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科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科技哲学遗忘或忽略科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科普,尤其是与科普有关的某些前提性、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应当纳入科技哲学研究的视野。例如(1)科普的可能性问题。该问题实质上是“普”什么、怎么“普”的问题。科普应当主要普及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把科普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及以普及科学精神为核心;(2)科普的作用问题。科普是科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拜读叶秀山先生的大作《哲学作为哲学》,写下十四条札记。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拒斥形而上学,一方面尝试性提出“哲学作为学”的哲学观:哲学是以经验或超验理论为根据,以本原、本体、共性等为对象,以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概念为基本心理工具,系统又个性化地表述一定世界观的学;是哲学家在既有文化前提下,以与科学和社会生活的互动为诱因,以基本问题为动因,运用特定思维方式创建起来,并在不断变革范式和思维方式、逻辑手段的过程中发展变化着的。  相似文献   

3.
自从十九世纪赫歇尔、惠威尔把发现与证明两者分开,一直到本世纪莱欣巴啥提出“发现的范围”和“证明的范围”是两个截然不间的概念以来,大部分科学哲学家都把科学发现的问题排斥在自已研究范围之外,他们坚决主张只有证明问题(波普尔称之为“证实”)才是哲学研究的内容,而发现是一种心理过程,不应占据哲学讨论的席位。1958年,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一本书中对莱欣巴哈的观点提出质疑之后,人们对科学发现的兴趣便缓慢而  相似文献   

4.
哲学范式源于科学范式。从其性质上而言,作为哲学学派重要标志的范式应当是一种思想性的哲学范式。正像“科学范式”是由多种科学要素所构成的科学共同体的“特定研究传统”一样,哲学范式的概念本质实际上就是学术共同体的哲学研究传统。哲学范式的基本构成是蕴含哲学观前提、价值观根据、主要问题视域和系统方法论模式等要素的多元复合的有机系统。哲学范式本身在概念规定上还具有总体性和综合性、基本性和内在性、典范性和标准性、普遍性和共有性、历史性和具体性、层次性和相对性等多重性的特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1988年9—10月,应我校哲学系和外国哲学所的邀请,苏联著名哲学家B.A.列克托尔斯基来我校讲学。列克托尔斯基教授是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部主任、《哲学问题》杂志主编。他是苏联哲学界公认的研究认识论的权威,以《主体、客观与认识》一书著称。他演讲的题目是:(1)苏联哲学的改革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的迫切问题;(3)实践、活动、交往、认识;(4)认识论和现代科学的认识论;(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当代外国的认识论;(6)用历史的态度研究认识问题。本利编辑就列克托尔斯基教授第一讲的内容对他进行了采访。在此,我们把列克托尔斯基教授第一讲的主要内容和本刊编辑采访的内容编排在一起,列登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哲学中,哲学家们常常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一个概念的本质规定性,如“真理是什么”、“正义是什么”、“美是什么”、“道德是什么”等等,并长期围绕着这类问题争论不休。他们认为,这些概念都各自代表着某种抽象的、不依赖其实际用法的、具有本质规定性的独立的存在物,而哲学的研究则是透过语  相似文献   

7.
金林南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一书,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依托“范式”理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立场;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哲学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象、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历史演变与现实存在、学科范式与实践范式等进行深层剖析,并阐明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空间.  相似文献   

