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本文根据对秦顺农村不同经济收入家庭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专题调查获得的数据,考查了经济收入对生育意愿的影响。调查数据表明:不同经济收入家庭育龄妇女在对子女数量需求与性别偏好、子女成材质量期望,以及生育动机构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用国家力量控制生育的办法,正付出越来越大的社会代价与管理成本.生育是有经济动机的,生育权也可以看作一种产权.在发展中国家,生育率与人均收入呈负相关关系;在家庭中,养育子女数量与收入呈负相关关系.假设我们政府规定,每个家庭可以拥有生育子女的产权,这种产权可以转让,而获得货币,也可以用货币购买生育子女的产权.那么,在偏好子女数量的家庭、偏好收入的家庭和政府之间,将产生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3.
影响生育意愿有三大因素。一是国家人口政策、经济情况、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形势与就业水平等社会因素。二是家庭习俗与传统、抚养子女的成本和子女给家庭提供的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等家庭因素。三是户口性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育与婚姻状况、现有子女数及现有子女性别、健康状况、是否外出打工等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生育意愿有三大因素。一是国家人口政策、经济情况、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形势与就业水平等社会因素。二是家庭习俗与传统、抚养子女的成本和子女给家庭提供的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等家庭因素。三是户口性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育与婚姻状况、现有子女数及现有子女性别、健康状况、是否外出打工等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东北与苏南两个具有不同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地区的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及动机构成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发现两地人们对子女数量期望基本相同,但对子女性别期望差异显著。此外,两地偏好男孩的动机构成很不相同,概括他说,既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有关,也与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之间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阻碍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为探讨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境)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农民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亲生子女数量的影响和亲生子女数量对农民后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两个角度,构建了理论模型,在2015、2016年分别对湘中和豫东农村1418、1416个户主家庭进行了调查,以各个家庭的子女数量为因变量,自变量分别为各个家庭当前社会经济地位、户主父亲以前的家庭成分、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序probit回归和研究。研究发现,无论在湖南农村还是河南农村,家境较好的家庭子女数量也较多,反之,家境较差的家庭子女数较少;假定子女数量真的影响当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回归分析表明,子女数量对当前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着正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农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农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的代际转移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贝克尔家庭生育决策分析框架为基础,通过农户养老效用模型和安徽、四川农村实地调研数据,对子女数量、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村养老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和检验。实证研究发现,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比生活照料对养老影响更加直接,与“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不同,子女数量对老人幸福的影响并不显著,子女质量(人力资本积累)才是影响养老经济支持的关键,生育决策是人力资本投资和养老保障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说明,随着农户对子女数量依赖性降低以及农村养老体系完善,即便生育政策逐渐调整,农村生育率仍可以保持在稳定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收入和经济支持,重视社区养老和精神慰藉,才是转型期改善农村养老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对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30~44岁、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工作单位为非国有企业与从事个体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于丈夫、租房的妇女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比例更高。性别人流指数的年代变化与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息息相关,伴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宽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加强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性别选择性人流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但将2017年生育状况调查数据与2001年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农村已有两个女孩的家庭中,妇女的性别人流指数反而出现了上升情况,而城市已有一个女儿的家庭中,妇女的性别人流指数和生育子女的出生性别比都出现升高状况,可见"男孩偏好"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9.
