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知识创新与创新能力、知识创新与创新体系,以及我国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创新体系的意义等方面,以比较和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各种模式。最后,指明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及前景  相似文献   
2.
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20世纪末以来,工业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记载工业文明历史的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具有历史、科技、美学、经济、教育和精神等价值.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包括将工业遗址改建成博物馆、改建成景观公园和综合开发利用三种典型模式.尝试界定了中国工业遗产的内容和时间范围,剖析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超前性和复杂性特点,提出了我国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几项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探索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以建构主义为思想基石,聚焦于考察技术被建构的过程。在该理论框架中,技术被界定为社会行动,从而消解了传统的“人—机”二元论,而走向一种“可塑因—不可塑因”的新二分法;技术的结构即是围绕技术的社会行动结构,各个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分布和互动关系可运用网络方法加以分析;技术发展是一个建构的演化过程,其动力源自于各类行动者的建构作用,多样性源自于各类行动者的异质性,行动者之间的协商构成了选择环境;社会建构论包含一种建构论的政策思想,强调政策干预的持续性、地方性以及政策决策民主化。  相似文献   
4.
17 世纪,以牛顿力学为标志的近代科学革命产生以后,随着科学力量的日益强大,各种伪科学也接踵而生,现在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的社会事业,而伪科学则是表面上打着科学旗号,实质上却违背科学本质的虚伪骗人学说。目前,伪科学往往用现代科学的名词术语来包装自己,直接与新兴的高科技对话,并利用专家、教授为其大造舆论,日益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伪科学产业。科学是求实的真理,而伪科学的反科学特征则十分明显,它违背了起码的科学常识和基本的科学规律,其成果经不起严格的科学检验,伪科学现象不能实现可重复性和再现性原则,它的要害就是否定科学进步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2日至6日,由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暨“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成立大会在东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即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指出在制度与产业技术的双重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刚性.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即尊重市场和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将原有的资源性产业、相关的供给结构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要考虑区际分工,尊重市场对产业的选择.最后探讨了资源性产业的两条退出途径,增量型退出和存量型退出;概述了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模式,包括新型产业对原有产业的替代模式,产业链扩展与延伸模式和多元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技术的社会建构与新技术社会学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的目的 ,就是在批判性反思与分析的基础上 ,澄清那些人类借以描述其经验的基本概念。而技术哲学的目的 ,则是对那些借以阐明和表达我们关于技术的思考的概念与概念框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分析。从知识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本身就是哲学反思的一个有趣主题 ,知识的惊异性是其哲学反思的主要驱动力 ;从实用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在现时代作为一个焦点的象征与隐喻性意义已不言而喻 ,它成了问题之源 ,也折射着所有的问题。因此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关于技术的种种争论 ,如对新的技术可能性 (如克隆人 )的具体决策 ,以及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这些争论显然有着直接的实用主义的尺度 ,其中渗透着不同的技术哲学有助于澄清的哲学假设与观念前提 (如技术是一种自主性的力量 )。毋庸置疑 ,虽然技术哲学面临边缘性的地位与体制化的举步维艰 ,但我们认为 ,技术哲学具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 ,是一门极具成长潜力的哲学分支学科 ,抑或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一般哲学研究纲领。事实上 ,在当今的中国技术哲学界 ,情形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2 0 0 0年 ,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技术哲学年会上 ,我提出了“哲学中的技术转向”的说法 ,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  相似文献   
8.
城市可持续发展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城市发展的规律,从宏观评论与微观分析相渗透的层面初步分析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机理: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的合理分布是其物质形态基础;城市与区域一体化是其支撑条件;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是其核心所在;文化继承与创新是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城市群是当今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形态和主流发展趋势。文章简要论述并分析了城市群形成与演进的历史及其必然性 ,从地域分工和区位选择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 ;重点分析了城市群的两个基本特性 :内在有机性和能级均衡性 ,认为城市群不同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聚集 ,而具有新的质的规定性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以城市间相互作用为分析工具 ,对城市群规模边界的确立方法进行了实证探讨  相似文献   
10.
技术全球化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技术全球化的内涵与性质 ,及其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认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技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积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树立全球视野的技术资源观 ,并要重视区域性产业聚集的作用 ,尤其是创新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