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可波罗是否在扬州为官,已成为肯定与怀疑“马可波罗到中国”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些文史工作者在万历《扬州府志》和康熙《扬州府志》中找到了马可波罗扬州为官的史实,使长期困惑人们的这一疑虑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2.
赵瑾 《东方论坛》2013,(5):44-47
在1826年以前,缅甸的教育为传统的寺院教育。1826年以后,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缅甸的逐步确立,近代教育体系逐步在缅甸建立。在近代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同时,寺院教育也还在发挥一定作用。1920年以后建立的国民学校也是殖民时期缅甸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体系虽然饱受缅甸各界批评。但是相对于寺院教育和国民教育而言,它还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它对近代缅甸社会和文化发展还是有一定贡献的。由于殖民政府对缅甸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过低,导致整个殖民时期缅甸的教育畸形落后,这对缅甸的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3.
该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马可波罗行纪)的各种版本情况,介绍了两大版本系统的流传关系,并澄清了一些关于马可波罗及其行纪的不正确说法;第二部分则以摩勒与伯希和的汇校本为主要根据,对现有的中译本中关于杭州的记叙作了增补并提出不同说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马可波罗及其行纪、进一步了解元代的杭州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关于缅甸华侨的最早记载,似只能追溯到元代,即十三世纪末①。到了明代,南洋航路已开,我国人民到缅甸者逐渐增多。至清代,不仅缅甸华侨人数又有增加,而且在缅甸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 清代缅甸华侨增进了“胞波”情谊十七世纪中,明、清政府更迭的内战曾出现向海外移民的高潮。清朝政府对人民的反抗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更使人民流向海外。为了切断对郑成功的接济,满清政府恫吓广东、福  相似文献   

5.
梅宝的嫁期     
毛姆英  刘瑾瑜译 《可乐》2010,(10):47-47
乔治是英国派驻缅甸的公务员,有一年回英国休假时与梅宝订了婚。按照计划,等乔治回缅甸安顿停当后,梅宝就来和他会合。然而,麻烦事接二连三出现:先是梅宝的父亲去世,接着战争爆发了,再后来乔治又被派到别的地方。过了七年,梅宝才得以动身。乔治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准备等她一到就举行婚礼。  相似文献   

6.
缅甸与我国边境傣族地区的居民在历史及现实中有过长期杂居或跨境而居的情况.其中缅甸的掸族与傣族皆属同族.本文在对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间故事的分析中,发现两地民间故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文学母题,尤以智慧母题、傻儿母题、善良母题、狡诈母题为代表.两地民间故事文学母题的相似性,不仅说明缅甸与我国傣族文化传统价值的共通性,而且表明缅甸民间故事与我国傣族民间故事审美倾向的一致性.这就是辩证美、幻想美、循环往复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7.
缅甸大学学生毕业要举行隆重仪式 ,由政府政要或校长亲自向毕业生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 ;这样做让毕业生永远记住母校的培养之恩 ,永远对母校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 ,使学校与学生有着永久的内聚力。缅甸大学仍由国家政府全力管理 ,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缅甸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 ,政府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少 ,对许多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产品只能退而求其次 ,将着力点放在教育上。缅甸教育发展很快 ,如 1998年只有高等学校 32所 ,2 0 0 2年达到 15 1所。每年缅甸都要过“学校教育节” ,缅甸的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各种日常和节日活动中 ,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一书记钦纽将军参加活动 ,亲自为优秀学生颁奖 ;此举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也是缅甸德育教育非常成功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缅甸明顿王在位期间(1853—1878年),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英国殖民者通过两次对缅战争(1824—1826年和1852年),将富饶的下缅甸变成英印政府统治下的英属缅甸,缅甸王朝偏安于上缅甸。到19世纪下半叶法国殖民者也向上缅甸渗透,形成了英法争夺上缅甸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明顿王一方而对内实行改革,以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对外采取了联法抗英的方针。可是这两方面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英国向上缅甸扩张,还包涵有通过上缅甸入侵我国云南的企图。探讨明顿的改革与外交,对于研究近代缅甸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今日南国》2010,(3):39-39
中国公民进入缅甸,持外交、公务护照可免办签证。凡持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护照来缅甸都需办理有效签证。缅甸驻北京大使馆和驻云南昆明的总领馆及驻香港总领馆受理办理签证的业务。目前中国云南省已经与缅甸在旅游方面实现了互免签证,旅游者可以到当地的旅行社办理通行证。目前缅甸较常用的签证种类为旅游签证和商务签证。  相似文献   