从数量、性别和时间三个维度,在空间上分为全国性调查研究和地方性调查研究两大模块,在时间上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对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意愿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在意愿生育数量上,中国人群的意愿生育数量在1.6—1.9个的范围上下波动,大城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理想子女数的均值依次递增;在意愿生育性别上,性别数量双偏好(儿女双全)和无性别偏好逐渐成为主流,但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意愿生育时间上,女性人口的理想生育年龄较为稳定,实际生育年龄则呈增长趋势.为满足具有长远意义的对比分析需要,可构建系统性、标准化的生育意愿测量工具,并进行纵向追踪性的大型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长期体育训练对人类生育性别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庆阳市及周边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者生育子女性别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仅男性一方或夫妻双方均常年从事体育训练,其生育子女中女孩显著多于男孩(P<0.01);而仅女性一方常年从事体育训练,其子女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长期进行体育训练的男性,由于体内环境的变化,所生育子女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2018年4—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城区采用便利抽样,以已婚且未育或已育一个小孩的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匿名问卷,以面对面的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南充市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为南充市的人口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在213名调查对象中,56人(26.3%)有二孩生育意愿,140人(65.7%)无二孩生育意愿,17人(8.0%)不确定是否生育二孩。南充市被调查者的理想子女个数均值为1.46,意愿子女个数均值为1.27。不同文化程度(χ2=7.512)、配偶月收入(χ2=12.641)、理想子女数(χ2=66.401)、一孩性别(χ2=5.441)的育龄妇女间二孩生育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一个孩子性别为女孩(OR=2.641,P=0.021)、丈夫月收入越高(OR=1.761,P=0.028)、理想子女数多于1个(OR=29.040,P<0.001)的育龄妇女更有意愿生育二孩。南充市城区二孩生育意愿处于较低水平,经济收入、理想子女数、一孩性别会影响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全面二孩政策对于促进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的效应有限,应当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以促进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国家出台了"单独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调整将会对农民工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当前农民工群体对生育意愿的态度如何?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课题。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主要针对农民工的意愿子女数、性别偏好、生育时间等现状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了解到农民工的意愿子女数大幅减少,性别偏好相对弱化,婚育时间进一步推迟的结论。这一变化的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原因,综合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以归纳和总结出农民工的生育意愿不够强烈、生育行为不够积极,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理性决策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是农村父母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家庭关系与农村代际经济支持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根据辽宁省实地调研获取的有效数据,描述辽宁省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获取的现实状况,运用交叉分析和有序回归方法分析子女数量对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数量对辽宁省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具有显著影响,是否与父母同住及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村父母代际经济支持也具有显著影响。提出落实生育政策,创新养老模式;弘扬优良传统,重视养老问题;繁荣老年文化,实现互利共赢;加强政策扶持,健全保障措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家庭养老依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首要养老方式的情况下,探讨怎样的子女状况最令老年人满意,将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政策的制定。与此同时,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视角,对最为传统和最为保守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生育观的揭示,能为全面认识我国当前农村生育观提供有价值的参照。鉴于此,我们对海南五指山地区60岁及60岁以上的黎族农村老年人展开了实地调查,研究了子女数量、性别和质量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间的关联性。结果发现,绝对数量上的"多子多福"和儿子性别偏好均不存在,但有无子女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子女过多或过少都将不利于老年人生活。儿女双全是老年人最喜欢的性别组合,且子女质量对数量更强的替代作用已经促使老年人形成了自愿生育控制意识。研究表明,加强农村家庭建设、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人口素质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育意愿和意愿生育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生育政策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的基础上从理想生育数、理想生育性别、生育动机等方面来探讨我国农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理想子女数趋向于二孩,性别偏好开始弱化,生育观念趋于理性化发展.农民的生育动机逐渐将个人家庭幸福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生育意愿与实际具体的生育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传统生育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从落后、保守向文明、开放化方向转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精神风貌也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6.
妇女婚居模式与计划生育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妇女的婚居模式对她们生育行为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在普遍盛行的“嫁女娶媳”婚居模式下,妇女们追求多生多育和生男孩,计划生育工作因此困难重重;“招赘”婚居模式下妇女生育观念却发生了急遽变化,普遍自觉少生,模范地实行计划生育。文章指出,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招赘”婚居模式提高了妇女对子女的预期收益价值;改变了妇女的子女性别偏好;重塑了妇女生育有目的。文章认为,可以在农村现有经济、教育状况下,通过变革婚居模式转变妇女生育观念,使计划生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主要通过对不同经济收入村民、不同文化程度村民和不同年龄村民的微观实证考察的结果,尝试性地概括影响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以及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育观念与制度建构互动研究——基于社会控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阶段的生育观念正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中,在生育目的、生育性别偏好、对生育子女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呈现出了生育观念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生育观念是由国家一系列的制度建构而成的,尽管有些制度的初衷并不是对生育观念进行型构,但是它们的"潜功能"发挥了转变生育观念的功效.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生育观念随制度的不同建构而发生嬗变,进而促使人们的生育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提供适宜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9.
高龄老人1910-1969年间出生子女性别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描述性地分析了一组被访高龄老人的生育时间、生育数量、子女的胎次排列与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关系。主要分析结果说明,出生于这组高龄老人的子女的性别比明显高于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的上限;低胎次的婴儿性别比高于高胎次的婴儿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受来自不同育龄妇女年龄组的生育数量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家庭生育意愿与子女性别结构的关系研究贾威1、50、60年代中国妇女生育率虽然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无大的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妇女的生育意愿没有改观。中国妇女的生育率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有如此大幅度的下降,除了有国家政策影响外,还与人们生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