8.
李宗桂在《光明日报》2008年4月7日撰文指出,近年一度热闹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探讨,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研究中国哲学究竟应当采用何种范式的问题。如果采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很显然,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中国哲学是否哲学就要受到挑战。反之,如果采用中国式的语言和表述方式,使用中国固有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维去进行诠释,则“中国哲学”是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9.
在承接国内学界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或存在——现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其著作中对“S是P”和“S是”这两种表述的内在差异,表明他是在“S是P”这种命题形式上确立“是”作为系词的核心作用,以此作为其范畴理论的基础.虽然亚里士多德曾多次言明“是”在多重意义上被述说,但他最后却将“是”的中心含义放在作为范畴的是之上,其他三种意义上的“是”——作为偶性的是、真理意义上的是、潜能与现实的是——要么是作为范畴的是的偶性,要么是其衍生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借助“隐喻”进行思维,常常用“空间”概念系统去认知与解释抽象事物,是因为语言中最常见的“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在起作用,这样便形成了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仅仅存在于人们意识思维中的各色“隐喻空间”。从认知的角度,借鉴当代隐喻理论,探讨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如何把抽象的概念放在“空间位置”与“空间里的物体”这两个领域里去构建各种“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什么?——关于“宗教概念”的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一词是宗教学的基本概念,此概念旨在界说“宗教是什么”。从国内外研究近况来看,在此基础理论问题上现存两种值得深思的理论倾向:一为“宗教概念的简单化倾向”,主要见于国内宗教学界;二是“宗教概念的复杂化倾向”,长期困惑着欧美宗教学界。本文着眼于宗教学的百余年学术史,通过回顾其学科奠基人(F.Max Müller)、三大理论分支的开创者(Edward B.Typlor,Emile Durkheim,William James)以及多位著名学者(Bronislaw K.Malinowski,Wilfred C.Smith,Ninian Smart,William Alston,Paul Tillich,John Hick)探究宗教概念的学术历程,以阐发此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论意义。作者的结论如下:从宗教研究的全过程来看,“宗教是什么”,不但是宗教学所要深究的“基础概念”,而且是这门学科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这个基础概念暨基本问题之所以关乎研究全局,就是因为它关涉“广义上的方法论观念”,即从学术视野、问题意识、探讨角度一直关系到理论思路及其目标等等。正因如此,在百余年的宗教学史上,这个基本概念暨基本问题历来就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制高点,以至我们可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浓缩着宗教学方法论与观念史的发展线索,一部宗教学术史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宗教概念的探索过程;而我们中国学者要想为化解国际冲突、构建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无疑需要从基础理论建设抓起,一方面批判地借鉴宗教概念研究上的新近成果,另一方面深入地发掘华夏文化的丰厚思想资源,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观及其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理解批判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努力而又未竟的事业。《资本论》及其手稿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解资本主义的经典范式,即从物质生产方式入手分析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这一范式的历史性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1844年之前,借助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成果批判普鲁士封建制度,并确立“市民社会”为研究的出发点;(2)1844年至1845年春,初次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异化劳动理论考察、批判资本主义,并把它看作非人的、分离的、工业统治的社会;(3)1845年春至1849年,确立从物质生产出发的科学分析方法,历史地看待资产阶级社会,并把阶级斗争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手段;(4)1850年到1860年代末,重新研究经济学并写作《资本论》,从生产方式入手,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剖析资本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确立资本主义理解的经典范式;(5)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面对资本主义新变化和人类学研究新成果进行的理论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基础主义在解决知识回溯问题上陷入了困境,这直接导致了另一种重要的替代理论——一致主义的产生。不过,一种完整的一致主义理论需要依靠它所指定的一致概念来界定,这样自然就转向了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一致”?一致主义者通常按照两个可供取舍的思想来理解一致:经典的回答把“一致”理解为蕴含的一致,而新近的回答则是把“一致”理解为解释的一致。现在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前者。  相似文献   

14.
试析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丽  曲燕 《东方论坛》2002,(5):124-127
法治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制度选择 ,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分析这种局限性必须把法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去关注 ,也就是把法作为一种实然的制度存在放到整个社会中去观照 ,才具有现实意义 ,否则 ,任何的论说都只能是“舍本逐末”。而认识法律的局限 ,则是为了更理智而清醒地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5.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还是以批评家为出发点?答案是众说纷纭。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考察了“文学批评”概念,其复杂性让人惊叹。却尔在《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中把对文本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然而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猛烈抨击文学批评寄生于文学,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无论批评是以文学还是批评家为出发点,都表现了相应的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16.
正如保加利亚的С.Д.斯拉伏夫所指出的,新型人的形成问题具有许多不同的方面,其中人类活动的哲学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问题又可分为三类;(1)与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形成过程和共产主义建设时期个人的变化有关的问题;(2)与批判资产阶级人性和人的本质概念有关的问题;(3)与研究作为某种统一体的人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金林南教授的新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以下简称《沉思》)从学科哲学视角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入手,立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出现的各种"病症",以人类政治文明整体图景为立论视野,"以哲学沉思的姿态探究作为独立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学科范式(P1),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及成熟的现代学科辩护。《沉思》的此番努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西方针对社会科学而创立的“科学哲学”中,以柯恩(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埃尔斯特(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研究所教授)和罗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为主要代表,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学派。尽管他们之间在具体观点上差别很大,但他们都共同强调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寻求微观基础(或称“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应与当代的先进科学方法(如博弈论和数理逻辑)相结合。从1985年开始,他们一起主编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理论的研究》丛书,由剑桥大学出版。1986年,他们三人的论文合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丛书之一问世。尽管“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在近代形而上学的范式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造成了对这一学说的“经济决定论”的或“生物主义”的读法。为了让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出场,要求我们去真正地领会使这一学说成为可能的新存在论境域,即马克思在发动存在论革命时所开辟的生存论路向。本文从马克思对历史的前提的讨论入手,分析“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借此展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之真谛,指出它对于旧哲学赋予历史世界的一切范畴规定的清洗。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从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界定为“自我意识”到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把人之为人的根本归结为“爱和意志”的剖析 ,确立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生产力理论。“劳动”和“实践”范畴的引进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片面性走上科学道路的关键所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理论的概括既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哲学视角从“人是什么”到“什么是人”的动态范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又意味着“生产方式”范畴的真正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