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将"夸父逐日"神话的不同记述与史书记载、甲骨卜辞及今人有关神话的研究等比较分析,指出夸父的逐日行为与《尚书·尧典》所载羲、和氏奉尧帝之命守四方以测日影一样,有敬日与测日影双重目的,并因而利于其所在种族定年岁、四时,以指导民众的生活聚居、农业生产等.神话中"入日"一词实为"日入"之倒装,意即一直追至太阳落山处,夸父口渴致死非因其"进入太阳圈"或"接近太阳"太热等,而是因其极度劳累辛苦所致.  相似文献   

2.
李夫生 《中州学刊》2005,(4):154-156
老子之"道"强调"无为"、"法自然"的原则,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则强调"有"和"存在之物"的原则;老子明言"道"是不可言说的,而赫氏则明言"逻各斯"是可以言说的;老子主张对"道"的把握通过"体悟式"的认知方式,而赫氏则主张对"逻各斯"的把握主要走"分析式"之路.以当代的眼光看,老子之"道"与赫氏的"逻各斯"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正好可以互为印证、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近年,学术界和社会上开展了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现象的揭露批判,这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然而,伴随着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揭露批判,也有人将"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和"反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这就是"将洗澡水和小孩子一起泼出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绝非将科学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抨击和排斥.以科学的态度辨析"非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对于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显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刘志华 《学术论坛》2006,1(7):160-164
"典型"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它往往依托于"人物"和"形象"而言说自身,与"新的人物"、"(新)英雄人物"及"中间人物"等概念有着紧密联系."典型"内涵的不断改写,既构成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的重要现象,也记录着中国当代文学复杂变迁的微妙症候.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6.
展立新 《学术论坛》2004,1(6):24-29
老子"不言之教"思想与其哲学体系是相互论证的。这主要体现在:(1)"道"被称为"玄道",即一种几乎无法通过现实语言而被表述出来的政治经验。只有依靠"不言之教",人们才能超越现实语言的障碍,认识和体验到"玄道"。(2)"玄览"认识论以排除各种先入之见即"前识"为基本目的,它同时又是为"不言之教"的特殊教学方式服务的。(3)"玄同"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实质上是为论证"无为之治"政治方案服务的。"不言之教"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要求人们认识到"无为"政治的内在合理性。(4)"玄德"是"玄道"在"圣人"品行上的体现。"不言之教"理论则以培养少数"圣人"作为终极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对"即物"说的研究中,通过对"即"字的字源学与语用学分析,认为"即"这个字的源初意义在于:在共同在场中的不断去远,并且进入……之中,与……融合为一。以此为出发点,重新阐释了"即物穷理"说、"即物以物物"说以及与"即"相关的一些哲学命题,指出"即物"说体现着一种与物合一,切入事物本身之存在的思维方式,也是人达到"物物而不物与物"这一境界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老骥伏枥"解>一文认为"伏"通"服",作服食、喂养解,"枥"用的是马槽义.本文与之商榷,结论是"老骥伏枥"的"伏"是"伏卧",不能释作通"服"、释为"服食、喂养";"枥"是"马厩"而不是"马槽".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何解决高等教育之殇,依然要回归到"通识教育"的本源.论文从我国高等教育之弊端,追溯"通识教育"的起源和本旨,梳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通识教育"和"美好社会"的关系.逻辑性地阐述了"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印证"通识教育"对于"美好社会"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许德楠 《江淮论坛》2002,(5):101-105
"竹林七贤"是著名的名士群体,但千余年来"七贤"在品格上屡遭物议.因之就有"七贤"到底"贤"也不"贤"的问题.本文认为七贤只存在于一个精彩的历史瞬间;而这种瞬间也是永恒的.文章并分析了"七贤"的时代的、风气的、群体的和个体的存在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莉 《殷都学刊》2006,(4):106-108
“夸富”类题材汉乐府涉及到的官职名称中,郎官占有相当一部分,如“侍郎”、“侍中郎”等。联系汉代官制及汉代官僚的一般仕历,考察郎官的沿革及选拔途径,明确汉人热衷于郎官的原因,从而深刘理解此类“夸富”作品的文学特点,即作为口头文学的祝颂辞,歌者往往会根据祝颂对象的不同来改变歌辞。  相似文献   

12.
刘伟  胡海香 《晋阳学刊》2005,(1):120-122
夏代日神是一个降灾致祸的恶神,夏桀的暴政招致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可能曾经编写了很多歌谣抒发对夏桀的怨恨之情,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尚书·汤誓>中的"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就是其中传播较广的一句,后来这些歌谣被商汤所利用、转述,成为其伐桀的一个借口.一个本来非常明确的问题被后人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都要大力推进“阳光工程”,使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只有把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政策规定公开、舆论公开、司法公开、人事干部工作公开、党务公开等全方位、全过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才能有效预防腐败。  相似文献   

14.
梁丹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06-107,118
本文就广告与文化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一系列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段渝  刘弘 《学术探索》2011,(4):114-119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青铜文化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历时性辐射与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青铜人物和动物造型、三角援铜戈、神树及树形器、金杖和铜杖、有领铜璧、太阳图案及太阳崇拜等几个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向南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与西南诸青铜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南地区诸青铜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爱"在莫里森的小说中一以贯之。她的小说,强调黑人的自爱、互爱,更强调超越种族隔阂和文化疆域之爱。在莫里森的思想中,"爱"是解决种族、性别、文化冲突的途径,爱可以打破两性壁垒、种族隔阂和文化界域,达成两性融合、种族平等和文化和谐。莫里森的小说以"爱"为主题,带有种族文化背景,实际是对种族冲突历史的文学解读和爱意观照。  相似文献   

17.
西域高尖帽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西域高尖帽的分布、类型、与相关民族的文化关系、渊源 ,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等。  相似文献   

18.
米嘉瑗 《云梦学刊》2009,30(4):115-118
岳阳的南湖在唐诗中多称为浥湖,李白、张说等都曾结缘浥湖,温婉多情的泡湖抚慰了诗人的心灵.涤荡了诗人的胸襟。在山水中诗人得到了精神的升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浥湖诗表达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和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浥湖山寺、浥湖竞渡、浥湖含膏名茶与美丽的浥湖山水一起构成独特而又迷人的泡湖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学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一项超种族、超国界、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的共同课题,由于人类面临着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因而这一领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为了学习和传播环境伦理思想,推动这一学科专业的发展,促进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和谐,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本文主要将近代西方国家这一领域的部分大事,以年表的形式,进行了摘录简记。  相似文献   

20.
和亲文化与婚姻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明德 《文史哲》2004,(2):55-59
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由于和亲文化具有开放性、交融性、"变夷从夏"、多元性、政治性及远距离通婚等特点,所以,和亲文化在诸多方面又与婚姻文化有较多差异:一是婚姻文化中的婚媾主要是同一民族的男女结合,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文化中的婚媾皆为不同民族或不同种族之间男女的结合。因此,和亲文化在血统上都是混血的;二是婚姻文化比较重视聘财的多寡和门当户对,而和亲文化则更多考虑政治、外交及军事因素;三是婚姻文化影响面较窄,而和亲文化影响宽广,渗透到许多层面;四是和亲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是在仿效、吸纳和汇融中出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五是和亲文化大都具有宗教色彩,与宗教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