者并存。现代汉语方言中,“揭”“掀”“撩”在南北均有分布。“揭”“掀”有一些共同的语义演变路径:从“举”义到“掀揭”义;从动作到状态;从“举”义到“翻动”义;从“掀揭”义到“揭露”义。  相似文献   

10.
汉语、印尼语中的"红(Merah)"字词语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引申意义,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对其进行研究能有效提升对词汇的跨文化理解。由于红色概念义的普适性与文化意义某些层面的相似性,两种语言中"红(Merah)"字词语的引申意义在某些义项上呈现互文性;但由于两种文化向红色赋值的深层意蕴存在差异,二者"红(Merah)"字词语引申意义也存在差异。在印尼语"Merah"语素词语中存在而汉语"红"字词语缺失的义项有:"孩子""火""偷听";在汉语"红"字词语中存在而在印尼语"Merah"语素词语中缺失的义项有:"喜庆、吉祥""革命、社会主义、共产党""顺利、成功、有名气、受欢迎""股息、金钱回报""姻缘""花""血",对于此类文化关键词,汉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词汇知识的把握,逐步构建留学生汉语文化关键词的词汇知识系统,增强其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取象"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语言"取象"是汉语的重要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了解和运用汉语的"取象"特点。汉字教学要与"取象"结合,汉字大多是形象或形象的组合,利用汉字的表意性帮助理解汉语的字义。词汇教学可以采用构词取象分析法、词义引申取象分析法等,培养汉语学习者理解和适应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进行语法教学要运用"取象"特点,体会和掌握汉语用具象表示抽象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3.
"过继"是个一般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词义呈现泛化趋势,结果是近些年"过继"的对象除原来专指"儿子"外,还常常被用来指"女儿",甚至指"孙子".本文认为至迟从元代开始"过继"的外延就已经扩大化了,<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已不能囊括客观事实的新变化,其释义应该修改以做到语言与客观现实同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时代的演变,"过继"的本义和引申义此消彼长,引申义将会取代本义而成为常用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声符不仅标记汉字的读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探求语源的重要依据。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的19个"肖"声符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考释,通过分析从"肖"得声的字,探究其核心义和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古文字的一字对偶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义训"有"同义相训"和"反义相训"的条目.前者易于理解,后者"治"训"乱"、"臭"训"香"、"学"读"教"等等,比较费解.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似乎不可思议,但古汉语确有"反义相训"和一字存在对偶两义的现象.《尔雅·释训》:"徂,存也;乱,治也;故,今也;曩,?也."郭璞注:"以徂为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博士”一词自战国时期产生起,其词义、用法不断变迁。现代我国沿用了欧美的学位制度,博士指学位的最高一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用因素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影响,博士一词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从历史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博士一词从古至今在词义、用法上的演变及其动因和机制。象似性、社会文化、语言习得及交际双方的策略性互动成为博士词义演变的动因;类推、回溯推理、外借和语境义固化与消失是词义演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出版的几部大中型语文辞书对"发"字义项的收录及其释义经过了由少到多、由简趋繁和由粗至精的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完善。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辞源》仅收"发"字义项十二个,失于疏漏,且个别义项的排列未能充分照顾到时代的先后;《汉语大字典》为"发"字列出二十三个义项,对前者有所弥补,但也不免有将临时的语境义误作固定词义的现象;《汉语大词典》是国内迄今为止收录"发"字义项最多的一部词典,仅动词一项就达五十四个,可谓详尽,但强立、误增甚至漏收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其有些释义尚需作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18.
释“石”     
"石"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名词。从上古到中古"石"一直有yak或ǐεk的读音和"大"的义项。上古和中古时期的"硕"也有上述两个读音。从现代汉语方言材料来看,"石"跟"硕"在读音上发生分化的时间是近代以后。虽然"硕"也有"大"的义项,但跟"石"不同的是,该义项是其语源义,而"石"所具有的"大"的义项是由于跟"硕"读音相同,通过通假的方式获得的,其本身并无该义项。"石"的"量器"义是在其为"容器"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石"经常作为称重物的量器,因而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作为重量单位词的义项。表示"谷一百二十斤"的"石"跟"■"是同源词。"石"读为"儋"的原因之一是从俗,其发生的语言基础是汉语中存在的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19.
"花"的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分得很细,达19个义项。可以用隐喻和转喻的思路分析义项之间的关联,从而深刻理解各义顶的含义。可以对各义项的组词进行排列对比分析及在句子中的位置分析,从而感受到"花"字在汉语系统中的丰富和繁杂使用。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一些重要义项未能概括,对一些组词中的"花"义未作说明,还有构语上的一些新义未能纳入。建议应该合并几处义项,并将"图案"义列入"花"的义项,并慎重对待方言义项。  相似文献   

20.
汉语"跑"(V跑+O)和英语"run"(Vrun+O)的认知基础相似,具有可比性。汉语"V跑+O"语义配置格式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英语"Vrun+O"语义配置格式,且语义关系复杂。当转换为英语时,不仅涵盖英语语义配置格式语义之所指,也涵盖"run"之外的所有"跑"义动词,部分词义还投射到移动域之外。从语义认知和翻译的角度来看,汉英"跑"义动词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英汉翻译中,应注重两种语言词语的生成理据、应用之道和转换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