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作家的性别差异思考,即从女性作家在塑造流浪女性形象时的价值立场和叙述主题的设置来思考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叙事策略,既丰富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内涵,又以对话的方式质询着女性自己对于稳定生存与流浪以求独立自由的责任,或者更准确地说,流浪女性形象的大量存在,成了反思现代文学对于女性生命价值和生存尊严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女性小说从“对人性的追寻中凸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痛苦历程、躯体写作”三部分阐述了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肯定了女性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的重要影响,同时女性文学也面临挑战,需要自省和净炼。  相似文献   

3.
界定了宋元女性话本小说的范畴。分析了宋元女性话本小说的内容特色。通过和唐传奇中有关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说明宋元女性话本小说中表现女性生活的特色。指出了宋代女性有别于前代女性的对感情的热烈追求和更加严格的贞操束缚。  相似文献   

4.
在海峡两岸女作家的笔下,女性情人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痴情女子,深陷感情的漩涡难以自拔;二是欲望女人,或为释放性欲而放纵自己,或因金钱、权势而出卖青春和肉体。此外,还有一类事业有成的女性,仅仅为了弥补感情的寂寞空虚而不得不去做情人。尽管这些女性性格各异、境遇有别,但是大多数都是依附于男性,缺乏独立意识。在她们身上,既反映了女性精神成长历程的曲折性和艰难性,也展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荷马双重的女性观,而这一女性观又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塑造得过于偏激,可以说是走上了两个无法交汇的极端:或是赋予女性一个冰清玉洁、端庄高贵的形象,甚至将其推到女神的高度;或是把女性塑造成红颜祸水、恶妇淫妇的形象,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使得女性失去了本身固有的色彩和气质。这种极端化的女性角色定位,是男权社会男性话语权的必然呈现和男权意识的自然反映。女性解放不仅仅意味着"男女平权",女性解放和女性自身的思想观念、经济的解放以及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分不开,它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男女两性的平等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类自身的解放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静 《南都学坛》2004,24(2):79-80
由于女性消费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层次化、时代化等特点 ,因此能否把握女性消费者的需求 ,更好地诱导她们的消费行为就成为广告宣传的重要内容。更由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对现实中的女性消费有强大的影响力 ,所以 ,广告要尊重女性、塑造优秀的中国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杨百翰大学2012年推出的美国肥皂剧语料库为基础,以互信息值为标准,提取语料库中与“女性”一词呈显著搭配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以此说明在美剧中与女性话题共现的题材、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女性的动作行为,可以帮助解读美剧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莉莉丝和夏娃是犹太史书和《圣经》中的犹太女性形象,两者的形象和故事在不同的典籍里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她们形象和关系的理解对美国犹太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与黑》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阅读的角度 ,分析了《红与黑》中女性形象体现的女性特征 ,阐述了女性追求及追求中的痛苦和挫折 ,并指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毁灭是社会功利导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永恒女性”与“性灵佳人”这两个中西方最经典的女性审美范式的发生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并在比较中探讨了这两个范式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在西方更替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永恒女性”是暂处于边缘地位的诗性话语寄寓其价值理想的载体;而在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性灵佳人”则是源于道家的诗性文化精神的“存意之象”。因此,虽然比起主流的“妇德楷模”来,审美型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展现个性与挥洒才情的空间,但她们本质上仍是被审视、被塑造者,仍是男性中心主义文化规范下的一批“诗性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在意象选择、修辞及词的运用、节奏、声律与情感的表现,以及写作方式、主题表现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女性诗人擅“白描”、重“兴象”,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在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情与景浑、意在言外。女子诗词中“物”、“景”、“情”占据了大量位置,并成为构象的三个要素,女子诗词往往通过这三者的“叠加”、“留白”,烘托气氛,以立体思维方式构建清晰的水墨画方式来映射欲表达的意义,并以此给读者想象空间;女子含蓄而温婉,内敛而情涌的内心世界通过兴象和用词而使其思想与语言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男子占主导地位社会中女子的精神世界。因而女性诗人诗词翻译,必须要在文字转换过程中重视象的构造,重视词意及文化构建,才能得其要领和真谛。在女性诗词翻译中若能将东西方在构象功能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那么在译文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且周全的象,力争语言文化变了,文化内涵和象不变,则未必会是件难事。最后试图从“构象”及“词意与文化构建”两个方面尝试性探索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武侠小说和古典艳情小说与西方骑士小说和罗曼司大致相当,中国女性武侠则与西方"女吉诃德小说"调侃的对象文本相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当前的"雅""俗"之争,还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本生产和样式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文学中都有女妖形象的原型,其共同点是既充满诱惑又让人恐惧。《聊斋志异》的女妖形象与《三言》故事中的女妖形象都被称为“中国妖姬”。这些形象形态各异,暗示了一种有别于以被动和服从为特征的新儒学典型的反抗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主义的特点。对这些女妖形象进行英译时。也自然带有女性主义翻译的特点。具体体现于三个方面:场景解读、心理细节和诗性描述。  相似文献   

15.
王朔一向是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但是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那些照搬现代、后现代理论的批评无疑是对王朔的误读。另外,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王朔创作中浸透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男权意识对女性角色的价值规范和内在欲求,可以说在通过女性描写达到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方面,王朔并没有完全冲破传统识见,而是在进一步重复陈旧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晚清调和中西文化的“中体西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起的旨在提倡西学、融合中西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是中国文化史上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它因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对于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到了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全球化引发的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使西部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如何打破西部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发挥和保持西部地域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成为促进西部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尤其是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文化成分,决定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在文化主体、文化体系、文化价值、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建设显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文学世界中出现的众多女性中,女娲是存在的异数。女娲身上潜藏着其他女性少有的生命强力和创造伟力,无论从人格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女娲都显现出鲁迅文学世界中罕见的理想光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女娲是一个拥有多重寓意的文化符号,显然,鲁迅将这些民俗寓意隐晦地编织进《补天》中。论文的主旨在于,探寻鲁迅创作《补天》的潜在心理缘由,在对女娲民俗文化身份的追溯和民俗文化中性文化隐喻的分析中,将鲁迅封存在于《补天》文本之下的情爱心意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文章选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对其中时尚消费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报道的现状,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时尚消费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自利玛窦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文化传送西方,进行了文化的双向交流以来,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就成为了两种并行不悖的方式,而东学西传又谈之甚少。本文主要谈东学西传中的哲学思想,就17-18世纪儒学西传的历史,以莱布尼兹为例,展开论述儒学西传的过程和影响,随之进行反思,对其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