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社会建构论的再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较为激进的学术思潮,社会建构论在20世纪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试从其发展趋势、理论渊源、概念内涵等方面来考察社会建构论,并简要概述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2.
社会建构论认为,人的"自我"(即德性教育的主体)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互动的产物,是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的.德性主体性的建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德性的本质就是在社会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建构的,建构论中的"自我"观充分体现了此观点.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看,"德性主体性"这种特征实质上是由情境(从社会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话语和"教育"(知识观与学习观的角度分析)建构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构论的意识观及其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建构论这一新取向,不仅对科学心理学展开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对意识这一传统的心理学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种建设性的积极探索。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高级意识问题是意识经验建构中必然涉及的问题,可以在建构主义的维度上进行解释。意识经验不仅是神经生理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主观社会建构的心理现象。深入地研究社会建构论的意识观,对于丰富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的两性对立本质主义观忽略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社会建构论则强调性别和性别关系在语言、社会实践和社会身份中的表现,认为性别和如阶层、种族等其他因素交集,是多层面的和变化的。在语言和性别研究中,社会建构论关注性别身份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语言建构,将语言、文本或各种形式的语言产出看作是性别建构的主要场所,并对“女性语言优势”观和黑人女性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5.
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涉及到对心理学科学观、学科性质和方法论的探讨,心理学研究对象作为心理学方法论讨论的主要内容,对心理学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纵观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已经从实证主义的心理现象转换到主观建构的心理生活和话语建构。这种转换的同时也伴随着主客二分思维和价值无涉问题的转换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建构具有时代紧迫性。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对话语系统的影响,发现自然语言有代替人工语言之趋势,新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话语传播模式,数字化知识体系重构了话语内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构,面临着虚拟交往带来的话语主体异化风险、信息过载带来的优质话语生产困难、互动性带来的主流媒体话语引导权消解等问题。因此,需要建构具备数字思维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主体,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优质话语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构的“中国特色”价值,从而契合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是体现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两性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可以镶嵌在新闻中得以维护与再生。对于新闻中的社会性别批评性研究,鲜有人从认知角度考察社会性别的新闻话语建构。本文以van Dijk的认知语境思想为理论基础从社会性别的话语建构、社会认知理论下新闻中的社会性别建构及新闻背后两性不对称的社会权力关系本质三方面简要揭示新闻中社会性别话语建构的非自然化特征以破除原有社会性别意识偏差。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阐释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与本质意含,分析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与走向,以及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成长小说”的话语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资源:意识形态话语、心理学话语和神话学话语。对这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成长小说”的某些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社会建构论框架下的女性主义采用后现代方法,用妇科的产生与发展作为撬开《黄帝内经》身体理论的楔子,通过揭露“性别密码”,将中医视为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编史学“想象”,中医理论和知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父权制话语下的产物在形式和内容上被刻上了性别政治和权威意志的烙印。这种相对主义立场在社会与自然二分的认识论框架下否认了科学的整体性,科学的客观性被消解。女性主义的新近发展摆脱了本质主义的历史解释,关注社会、科学、技术的关系及其物质化过程,为反思和开拓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思想先导、理论支撑、文化传承、智力支持的功能和作用。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建构方向,理论创新、话语创新的建构方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依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建构方向,以及打破西方国家话语霸权,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建构方向。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以实践性、本土性、开放性为原则,做好学科发展规划、智库人才交流与培养和对外宣传传播。  相似文献   

12.
话语所具有的生产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关系的建构性本质功能,使其成为展现、塑造和构筑国家身份的最基本、最便捷、最经济,也最具有感染力和凝聚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国家身份话语的建构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基础与认知基础,据此,通过考察分析大量外交语篇,可以得出国家身份话语建构所要遵循的主要策略,即“择优定位”策略、“发话主体导向”策略、“群内成员关系”策略以及“亲缘化隐喻”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团体形象是多重的、动态的,且具有建构性的本质特征;而话语作为语言的实际运用,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还可以潜在生产、建构乃至重构社会实在和社会意义。因此,话语在团体形象的展现、塑造和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得体、适宜、理想的团体形象的话语展现、彰显、塑造和建构,既是塑造和培育团体话语能力的中心议题和核心任务所在,也对人们的"社会事实"认知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制约和塑造作用,进而使得该团体在广大公众的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获得广大公众的支持与认同。  相似文献   

14.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成功传播是以话语建构为基础的,运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社会变迁理论,从文本建构、传播话语、精神话语的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对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本话语具有政治性、象征性、直观性特点,其话语建构经历了自上而下、被最高权力认可的过程;媒介传播以通过场景、语言、情感、事件塑造典型的方式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军事化色彩、情感乐观昂扬、经验体和语录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塑造为石油战线的意识形态“宪法”,被固化为企业管理的文化之根,以话语建构为载体,借助媒介传播,不断与时俱进,传承核心价值观,对奋斗求索中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强大助推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样的思维对传统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引领着社会工作新的转向。社会建构论转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平等、合作的关系下多元对话、共同承担的过程,以此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本质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个人与社会认同感的建构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过程的时空建构,社会认同感作为一种感应与评判事实与观点的社会心理建构,两者在社会建构的整体过程中互构。新闻传播中传者本位与受众中心的脱节错位,亟待重构两者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认同感。新闻传播中框架刻板与多元话语的冲突失衡,亟需重构社会成员对时代语境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17.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探索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以建构主义为思想基石,聚焦于考察技术被建构的过程。在该理论框架中,技术被界定为社会行动,从而消解了传统的“人—机”二元论,而走向一种“可塑因—不可塑因”的新二分法;技术的结构即是围绕技术的社会行动结构,各个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分布和互动关系可运用网络方法加以分析;技术发展是一个建构的演化过程,其动力源自于各类行动者的建构作用,多样性源自于各类行动者的异质性,行动者之间的协商构成了选择环境;社会建构论包含一种建构论的政策思想,强调政策干预的持续性、地方性以及政策决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8.
彭箐羚 《国际公关》2024,(4):157-159
话语作为一种实践要素,其生成与接受背后包含复杂的社会建构因素。2023年3月,“妇女节不是女神节”的宣言引发热议。本文以“女神”与“妇女”话语的流变观之。文本层面,“女神”和“妇女”隐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指涉不同意义,前者象征永恒与信仰,后者则暗含年龄歧视与平凡个体的寓意。话语建构层面,父权凝视与消费主义的理论接合粉碎了“女神”幻境,将之置于女性解放的对立面;媒介表征和受众身份协商赋予“妇女”话语正统性和合法性。由此,完成了二者的交替。当下,“妇女”话语强势回归,在反对隐喻歧视、再造话语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女性解放落入新的规训陷阱与话语霸权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新英雄传奇的主题话语是一种多维性的意义结构。从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看 ,新英雄传奇是一种“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 ,积极参与了当代社会的新型意识形态建构。它不仅展开了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历史合法性的具象“论证” ,构建了革命历史的元话语 ,而且以新英雄人物形象等载体 ,建构了革命者的人生价值体系 ,为民众提供了生活的价值范型 ,并以叙事的形式演绎了种种革命理念 ,由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话语  相似文献   

20.
爱丁堡学派反对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知识的理性主义理解,提出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社会建构论。爱丁堡学派试图把"社会建构论"普遍化、绝对化的做法是值得批判的:一是它对科学知识不加区分,致使其没有充分考虑科学知识社会建构的程度问题;二是它不注重考察不同学科领域科学知识的特征,而认为"社会建构论"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三是它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并不能为普遍化的社会建构论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