10.
作者于1995年春及1995年夏在上海川沙川杨河及上海一本地人手中,各获得一标本,以鉴定为眼龟属印度眼龟(Morenia petersi)。迄今为止,眼龟属仅有2种:印度眼龟和缅甸眼龟M.ovellata,其分布范围是印度、孟加拉和缅甸等国。由于我国云南和缅甸毗邻接壤,使得缅甸眼龟可以经常通过边境贸易传入我国。西澳大利亚大学的 Gerald Kuchling 曾经报道过在云南  相似文献   

11.
纵观<马可·波罗游记>的不同版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马可·波罗是被人为地、一步步地神化的.在这一神化的过程中,马可·波罗自己反而是始作俑者;作为第一个马可·波罗迷的鲁思梯谦诺和另一个马可·波罗迷--赖麦锡则尽可能地为马可·波罗争光添彩;而欧洲流传的各种版本在内容上有随意增删的现象;19世纪西方学者对马可·波罗研究的深入,又推动了世界性的马可·波罗热潮;后来中国学者也开始了切实有效的马可·波罗研究,出现了以杨志玖为代表的一批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肯定论者.然而由于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使得马可·波罗研究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怎样去打破僵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中国学者应该是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2.
马可.波罗成为元代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人物,一是因为长期以来东西双方强烈的了解对方的迫切感,为马可.波罗的成名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机遇;二是强大、辽阔的元帝国使得中国与西方欧洲国家长期以来要求直接接触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三是马可.波罗以一个世俗的普通人的亲历,满足了西方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好奇心,第一次让西方欧洲国家有机会了解到真正的东方中国;四是欧洲人长期视《马可.波罗游记》为怪诞神话并肆意增删其内容,反使得马可.波罗的名气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中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杭州称为“行在”,并首次向欧洲介绍了这座“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欧洲人根据马可·波罗的叙述,认为“行在”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欧洲人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掀起了全球化浪潮后,很快来到了中国沿海。但他们所面对的是明代中国,而不是马可·波罗所介绍的元代中国。在新旧知识混淆的背景下,欧洲学者们开始把马可·波罗所说的行在认定为明代的首都北京,行在城的地理位置就这样北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孔图吉的《行在考述》,就是最早进行这种认定的专题文章。  相似文献   

14.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研究表明,马可·波罗确有其人,但他在42岁以前的行踪,除了《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以外,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马可.波罗身在何处。杨志玖先生发现的那条材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条间接材料而已,不能够成为确凿证据。而怀疑论派的观点和看法又不是没有道理的。怀疑论派与肯定论派双方都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一关键性的问题。而《马可·波罗游记》本身的内容确实有许多出自传闻,更严重的问题是,《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着大量漏写、错误和混乱的地方,这又再一次证明《马可·波罗游记》对于中国的事情只是传闻而已。因此,对于马可·波罗的研究问题,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以前,在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以前,任何单方面做出的结论,都是有不负责任甚至草率之嫌疑。  相似文献   

15.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乃至都城宫殿的建设无不体现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的特征.<马可波罗行纪>中所记载的元大都的城建规划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特色的有力说明.而元初的朝会礼仪、节庆活动也保留了不少草原文化的传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元大都是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日本借卢沟桥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运动,美国对日本的外交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美国利益的变动而变化着。 卢沟桥事变后,美国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再到半积极,从“不承认主义”到严守“中立”直至对日制裁,究其转变的原因为美国崇 尚的利益至上原则、国内长期盛行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思潮、美日经贸关系更为重要。美国该时期对日政策,客观的说,是一 次失败的外交,既打击了中国抗日的行为,也助长了日本侵华意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二者的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文章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考察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神话与传说色彩。距离产生美,无论是幸福宁静的"希伯尔波利安人",还是盛产丝绸的"赛里斯"、"秦尼",早期西方中国形象都充满了理想化的神奇想象和强烈的物质诱惑。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与传说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论思想是现代科学有机论思想的重要来源。包括有机论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曾经起过推动作用。它经过马可波罗和莱布尼茨的努力 ,白晋的发现 ,对 19世纪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世纪的有机论哲学家怀特海和李约瑟发现了中国古代有机论思想的现代科学价值。当代科学家之所以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的有机论思想 ,是因为它对现代科学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延安五老”青年时期就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们都未曾改变自己的信仰,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卢沟桥事变以后,他们全力投入到全面抗战的紧张工作中,并在抗战胜利后继续为争取和平建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而奔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政权、民主、法制、教育等各方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延安五老”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有益于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