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秋夜》:心灵深处的人格搏斗凸现在《秋夜》中的意象有两个:一个是奇怪而高的夜空,一个是直刺夜空的枣树。前者透露出鲁迅在经历了同一战阵中的伙伴的惊人分化以后,对现实社会的刻骨铭心的阴冷感受;后者则显示出鲁迅蕴蓄热力,冲破这严冷的现实的心迹。它们共同构成了鲁迅冲突搏斗着的内心世界的两个侧面。《秋夜》是《野草》的首篇,也是鲁迅第一次披示聚集动荡于自我心灵深处的人格搏斗与冲突。它使我们看到,在《野草》创作伊始,鲁迅就无情地将自我解剖的利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3.
一个作家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某些异域作家的影响。鲁迅就受到包括尼采在内的异域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鲁迅的作品中。通过分析《野草》中《秋夜》的意象,得出鲁迅对他人精神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4.
读《秋夜》     
《秋夜》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作品,写的是在凛秋的一个深夜中,作者于自己后园和屋里的所见所感。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尝试着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溶入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把秋夜的真实景象和自己丰富的联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诡奇的画面,寓意深邃,传达出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诗人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作品对象征黑暗现实的“凛秋”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写作《秋夜》后二年,作者在《厦门通信(二)》里说: “小草也有点萎黄。这些现象,我先前总以为是所谓‘严霜’之故,于是有时候对于那‘凛秋’不免  相似文献   

5.
关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秋夜》已有许多讲解,并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准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选讲》(修订本》中,钱谷融同志对《秋夜》的讲解,代表了最新的水平。他澄清了一些陈旧的和错误的讲解。读来深受其益。但在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地方有作说明的必要:一个地方是不同于钱谷融同志的看法;一个地方是冯雪峰、钱谷融提出了正确见解,但论证欠充分,难以说服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读罢胡尹强的新著《鲁迅:为爱情作证》(东方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真让我吃惊不小。我不得不佩服胡尹强的胆识与功力,他竟能将《野草》中除《淡淡的血痕》之外的23篇散文诗,都认定为写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恋和婚外情的,且基本上都能自圆其说,有些篇目还解说得十分精彩,如《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死火》《过客》《题辞》等简直是无懈可击,精彩绝伦,使我不得不相信:《野草》还真的是一部爱情诗集!胡尹强教授是位两栖性的写作者。作为作家,他出版过不少中长篇小说,且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授学者,他曾出过两部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7.
(一) 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工作中,对散文诗集《野草》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还不能紧密结合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鲁迅写作《野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特征,用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这一批散文诗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研究者从“只要是一个战士,唱出来的就都是战歌”出发,仅仅挖掘了《野草》中乐观、明朗的情调,将《野草》的战斗意义提到与鲁迅前期的杂文  相似文献   

8.
《野草.题辞》写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这时正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久,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质变的关键时刻。《题辞》包括着鲁迅对《野草》思想价值的辩证的认识,它是《野草》的内容的凝炼和集中,又是《野草》的精神的延伸和发展,它还表达了鲁迅对《野草》的深厚感情。认真研究《题辞》,是很有必要的。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战争从广州出发。鲁迅为南方的革命形势所鼓舞,八、九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已经发表五十余年了.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和学者,曾给它以不同的评价.雪苇在他的《论(野草)》中,竭力缩小或抹杀《野草》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消极因素;而舒芜在他的《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一文中,则又把这些消极因素加以扩大和夸张,似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这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夸大了《野草》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缩小或否定了另一方面,这都不符合《野草》本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当然,我以为,过去的大多数的评论,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野草》作了正确的评价,也有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研读《野草》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鲁迅的思想发展特征,探讨了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本文指出,鲁迅处在思想发展的质变时期,"反抗绝望"是他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主导思想.鲁迅的这种思想特点反映在散文诗集《野草》的具体创作之中,就是把反抗命运的挑战和表白独立、坚强的人格意志,作为了散文诗的独特意象,并且着意刻划出《野草》所特有的象征与朦胧美的艺术境界.本文认为,《野草》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心灵浩歌,它显示出鲁迅的心灵力度、生命力度,透露着鲁迅探求真理的光芒,追求卓越和崇高的艺术美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鲁迅《野草》所蕴涵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鲁迅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野草》是对灵魂的一种逼视,凸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爱与苦痛、悲观与绝望。《野草》立足于大地、人间和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野草》除《题辞》外,收集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在五四时期的散文诗中,《野草》是异峰突起的瑰宝,它的艺术构思精湛新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称颂。《野草》包含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新文化阵营分化时处在思想转变前夕鲁迅的矛盾心情。《野草》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独语体的散文,是鲁迅孤独的个体存在凝练升华出的鲁迅哲学,显示鲁迅深刻、奇异的内心世界。鲁迅创作《野草》几乎与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同步,他创作《野草》时可能受了厨川白村文艺观及弗洛伊德梦理论的影响,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直觉、情绪,借鉴其理论来创作。压抑苦闷的生活激发了鲁迅的创作灵感,并在作品创作的意象中无意识地流露出鲁迅内心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4.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15.
散文诗《野草》灌注了鲁迅全部的哲学爱憎,也是鲁迅全部人格的隐喻映现。如若以伦理学为观照视窗,则可以发现,散文诗《野草》以深晦幽隐的风质内在地体现了鲁迅崇高的伦理真怀,鲁迅在《野草》中积极地表达了其"正当"的"必要恶"情怀,也隐伏地揭摅了他伟岸、全善的道德人格光辉,此外,在大面积沉郁风格的文字背后鲁迅在《野草》中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按摩"与休憩,其中便有他"内曜"终极幸福的亮色闪光,《野草》为卓杰的伟人之所以世纪伟大的至善人格提供了一份伦理精神价值上客观不偏的文本化诗意确证。  相似文献   

16.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野草》的研究中有一种看法,就是认为《野草》是鲁迅先生作品中情调比较消极、阴暗的部分,《野草》不及鲁迅先生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积极、乐观、战斗性强。在具体的分析中,有人把《野草》分为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认为一部分作品的倾向是战斗的、乐观的,而一部分作品的倾向是消极的、悲观的。以我管窥之见,总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野草》 ,不仅催动了张承志的散文创作的新探索 ,而且唤起了他的大散文意识。与其说张承志在解读鲁迅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不如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这绝非单向的被动接受 ,更多的是心与血的沟通和回应。于是 ,张承志的散文越来越烙有了鲜明的《野草》遗风 ,甚至一些具体篇什都可作比照性阅读。尤其是两人对散文文体的认同 ,既是鲁迅对张承志散文创作基质的深层召唤 ,也是张承志对鲁迅大散文遗产的文体彻悟 ,更是彼此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共鸣。可以说 ,鲁迅完成了《野草》 ,也将一个真实的鲁迅留给了后人 ,张承志借《野草》体认了鲁迅的真实 ,更成熟了一个散文家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这期间,鲁迅翻译了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的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鲁迅的《野草》深深地受到了厨川白村这两部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